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创新初探

2023-06-25张绍珂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时代

张绍珂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不断磨砺奋斗本领,增强奋斗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特点,探寻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校;奋斗观

当前,奋斗观培育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德育工程。随着民办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增,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是指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的系统的观念形态,它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奋斗观培育现状因材施教,使他们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又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凝聚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力量,以昂扬的姿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心理情况较为复杂

民办高校学生在精神和学习生活方面面臨双重压力,容易导致内心压抑、自信心不足。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名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有412所,约占本科大学总数的32%。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民间认可程度欠佳,学校规模、学生总量和师资水平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压力倍增,对自己学业、技能、未来就业和前途信心不足,出现迷茫、消极、自卑等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二)学生家庭条件悬殊较大

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的学费较高,多数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支付高额学费让孩子能够进入民办高校读书。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能力支付高额学费,但他们可能存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情况,甚至不懂得谦虚随和,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除了面对高额的学费之外,还要面对日常生活开销,往往承受着一定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较大。尽管不少学生会选择勤工俭学、兼职打工来缓解经济负担和压力,但在心理上难免会产生愧疚感和自卑感。

(三)学生政治素质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浮于表面,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模糊,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敏感度,容易道听途说,不能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国际问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在网络信息时代,各类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三观”,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除此之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面对单一的理论课程和枯燥的理论学习,学生获得感不高,参与度不强,容易失去学习热情,出现政治信仰边缘化现象。

(四)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

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都有特长,他们爱好广泛、社交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意识,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我。同时,他们对学校、学院、班级的活动有浓厚的参与热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但是仍存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少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旷课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会失去学习自信,加之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确保国家事业良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学生成就梦想的时代。民办高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既重要又特殊的一部分,应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

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民办高校学生,要自觉坚定奋斗目标,增强奋斗本领,躬身奋斗实践。正确的奋斗观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驱因素,民办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从而有效阻止“丧文化”“伪奋斗”的侵蚀,抵御“摸鱼”“划水”等精神内耗,在困难面前时刻保持昂扬奋进的状态,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创新路径

奋斗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民办高校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把握好阶段性、渐进性和对象自主性。同时,民办高校要增强新时代学生奋斗观培育过程的渐进性,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师生、家校的互动性。

(一)强化奋斗观培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渐进性

民办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奋斗观培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缓解部分学生步入大学后存在的学习主动性减退、理想信念模糊、奋斗目标迷茫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为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的奋斗观培育丰富了培育内容。“四史”是具体时间段不同、各自主线不同,但是内容相互联系的四段历史,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由弱变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民办高校“四史”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奋斗观培育明确了政治方向,能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规划人生。

此外,学生的奋斗观培育内容要注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重,既要开展理论学习,又要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奋斗本领。例如,对刚入学的新生,民办高校开展“我的大学四年”“十年之约”等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四年与未来十年的计划和目标,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奋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大二、大三的学生,民办高校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演讲、海报、漫画创作等活动,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他们爱国敬业、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诚信自律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民办高校可以邀请名师来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或者开展以择业、创业、就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让他们熟悉人才市场,正确对待就业的成功与失败。除此之外,在假期,教师还会布置实践作业,如探访家乡红色资源,感悟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作品创作。

(二)注重奋斗观培育过程中学生类型的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民办高校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奋斗观培育。例如,民办高校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优秀学生、一般学生和特殊学生。优秀学生主要包括党员、积极分子、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特殊学生主要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或者在学习生活方面有难处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类型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奋斗意识。例如,对优秀学生,教师可通过英雄事迹、青马工程的学习进行奋斗观培育,让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奋斗目标。对一般学生,教师将重点落实在“三观”的培育上,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以此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奋斗观。对特殊学生,教师将奋斗观培育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对家庭条件优越、有拜金虚荣倾向的学生,教师应该予以正確引导,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尝试自己赚钱来承担日常生活开销,培育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去勤工俭学岗位。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道德观教育,从根本上磨炼学生的奋斗意识。

(三)发挥奋斗观培育过程中网络新媒体的关键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影响颇深,尤其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佛系奋斗”“丧文化”等网络思潮和一些“不良网红”的负面效应正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对当代社会奋斗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民办高校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利用校园里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力谋划完善的民办高校奋斗观培育体系,推进网络奋斗观培育工作。

一方面,民办高校需要秉持严管加疏导并进的理念,打造舒适温暖、和谐友爱、网络生态良好的精神空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民办高校的网络空间应允许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同时,民办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急学生之所急,念学生之所念,主动、客观、正面回应学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自行体悟奋斗的意义。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搭建各类线上参与式奋斗观培育活动。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民办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奋斗”为主题,主动参与漫画、手绘、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文化作品的创作,让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递主流价值。

(四)增强奋斗观培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新时代的民办高校学生奋斗观培育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只有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有效增强奋斗观培育的精准性和感染力。如学生的独特性表现为自主意识较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因此,民办高校的奋斗观培育更应秉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新时代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搭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个体服务的民办高校学生服务体系,如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服务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勤工俭学服务体系等,并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磨炼奋斗意志,增强奋斗本领,提高奋斗意识。此外,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构筑主体性学生教育模式,提高奋斗观培育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围绕民办高校整体规划,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重大节日和时事政治开展,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归纳深化主题。

(五)增强奋斗观培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相比公办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规范行为的能力较弱,所以奋斗观培育要有针对性。在培育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奋斗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奋斗观培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奋斗目标选定、奋斗意志磨炼和奋斗蓝图构建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奋斗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主体作用,并对奋斗观培育的目的产生认同,从而逐步勾画出自己的奋斗蓝图。

另一方面,整合奋斗观培育资源,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互动性。学生奋斗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配合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隐匿性的特点,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家校的互动性,形成良好的培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段娟娟.民办高校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研究[J].德育与管理,2022(8).

[2]沈莹莹.不良“网红”现象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决策探索(下),2019(5).

基金项目:2022年度吉林动画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科学研究类)重点项目“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KY22SZ25。

(作者单位:吉林动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