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生命观教育新模式研究
2023-06-25赵绮关颖赵则月
赵绮 关颖 赵则月
摘要:当前,高校生命观教育已然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教育者应积极融合传统文化,提高生命观教育的质量。文章通过探究传统文化中与生命观教育相关的资源,进一步分析高校生命观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后的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生命观教育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开始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甚至在生命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偏颇,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越来越漠视。因此,高校要开始积极推动生命观教育的落实。
一、高校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观教育是关于如何面对生命并找准人生方向的重要教育内容。为了了解当前高校生命观教育的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某高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的问卷为100份,男生样本为75份,女生样本为25份,涉及的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会计、机电等。
相关结果显示,76%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实施生命观教育,7%的学生认为是否实施生命观教育无所谓,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生命观教育。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接受生命教育有着较强渴求。
同时,大多数学生对生命的初步认识比较正确,且较为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但仍然11%的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少部分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漠不关心。对是否经常担心自己身心健康方面,10%的被试学生表示经常有,5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22%的学生表示较少有,15%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这也表现出当前学生普遍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满意度不高。
关于学习压力,6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与生活中会产生压力,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感觉内心脆弱,面对生活较为悲观,甚至有学生存在过轻生念头。
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复杂性使得许多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正因如此,高校应围绕人的生命价值、生活体验、生存能力等本质生命属性,开展生命观教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生命观教育新模式分析
(一)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生命观教育内容
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生命观教育融合,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生命存在观。生命存在观是生命观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基础,高校开展生命存在观教育,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深刻意识到要保护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学会热爱并保护他人的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
第二,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是指关于生命的现实价值和理想目标,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也是美好生活形成的前提条件。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时,高校应融合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和爱国亲民的相关理念,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自身价值,建立人生目标,并不断超越目标,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感受自我,领会生命最本质的真谛。
第三,生命责任观。当今社会存在部分青年群体责任心不强的现象,高校开展生命责任观教育,能让学生懂得承担责任,尊重自然生命,这对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客观角度来说,生命责任观教育能督促学生上进、努力,关爱家庭和他人,让学生消除一些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能考虑集体利益,形成顾全大局的观念。与此同时,生命责任观也提倡追求生命本位,突显生命自由的博大胸怀,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社会、自然更为负责。
第四,生命品质观。事实上,生命品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怎样看待生活,以及为了生活所付诸的行动。因此,高校的生命品质观教育通常是指对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包括追求成功、积极向上、淡化物欲、丰富精神等相关文化思想,可以有效培養学生的志趣爱好,还能让学生丰富生活常识,提高生活技能,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将追求高品质生活作为奋斗目标。
第五,生命道德观。生命道德观以传统文化的道德纲要为基础,融入道德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具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校开展生命道德观教育,能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保持优良品德,做到为善不为恶,成长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生命观教育主要路径
1.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生命观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最直观的方式。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创造者,而课堂是极为重要的教育途径,对学生的影响极深。
生命观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同,在当前全员育人的要求下,高校所有学科教师都应采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两种形式,加强生命观教育。
开展显性生命观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在这类课程中可直接引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生命。如在塑造学生对生命的基本认知时,教师借鉴修身养性、平等待人的文化思想。
开展隐性生命观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基于课程思政开展生命观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与生命观教育有联系的资源,再有计划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如在历史课程、艺术修养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理念,开展认识、珍惜、热爱生命的教育;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
此外,在开展生命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教师播放“孕妇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教师播放“参观烈士陵园、看守所、戒毒所”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社会责任感、生命哲学,反思生命的尊严内涵;教师播放“殡仪馆工作日常”的视频,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死是一种必然,从而更加珍视生命。
2.将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将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更浓厚的生命观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样,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生命观的内涵,还能成为传播融合传统文化生命观的载体。
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教育活动,重点围绕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法治教育、体育锻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并融入传统文化生命观内容。如开展安全教育时,高校增加与生命安全意义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同时,高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文化研讨会、征文、演讲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适当引用生命观教育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
3.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生命观
目前,新媒体正快速兴起并发展,其包含较大的信息量,且传播快速,这些特征有利于高校普及与深化生命观教育工作。许多学生都热衷于参与新兴网络媒体,所以高校借助这类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知识,必然可以扩大教育范畴,增强生命教育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即时性,能开拓更多的生命观知识传播渠道,调动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接受生命观教育后,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参与讨论,发表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更多关于生命观的资料,整理传统文化中描写生命观的经典著作内容,并附带注释发到微信公众号、QQ交流群、微博上,让学生随时阅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交流群中相互讨论文本提到的生命观,也可以向教师提出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体现等问题。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而言,这样的形式能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说出自己想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生命观的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改正。
4.拓展传统文化生命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拓展相关的生命观社会实践活动,即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不仅可以真正将传统文化生命观融入教育体系,还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许多大学生愿意参与的。
例如,教师可以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各个基层乡镇开展志愿者活动,包括学校支教活动、下乡普法活动、看望孤寡老人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学会感受并适应社会,掌握求知生存的技能,懂得养亲孝亲的重要性,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中与人为善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前往一些特殊学校、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助人实践中感悟关爱生命的意义,深刻反思生命的可贵之处,在社会中传递温暖。此外,高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对生命观的理解”为主题的教育班会,同时让具有特殊人生体验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对生命观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生命与生活。
相比传统的生命观宣传教育来说,体验式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避免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抵触心理,真正发挥出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实际作用。除此之外,开展生命观教育实践时,高校可以借助场景模拟的教育手段,如组织学生开展话剧编排和表演活动,包括《赵氏孤儿》《窝头会馆》《家》《立秋》等话剧。这些剧目中都包含大量关于感恩、挫折、理想、情感等生命观要素,学生在扮演话剧中的角色时,也能对生命和人生产生更真实的体会与感悟。这些活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能体现出高校生命观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生命观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高校应保证生命观教育的落地,确保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为更好地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高校生命观教育,高校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并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传统文化生命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黄江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2]魏祥林,孙晨嘉,尹华玲.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探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1).
[3]王英,贺莉萍,王天玲,等.传统中医药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观与健康观教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1(2).
[4]胥青.家校协同教育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路径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1).
[5]杨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科技风,2020(3).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命观教育的融合构建”,项目编号:2022-ZZJH-147。
(作者單位: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