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启示

2023-06-25谭亮薛果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红色文化

谭亮 薛果

摘要:红色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崇高精神和内涵,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还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育引入红色文化是思政育人的基本要求,是践行“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途径,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文章阐述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意义、现状和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育人;高校教育

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作为党和国家前进道路中的宝贵资源,为全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能量,同时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上起到重要作用,这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应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各高校依据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可见,红色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现状

(一)课程思政凸显红色文化

善用红色资源是教师讲好课程思政的关键,部分高校将课程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在授课、作业、实训环节植入红色文化,有效发挥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如此,学习强国APP开设“高校红色故事”专题,各大高校畅谈红色文化:华中科技大学详细解读“钢铁战士”崔菎的故事,意在传承崔院士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厦门大学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传承百年的赤诚”为主题演绎厦门大学的古今历史,激励新时代青年以夢为马,不负韶华;中国美术学院以油画作品《启航》讲述红船故事;湖北美术学院以红色动漫创作为主题,要求学生完成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动漫作业,对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进行设计表达,通过作业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走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举办“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实践党课;湖北商贸学院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制作宣传海报作为课程的阶段性项目练习,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实训课程。

此外,各高校从筹划红色文化专题活动、讲述高校红色故事、走进红色场馆等方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这种课程结合红色文化的专题活动和训练,凸显出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的紧密联系,学生可以有效了解红色选题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二)第二课堂渗透红色文化

第二课堂是指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展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竞赛项目都能很好地将所学所得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红色文化也因此在第二课堂大放异彩。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加深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很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兴国县委、兴国县人民政府与厦门文广传媒集团共同发起了首届红色创意设计大赛,助力红色文化在教学中的核心辐射力量,落实第二课堂中的红色育人理念。大赛获奖作品《党史回眸,百年瞬间》以现代数字插画设计作为表现形式,以时间纬度绘制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经典场景。画面具有明艳的视觉风格,采用黄色、红色为主要色调凸显红色记忆的庄重与辉煌。插画构图巧妙,衔接自然,通过分割、穿插、融合的形式将党史遗址、代表人物、重要历史时刻等主题展示出来。作品传达出作者对红色精神的独特理解与诠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获奖作品《铭记》赋予文化产品新的价值,从五大革命圣地的代表建筑到制作精美的日历,作者巧用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创设计,使红色文化可感可亲,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红色育人存在课政分离、生硬植入课程、课程精细度弱的问题。部分课程为了完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生搬硬套红色文化,出现课程与红色文化联系弱甚至无联系的现象;部分课程因前期备课不充分,授课期间将细节充沛的国史、党史进行简化,缺少了课程的严谨性。因此,课程中如何合理融入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的内涵恰当、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是红色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红色文化课程存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知识点不易理解的问题。渠长根在《红色文化概论》中指出,红色文化由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构成。仔细解读可以发现,红色文化大部分课程资源属于历史文化,课程需要学生拾起部分初、高中历史基础,课程大多以讲授、讨论交流为主,学生容易形成倦学、怠学的情况。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之路经历了长期历程,确立并坚持了“学用一致、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红色育人理念。但是,很多高校存在未充分运用好育人资源、红色育人氛围淡薄、红色育人环节缺失的问题。

三、发展路径与启示

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工作,首先要搭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将红色育人理念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写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紧密联系课程实际融入红色文化,统筹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相互作用,为探索出一条合理的红色育人道路进行不断尝试。高校红色育人工作应以高校统筹为导向,先提出红色办学模式,随后引导教师围绕教研工作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并根据红色文化专题内容打造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在不断积累育人成果的过程中完善育人体系。图1为笔者根据高校红色文化教学建设现状归纳出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一)提出红色办学模式

红色文化相关课程的构建离不开新理念、新模式,所以高校红色办学模式需要以政策为导向,立足于红色资源和课程需求,结合各学科属性制订红色育人培养目标,厘清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为何办、怎么办、办什么”这一问题。高校应适时举办红色育人培训学习讲座,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引导,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丰富教师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指引教师厘清课程中的红色文化“为何讲,怎么讲,讲什么”这一问题;引入红色文化教材,促使红色文化课程优质化,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这一问题;推动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构建教师团队,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产出高质量成果;推进校馆、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创新教学方法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红色文化渗透课堂,所以高校应创新授课形式,鼓励教师备课时全方面思考课程如何开展,并在红色话题代入、红色故事讲述、理论总结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应针对红色育人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协调好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环境,通过交互式信息平台提高學生的课程参与度、课程反馈度,并利用“云课堂”的优势,采用讲授与交流、互动与共享、观影与感悟等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教师还应实施多元化教学,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和资源,关注学生课程接受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课程模式,让学生眼能看懂,耳能听懂,心能读懂。

(三)打造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逐渐普遍,越来越多的课程形成特色,教师拥有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可以借此契机促进高校红色文化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形成,并建立红色文化进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及时收集学生课程意见与建议,使学生在课程中有收获、有感悟、有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运用合理、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红色课程体系,通过精细化、优质化课程内容,有效促进红色育人体系的完善。

(四)积累课程成果,打造展示平台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足够的课程成果作为支撑材料。一方面,课程结课作业、师生获奖作品、产品落地转化都需要不断累积,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相关课程要做细做精,不能仅为成果产出而缺少系统性、专业性,而是要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与思政共进的重要内容,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依据高校红色基础传递红色基因,也有清华大学与军事博物馆进行课程联合的文创产品设计,还有举办军事文化、红色文化论坛的军队院校,如上海、湖北等高校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引领各大高校举办红色创意设计大赛。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之后的教学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急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进行课程设计转化与文化传播,如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红色文化相关课程的建设、对高校红色育人道路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婧.“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讨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

[2]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3]贺腾飞,弓永华.建党10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红色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江苏高教,2021(7).

[4]罗钦艳.红色文化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

[5]张颖.红色文化元素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影响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7).

[6]舒欣.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构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J].学园,2017(25).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