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3-06-23陈国栋王艳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

陈国栋 王艳华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和功能使命,从主体、客体、教学、载体、环境、合力六个维度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改进和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教学效果  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项目《“学生中心”的教师评价及教师发展协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JSY024)。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环节,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因素。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和使命是什么?如何判断思政课的实效性?我国高校思政课是否能很好地满足党和国家要求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改进高校思政课,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这些是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使命

1.思政课实效性的实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在教学实践中,实效性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要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优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进步和发展。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指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主要指思政课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

2.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时代之需

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应基于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省,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然要求。纵观当今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繁杂多样,一些错误思潮会乘隙而入削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政课如果不寻求突破,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性,就不能因势利导,发挥积极效用。思政课作为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课程,必须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解读时代,读懂中国、了解世界,使其成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实效性是思政课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其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铸魂育人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施困境

问题是改进的起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前提是分析并解决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思政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从主体上看,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和“量”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在不断加强,但仍有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一是师资配比不足。部分高校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甚至没有达到1∶350的师生比,高层次领军型教师和高水平科研人才引进较少,造成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工作成效较低的问题。二是思政课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由专职教师、转岗教师、兼职教师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经验、科研能力有很大差异,许多思政课教师并非相关专业。一些非专业出身的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加之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动力不足,甚至个别教师存在意识形态不正确、认识错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有的高校对思政课师资培养的力度和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导致高校思政课师资投入达不到基本要求,难以形成争先创优机制。

2.从客体上看,存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对知识与能力充满渴望,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未来满怀憧憬。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受實用主义、效益主义等观念影响,渴望有直接明确的学习结果,如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证书或可见的技能,更关注与就业和发展显性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而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因此,许多大学生更愿意投入专业学习,对专业课的兴趣更高,动力更强。当思政课无法显示其实用价值,且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时,就会导致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不足、获得感不足。

3.从教学方式上看,存在思政课教学理念方法陈旧的问题

数字化时代为人们获取思政理论知识提供了多元途径,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更期待教师的答疑解惑,喜欢互动有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但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依旧盛行,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动态关系,仍以灌输式、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不顾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一再呼吁“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通过积极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但有的教师仍是一讲到底,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有的思政课教学甚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话语方式缺乏亲和力、感染力,教师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阻碍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思维碰撞。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4.从载体上看,存在教育载体单一、缺乏合力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思政课的教育载体更加复杂多样,能否合理使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固定的实践基地和充足的资金保障,致使教学设备、教学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单一、滞后,思政课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教学效果明显不佳。目前,我国高校思政的互联网平台建设还存在数量不足、内容相似、功能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因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有限,对各种载体的优缺点缺乏系统认识,难以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削弱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5.从环境上看,存在内外部教学环境不能合理利用的问题

就高校内部教学环境而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是“以教为主”,空间布置围绕着讲台进行,单一的设备、保守封闭的环境,使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天然的“上下级”关系,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制约了师生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尽管第二代多媒体教室通过幻灯片、投影、图片、模型、录像等教学资源或工具提升了技术含量,但本质上与传统教室并无明显区别,课堂教学依旧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就外部教学环境而言,合理运用教学场域、充分发挥校园微观环境育人作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但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互动意识较弱且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稳固的对接平台,校园文化的教育氛围未发挥应有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路径

1.配齐建强,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学队伍

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协同发展,建立多元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一,建全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科学制订任职资格标准,建立公开公正的选拔机制和退出机制,遴选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及团队,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标准,配齐建强思政人才队伍。在注重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增设思政课兼职教师岗位,聘任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兼任思政课教师。第二,实施思政课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优化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着力构建高素质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一是加强校际合作,各高校联合实行年轻教师跨校跟岗实习。二是搭建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关心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完善后勤保障工作,减轻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

(2)评价引领,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一,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机制。高校可通过强化岗位培训、专题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竞赛、调研实践等活动,打造一支师生黏合度高、具有较高思政素质、工作能力突出的思政课队伍。第二,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考评机制,切合实际地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畅通职称晋升渠道。

2.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提升其课堂获得感

第一,思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着眼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给予学生较高层次的引导,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第二,要打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关注思想热点、社会热点、网络热点的群体,思政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效衔接,导入热点话题,用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鲜活性的方式对深刻的思政理论进行解说,理论联系实际,以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政教师要把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作为关键,通过日常交流、校园网论坛、微信公众号、大数据监控分析等渠道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性教学。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思政教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实时热门素材,以理论讲解实例,以实例印证理论,用扎实的学识讲价值,寓价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从国际比较出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色和价值,以思政课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切实增强实效性。第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师应坚持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原则,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合作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演讲、知识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情景剧、汇报表演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政教学方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完善教学改革信息库,为分析研究夯实基础。第四,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高校要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值”为基础,强化综合评价,调整与优化课程设计,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4.依托多元载体,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元载体创造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触景生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顺利接受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一是建设网络育人载体。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为思政课教学全方位赋能。例如,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向学生推送思政教育相关知识,打造具有时代热度、人文关怀的网络教育阵地。不同学校之间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共同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二是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团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广大学生中的直接影响力,丰富校园生活,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接受积极的思想引领。

5.优化思政课教学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打造简单易用、人性化、科学化的智慧教学环境。研究表明,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大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投入度有显著性提升。智慧教室是借助校园教学云平台,基于智能系统,实现智能教学、互动教学、录播音视频融合、智能物联、无感考勤,以及远程管控的现代化、信息化教室,并且能通过配备可移动、可拼接的活动桌椅为师生创造更舒适的教学互动环境。智慧教室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差异化的教室空间、丰富的呈现方式、便捷的课堂交互等,打造出了简单易用、人性化、科学化的智慧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如手机互动智慧教室,可让学生方便快捷地参与智慧教学,包括课前备课自习、课中即时互动、课后分析巩固,有利于实现交互反哺的教与学。研讨型智慧教室为思政课人员分组、交流讨论、多屏互动、结果展示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能实现讨论过程可视化、可回溯,教师可据此进行数据成像分析,对每个小组及其成员进行针对性评价和建议,实现差异化教学。课堂测验互动反馈数据收集系统,可以将教学活动数据资源自动汇聚到教学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的数据结果可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参考数据。

(2)拓宽教学空间,强化实践环节。第一,思政课教学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会持久、选择性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把学校的精神文化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用多元化的艺术形象表达展现校园人文关怀。一要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育人要素,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二要举办以思政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学习沙龙、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研讨会,以及各种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思政教育在活动中“立起来”“活起来”“亮起来”。三要重视隐性教育,将思政课的内容渗透到校园生活全过程。利用校内宣传栏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置红色标语及主题宣传画、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讲述建党故事等方式,创设“一草一木”“一筑一品”皆育人的良好环境。第二,强化思政教学社会实践。如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农村、社区开展扶贫、扶弱、扶残、敬老爱老、生态环保、理论答疑等工作及调研活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评价和指导,并在教学评价中纳入实践成绩,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研究成果。

结  语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高校应持续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基于思政课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加强互动,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魅力,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永清.董朝霞专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改研究》出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5.

[2]新华社.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8-91.

[5]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6]沈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56-159.

[7]高玉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5):110-112.

[8]张璇璇.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36-38.

[9]张屹,郝琪,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06-115.

[10]嚴敏,邓欢.试析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35-37.

[12]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87-9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