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路径探赜索隐
2023-06-25方姗姗
方姗姗
摘要: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将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归纳为内涵亟待澄明、定位亟待明确、认同亟待建构三个方面。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应当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同向发力,不断优化办学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社会认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劳动精神;职业教育
一、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现状审视
(一)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内涵亟待澄明
多元办学格局下的职业教育,存在不同主体参与办学的问题。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中具有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内在张力,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过度重视通过专业实习操作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期培养具有程序化、标准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下,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各异,职业院校为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主要关注办学层次提升、科研项目申报等重点领域,对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关注度有限,解读浅薄化、教条化,极易造成部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过度追求“体面”劳动,导致职业教育中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缺失。因此,在职业教育中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藩篱,实现新时期劳动精神内涵的澄明与复归尤为迫切。
(二)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定位亟待明确
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涉及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师资队伍、评价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在人才培养上,层次完整齐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理解并不一致,特别是在专业、科研、人文、技能、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在教学实践上,部分职业院校对劳动精神的教育片面化,缺乏劳动精神与职业能力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只是机械灌输劳动价值观,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师资队伍上,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常态,职业教育发展也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但超过半数的校企合作多停留于浅层次的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在评价保障上,大部分院校对劳动精神融入效果缺乏跟进反馈,评价内容设置较为空泛模糊,缺乏定性与定量统一的指标。
(三)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认同亟待建构
实质上,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表现为其他社会群体对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认可态度。当前社会思潮激荡,职业教育在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偏重于技术方面,功利主义色彩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同时,职业教育关于劳动精神的宣传不足,宣传阵地开拓不够,局限于线下文化活动,对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新型网络社交平台的利用不足,劳动精神培育日常融入没有落细落实。
劳动精神培育和价值认同的建构必须坚持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即立足于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劳动活力,强化劳动认同,增强劳动情怀。但现实中的职业教育往往忽略对这两种逻辑的统一,在劳动精神的培育中将文化属性与实践属性割裂开来,具体表现为劳动精神的培育单纯依靠课程教学或就业实习。
二、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加强思想教育,突出价值引领
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把劳动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从而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应培养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其劳动观念和劳动境界。无论是基础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价值的体现,都闪耀着光辉劳动底色。
职业教育发展应把握劳动精神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实效,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鲜明的价值体现,倡导扎根基层、苦练本领,从而激励更多的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职业院校应当充分邀请校内外及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以专家讲座、成才对话等形式,深入解读与阐释新时期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品性意志的鍛造,形成诚实劳动的价值自觉。
(二)推进实践养成,聚焦创新能力
为满足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要重构技术技能人才知识体系,以适应现代职业关系与职业结构的扁平化、复合化趋势。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聚焦创新的实践导向,探索以创新、开放、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要突破对既有技能的复制性学习,转向探究型职业教育,遵循创新规律,关注现代前沿科学技术和技能,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科学研究新技术的突破与转化应用。职业教育还要突破流程化技术技能的实践培养,转向综合创新型的技术技能教育,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出一批富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劳动实践项目,加强职业体验、创新创业意识,以此培养技艺卓越且极具创新动力的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三)涵养社会风尚,彰显时代价值
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不仅要着眼单个劳动者的主体性,还要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精神价值,以激发劳动精神活力,彰显新时期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
首先,注重现实基础。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条件,并提高工作待遇,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其次,注重舆论引导。学校、政府、企业和行业通过挖掘劳动精神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劳动精神的时代内容与话语体系,依托新的平台技术载体,不断增加劳动精神的传播辐射度,以此形成劳动崇高的社会风尚。
最后,注重制度保障。政府要落实、完善劳动保障机制,除了基本劳动权益与生活条件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激发人们的劳动创造潜能。
三、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
(一)学校层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优化类型定位
在办学理念上,职业院校要将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结合起来,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塑造劳动精神与校园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从而将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正确导向。
在教学课程上,职业院校要全面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单独开设,且不低于1学分,同时修订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占总学时不少于50%,如表1所示。
在师资队伍上,职业院校要建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将师德师风、劳动精神、技术技能、教学成果作为教师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的核心考核指标。专任教师不仅要强化课堂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
在校园文化上,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隐性文化资源的育人实效,通过创新校园景观建设、组织志愿服务、宣讲先进模范事迹等方式,激励在校学生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品格。同时,职业院校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思政功能,将丰富多样的劳动精神体验传递给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
(二)企业层面: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
首先,充分激发企业办学主体的活力。企业要将自身先进的生产、服务、运营、技术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要着眼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如职业院校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开展劳动精神培育专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劳动素养。
其次,充分利用企业创新资源。企业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最前沿,有大量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优势。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要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成果落地转化,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劳动境界。企业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劳动精神促进高水平劳动贡献输出,联动产业做好技术攻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提高社会贡献度,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劳动品质。
(三)政府层面:突出政策制度保障,强化社会认同
除了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样不容忽视。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统筹协调机制。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政府要注重制度创新,保障政策供给,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社会认同。
一方面,政府要不斷强化责任意识,整合区域资源,对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宏观指导与管理,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标准建构提供指导。同时,政府要通过政策指导职业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双向共促。
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为新时期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既要不断完善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的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提供更充分周到的就业服务。政府还要完善分配体制机制,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上官苗苗,李春华.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
[2]赵明霏,李珂.高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处理好几对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0(9).
[3]何云峰,万婕.劳动精神的主体性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0(6).
[4]赵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5]郝静仪,闫卫平.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0(16).
[6]谢礼炮,张晓云.职业教育应融入多形式劳动育人: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
[7]胡华,梁德萍.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路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9(19).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CDGZ2022007;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1-2023年度课题立项,课题编号:21DJSZ17;常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现代职教体系专本贯通教育教学改革2021年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编号:21ZBGT12。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