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遗产视角下的齐长城形象塑造与传播

2023-06-23刘耀辉

关键词:形象塑造孟姜女

[摘 要]新世纪以来,齐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日渐受到重视,然而齐长城山东文化脊梁的形象却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以致围绕齐长城开展的旅游开发也陷入窘境。通过梳理齐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发现齐长城文学遗产塑造了齐长城既明晰又多元的形象,即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设施、苍凉悲壮的古战场、秀美淳朴的旅游地、神秘的探索秘境。在文学遗产视角下,可采取继续加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传播力度,在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适当将齐长城的定义予以外延,加大齐长城文学遗产的出版传播和趣味传播,着力固化有关文学遗产并具象化等措施,以文学遗产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关键词]齐长城;文学遗产;形象塑造;孟姜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1-0037-06

Image shap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Qi Great W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eritage

LIU Yaohu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Qi Great Wall has been increasingly valued. However,as the backbone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image of the Qi Great Wall has not really been projected,so tha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round it has fallen into a dilemma. By arrang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sources of the Qi Great Wall,it is found that the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 Qi Great Wall has shaped a clear and diverse image of the Qi Great Wall,that is,the impenetrable military defense facilities,the bleak and tragic ancient battlefield,the beautiful and simple tourist destination,and the mysterious and secret land for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eritage,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legend of Meng Jiangnvs story related to the Great Wall,appropriately exte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Qi Great Wall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history and science,increase the publishing and fun dissemination of the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 Qi Great Wall,and focus on solidifying the relevant literary heritage and making it live and vivid,so as to boost the image build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Qi Great Wall with literary heritage.

Key words:the Qi Great Wall;literary heritage;image shaping;Meng Jiangnv

一、引言

作為世界上现存修筑年代最早、使用年代最久的长城,齐长城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据专家考证,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在齐宣公十五年(公元前441年)左右[1],比秦长城早400余年,比欧洲人引以为荣的雅典壁垒早200余年。2010年,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确认齐长城的墙体总长为625公里[2]。这个长度只计算了齐长城的山地长城部分,据文献记载,齐长城还有一部分为“济水岸防长城”,其遗迹目前尚未发现。

齐长城全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繁荣,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山东文化脊梁。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包括齐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在内的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世纪以来,随着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文化旅游的勃兴,齐长城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也引发了方方面面的关注,逐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毋庸讳言,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并不成功,还远未达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想状态。在文化旅游市场上,齐长城的形象十分模糊,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面对这种境况,如能从文学遗产的视角对齐长城予以观照,系统梳理相关文学遗产资源,将文学遗产所塑造的齐长城形象梳理与固化下来,当可有效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二、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梳理

文学遗产是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总称,既包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口头传说、戏曲文学等,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文学书籍、碑记文字等。

齐长城始于济南长清,终于青岛黄岛,经行长清、肥城、岱岳、泰山、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诸城、五莲、黄岛,凡17个县(市、区)。由于齐长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体量,能够在漫长的时间和广大的空间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围绕齐长城生成的文学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以下按照民间传说、戏曲小唱、经典小说、诗词歌赋、碑记文字、文学研究著作和新闻报道7种体式,对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进行初步梳理。

(一)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齐长城最为重要的文学遗产。齐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诞生地。这一传说妇孺皆知,影响极大,可谓齐长城文学遗产的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却被讹传成秦长城的故事。早在500年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已在其《东周列国志》中对此作了澄清:齐庄公之大将杞梁不幸战死,“其妻孟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由于哀恸迫切,精诚之所感也。后世传秦人范杞梁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20世纪2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接连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等论文,发起了孟姜女传说大讨论。他指出,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齐人杞梁之妻,“孟姜”原是齐地美女之泛称,后成为杞梁妻之专名[3]。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曾致函顾颉刚先生,明确指出,世人传说中孟姜女哭崩的长城原本是指齐长城,只是“在秦始皇以后,长城变成了秦始皇专利的工程,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便也搬了家了”[4]。如今学界已公认,传说中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在这个基础上,2009年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带领考察组,在淄博市淄河镇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采集到孟姜女故事异文22种及多种“孟姜女小调”[5]。2017年又有学者通过广泛调查和搜集,获取了齐长城沿线所流传的总共11种孟姜女哭长城传说[6]。这些民间传说都是齐长城文学遗产的核心构成,理当做好保护、传承与传播。

除了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外,在齐长城沿线地区还诞生了同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影响也非常大,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与齐长城无涉,如果将它列入齐长城文学遗产,非但不妥当,还会冲淡齐长城的主体地位。因而,像这样与齐长城仅有地缘关系而没有血缘关系的文学资源,理应从齐长城文学遗产中剔除出去。如此才能使得齐长城文学遗产更加纯粹,从而更加有助于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张广坪在其《齐长城》中说道:“两千多年来,有关齐长城的民间传说古史包罗万象,既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十个太阳轮流转、‘老子采药摘药山的传说,又有反映一定历史真实性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黄巢义军驻扎黄巢寨等传说;既有关于齐长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的传说,又有关于齐长城修筑之艰难的‘钉头崖的传说;既有战争攻伐类的‘穆陵关赵匡胤大战韩通、‘青石关曾国藩抗击捻军的传说,又有人物传记性的‘常将军被杀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7]这些民间传说,拓宽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

齐长城的各个关隘,是相关民间传说的集聚之处。以位于临沂市沂水县的齐长城第一雄关穆陵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流传的传说约有几百个[8]。其中的《穆陵之名传说》《梳妆楼传说》《常将军传说》《斩将台传说》《赵匡胤大战韩通传说》《奇石传说》等,都是与齐长城有着血缘关系的宝贵文学遗产。对它们进行深入挖掘,当有助于塑造齐长城饱经历史沧桑、惯看秋月春风、想当年金戈铁马、看今朝气壮山河的正面形象。

(二)戏曲小唱

齐长城沿线地区有着丰富的戏曲小唱遗存,其中不少与齐长城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如《济南时报》记者刘恒杰记录了莱蕪区上王庄村村民范玉祥所演唱的《孟姜女哭长城》歌谣:“一哭长城泪汪汪,点上银灯裁衣裳。未曾下刀剪,为奴自思想。思想儿夫不见面,惨坏了小姐许孟姜。二哭长城泪纷纷,做完了寒衣停绣针。搬着龙花镜,替郎试试新。不知称不称儿夫心,眼前没有穿衣人……”[9]再如流传于淄博市淄河镇的《十哭长城》唱道:“……五哭长城泪满腮,手托寒衣出门来。来此荒郊处,脚步实难抬,风吹黄沙土啊,凉风吹奴怀,眼望长城千万里,一步一声哭着来……”[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戏曲小唱中的很多唱词都是围绕齐长城来展开的,而像“眼望长城千万里”这样的唱词还直接参与了齐长城的形象塑造。

此外,在江苏省广为流传的俗曲精品春调《孟姜女》,唱词中亦多次提及长城[10]。对戏曲小唱进行系统梳理,找出与齐长城直接相关的唱词,当有助于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三)经典小说

与齐长城直接相关的经典小说很少。据李永祥、张华松等学者考证,晚清著名小说家刘鹗曾秘密走访、凭吊过齐长城的黄崖寨,且在其名作《老残游记》第八、九回中作了描述。按照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描写,当时的黄崖寨“俨然名镇”。张华松曾指出,而今可在黄崖寨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石料,一一恢复山寨主体建筑,引导游人沿着《老残游记》中申子平的游踪,骑驴往游,在山庄席炕而坐,品茗听琴,领略小说渲染的诗情画意般的氛围[11]。

(四)诗词歌赋

历朝历代吟咏齐长城的诗词歌赋很多,是齐长城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写有一首《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诗中对当时的齐长城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绘。又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在其名作《超然台记》中提及齐长城:“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再如明代诗人方正玭作有一首《常将军庙歌》,内中有“雄关杀气凝长云,流泉呜咽寒斜曛”的诗句,亦是对齐长城景象的一种摹写。搜集整理古代诗人吟诵齐长城的诗作,将会对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大有助益。这方面的基础工作至今尚付阙如,如能集成一部《历代歌咏齐长城诗文集》,则可使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学遗产再次绽放璀璨的光芒。

(五)碑记文字

碑记文字不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重要的文学遗产。与齐长城紧密相关的碑记文字,近年来屡被发现。如泰安市肥城市的陶山幽栖寺曾有一通石刻《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现已被考证为唐代碑刻[12]。内中有“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之句,为杞梁妻大哭的城堞就是齐长城提供了有力佐证。又如1952年,山东省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博物馆在对诸城县境内的齐长城遗址调查时,发现一方刻石,没有纪年,其上刻满图案、符号,“可能是当时人们为记载或祭祀某事而刻的图形并附有文字说明”[13]。再如2008年,莱芜市(今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发掘出一块石碑,系明洪武戊申年(1368)所立,上刻《孟薑女纪铭》,详细地记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14]。虽然此碑文的真实性受到质疑[15],但对于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来说,反而是好事。毕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对某事物的质疑越多越激烈,就越有利于在次第传播的湖面上产生涟漪。

(六)文学研究著作

关于齐长城的文学研究著作较少。齐长城的文学研究起自近代,且主要集中于孟姜女的传说上。除前揭顾颉刚先生的相关著作外,令人瞩目的还有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的博士论文《孟姜女研究》。李氏深入研究了孟姜女传说在不同时代对多个文化领域的影响,包括讲唱、年画、戏剧等等[5]。此外,他还著有《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等。显然,这样的文学研究对于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很有意义。

(七)新闻报道

由于媒体对文化遗产所作的新闻报道往往自带文学性,且直面大众进行传播,围绕齐长城产生的相关报道文章当然也就成了齐长城的一种文学遗产资源。这种体式有的以采访有关专家为基础,对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予以阐发,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16日集中推出的系列报道,包括《齐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代表—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董耀会》《摸清齐长城家底—访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光》《民间传说拓宽齐长城文化内涵》,由于站位高、具有学术权威性,对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的则以实地采访为基础,对齐长城的前世今生予以感悟式的描摹记录,如《农村大众》2021年8月至9月组织的“徒步齐长城”系列采访活动,分成6个采访小组,总计发表了68篇稿件,计12万字。这些文章均统一采用章回体对仗形式,既传神达意,又朗朗上口,如《东游记》第一回“筑垣砌堤防侵袭  长城之源起广里”,第十四回“孙膑挥剑书梦泉  桓公霸业跨劈山”,第二十一回“将军无意筑双坚  牧人一语退狼烟”,第三十回“石头墙上石头记  长城留芳长城长”;《鲁游记》博山篇“岜山发展一色绿  杏林春深花正红”,安丘篇“昔日齐长城分三国  今朝旅游路通五镇”等[16]。这些报道的标题构思巧妙,生动准确,引导有力,报道的内容亦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反映出此报编辑记者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够较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三、文学遗产所塑造的齐长城形象

毋庸讳言,当前普通民众对齐长城的认知普遍停留于既模糊又单一的层面。这不仅与齐长城遗存至今的主体部分不像万里长城那样连贯,不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关,而且与其重要关隘穆陵关、锦阳关等不像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居庸关等那般雄伟巍峨,难以令人生出激昂悲壮的审美体验有关。在具体的建筑细节上,齐长城主要由不规则的石块垒筑而成,相对于由巨大而又方正的石料、墙砖修筑而成的万里长城,齐长城相对较为分散、矮小的形象,很难让人对它产生敬仰之情。然而纵览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可以发现它们共同塑造的齐长城形象既清晰又多元。梳理这些文学遗产资源,至少可以活画出以下四个齐长城形象。

(一)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设施

这一形象在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中反映最多,尤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最为突出。正是因为齐长城是如此坚固,孟姜女经过多达10次的哭长城,才最终将之哭得塌下来。此外,常将军的传说中提到齐长城有10道之多,也很好地塑造了齐长城牢不可破的形象。在抗日战争期间齐长城沿线亦曾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军民抗战故事,在大力倡导讲好红色故事的今天,这些英勇事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而为齐长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形象“看得见、记得住、传下去”打好基础。

(二)高古雄劲、苍凉悲壮的古战场

齐长城是历史上长勺大战、艾陵之战的发生地。古战场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对齐长城的吟咏中最为多见。前引刘长卿诗、苏东坡文、明代人所作常将军庙歌等,无一不是聚焦于齐长城的这一面而施以浓墨重彩。这与古时候文人往往对前代战事感慨系之的文学传统有关,如苏东坡的《赤壁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皆为此类吊怀名作。可惜目前已知的齐长城文学遗产中,未见有影响力如苏赋辛词者,这有待古典文学专家和齐长城沿线各地的方志学家深入古代典籍中打捞、发掘。

(三)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的旅游地

从齐长城梳妆楼的传说,到刘鹗的经典小说《老残游记》,再到如今地方媒体对齐长城的有关报道,都较为清晰地勾勒了齐长城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的旅游地形象。随着这一形象传播力度的加大,齐长城的“吸客力”有望得到快速提升。

(四)神秘而有待深入探索的一方秘境

文献记载,齐长城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济水岸防长城”,可是其遗迹至今没有被发现。大文豪苏东坡既曾在齐长城脚下为官,也曾在作品中写到了齐长城,可是却从未前往近在咫尺的齐长城遗址访古抒怀,这与他放达乐游的性格不符,原因何在?1952年諸城县出土的齐长城遗址石刻,确系古人遗物,但却既无纪年,所刻又全都是图案、符号,没有一个文字,其寓意究竟为何?2008年莱芜市上王城村发现的《孟薑女纪铭》,石碑确系古物,而文辞却颇有不通之处,且是古代文献中唯一将孟姜女之“姜”字写成“薑”的,令人疑窦丛生,碑文所记载的齐长城相关故事该如何理解?这些未解之谜,都为齐长城赋予了神秘色彩,吸引着人们去探秘揭秘。

总之,齐长城丰富的文学遗产资源,在对齐长城实体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以艺术手法完成了对齐长城多元形象的塑造,成功地以文学实践实现了对齐长城实体形象的虚体超拔,为提升齐长城的传播力和美誉度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根基。

四、以文学遗产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2022年9月21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此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17]。由此可见,齐长城的保護已上升到立法层面。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主流媒体报道中齐长城形象较为刻板,自媒体传播中齐长城的形象浅表化、传播主体较为单一、传播内容碎片化[18]。要解决好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问题,就要向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要助力。这些文学遗产资源只有发掘好、运用好,并将之与齐长城这一主体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参与到讲好齐长城故事中,从而真正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有鉴于此,当务之急便是对齐长城的文学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学界应继续对相关文学遗产进一步加强搜求研究外,有关部门和机构或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继续加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传播力度

多在权威媒体上发表诸如《这才是孟姜女“哭崩”过的长城》[19]、《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齐鲁》[20]这样的报道,同时广泛发动民间自媒体,邀请并以适当的方式激励他们以短视频等各种形式对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这个新闻点广为传播,继续加大这一齐长城文学遗产核心的传播力度,从而实现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来带热齐长城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目的。

(二)在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适当将齐长城的定义予以外延,从而纳入更多的文学遗产资源

有学者指出:“(2008年)调查确定莱芜青石关部分长城为明清时期长城,非齐长城复线。”[21]“齐长城尤其西段齐长城的许多段落是后世重修的,甚至大多是晚清御捻战争期间重修的,因此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才不至于将后世重修的长城遗址说成是先秦的。”[22]这当然是历史学、考古学意义上的严格认定。但是,从文学遗产的视角来看,齐长城的定义最好能够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定义界定为春秋时期齐国修建的长城,而广义的定义则外延至齐长城沿线古代修建的所有长城遗址。由此,齐长城沿线的黄巢起义传说、穆柯寨传说、僧格林沁驻军传说都可成为齐长城文学遗产的一部分,为齐长城的古战场形象塑造与传播添砖加瓦。

(三)加大对齐长城文学遗产的出版传播

如整理出版上文提到的《历代歌咏齐长城诗文集》,整理出版《齐长城历代碑刻集锦》,乃至整理出版一套多卷本的大型丛书《齐长城丛书》。其实这方面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的博士论文《孟姜女研究》至今未见推出中文版;再如《农村大众》报社所作的“徒步齐长城”系列报道,图文资料一应俱全,完全可以编为单行本出版,在满足对齐长城感兴趣的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将齐长城的形象有效传播开来。

(四)加大对齐长城文学遗产的趣味传播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愈来愈强调趣味,即传播内容要蕴含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精神意趣。齐长城的文学遗产不乏这样富有趣味的内容。如1952年诸城齐长城遗址上出土的石刻,上面的图案符号充满神秘色彩,其寓意至今未能被解读。而这种图案符号人人都可观摩审视并尝试进行解读。围绕这一石刻,有关部门不妨发起一项悬赏解读活动,以引发民众关注;可连年举办以持续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升齐长城的曝光度和传播力。具体实施方法,可以参考文旅界的相关案例,如近日报载东莞观音山悬赏108万元征集下联的活动[23],其操作模式可供借鉴。

(五)着力固化有关文学遗产,使之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为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赋能、加分

所谓将齐长城文学遗产予以固化,就是依据齐长城文学遗产的内容与特色,设计建设主题性的博物馆、庙宇祠堂、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以激发齐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力。比如,可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选择齐长城的代表性关隘,规划建设一座“齐长城文学馆”;再比如,可在淄博淄河镇齐长城脚下规划建设大型的孟姜女哭长城群雕;还可在穆陵关常将军庙旧址树立常将军的雕像。需要注意的是,齐长城文化遗产固化工作需由政府主导。在项目的申报阶段,要经过严格的项目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调艺术性、科学性与文化内涵的结合,力争建成的每一幢建筑物都能与齐长城这一严肃主体相得益彰。而如报载“一位农民建成全国唯一的孟姜女博物馆”[24],此博物馆的前景令人担忧。

五、结语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齐长城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必将迸发越来越多的活力,从而为沿线旅游开发、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齐长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学遗产是齐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所在,从根本上塑造了齐长城的形象,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齐长城旅游开发这个戏台的厚度、宽度和高度。进一步梳理齐长城文学遗产,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因子和丰富意趣,可以有效提升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进而推动齐鲁大地的历史文化格局从旧有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升级为崭新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一长城”。

[参考文献]

陈民镇.齐长城新研: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若干问题[J]. 中国史研究,2013(3):5-19.

王永波.“对话文物”:齐长城的概况、价值及其资源保护[J]. 人文天下,2021(3):68-72.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M]//顾颉刚,钟敬文.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7-24.

魏建功.杞梁姓名的递变与哭崩之城的递变[M]//顾颉刚,钟敬文. 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44.

刘魁立,刘铁梁,赵世瑜,等.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 民俗研究,2009(3):39-57.

王雁,宣兆琦.齊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及其特性[J]. 理论学刊,2017(4):161-168.

张杰,张清俐.民间传说拓宽齐长城文化内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16(6).

齐长城·穆陵关·常将军[EB/OL].[2022-08-11]. http://linyi.dzwww.com/news/lyxw/200903/t20090327_4378615.htm.

刘恒杰.千秋片石铭贞:齐长城黄石关前有一座孟姜女坟[EB/OL].[2022-09-10]. https://api.jinantimes.com.cn/h5/content.html?catid=141&id=3260641.

邵彬.论春调《孟姜女》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J]. 民族艺术研究,2012(4):22-27.

张华松.济南境内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及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29-34.

姜复宁,周琦玥.唐代佛教铭文《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辑考[J]. 法音,2019(6):24-27.

韩岗,端阳,华锡.山东诸城县齐长城遗址发现一方刻石[J]. 考古,1987(3):277.

左玉倩,李郑实.齐长城黄石关的“孟姜女纪铭碑”[J]. 山东档案,2010(1):70-71.

周郢.新发现的《孟薑女纪铭》辨伪[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4-27.

陈秀云.文章“眉目传情”,要靠“画龙点睛”:谈“徒步齐长城”系列标题制作[J]. 全媒体探索,2021(3):28-30.

山东立法保护齐长城[N]. 大众日报,2022-09-23(2).

高佳.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媒介形象传播困境与对策:以齐长城的媒介传播为例[J]. 青年记者,2020(20):88-89.

王念,王志,孙晓辉.这才是孟姜女“哭崩”过的长城[N]. 新华每日电讯,2022-06-17(16).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齐鲁[N]. 文汇报,2000-07-28(6).

张杰,张清俐.摸清齐长城家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16(6).

张华松.齐长城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几个问题[C]//《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  《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2005:227-230.

“观音山上观山水”:文化名山2022新年108万征下联[EB/OL]. [2022-08-20]. https://news.bjd.com.cn/2022/01/02/10025492.shtml.

李培乐.一位农民建成全国唯一的孟姜女博物馆[EB/OL].[2022-09-1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1AAVIB0530WJIN.html.

[责任编辑王艳芳]

[收稿日期]2022-11-10

[作者简介]刘耀辉(1976-),男,山东临沂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文会学者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