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
2023-06-23于大君
[摘 要]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精简版(DASS-21)、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影响显著。在家庭养育方式中,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在人格因素中,精神质、神经质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内外倾、掩饰性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2.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可从塑造高质量家庭氛围、加强学校针对性心理辅导与教育、提高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情绪。
[关键词]抑郁情绪;家庭养育方式;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1-0115-06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YU Dajun
(Hospital,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T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as the subject of study,the research conducte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y applying a condensed version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elf-Rating Scale(DASS-21),Egma Minnen Av Bardndos Uppforstran(EMBU),and 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personalit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family rearing style,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thers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mothers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emotion,while severe punishment,excessive interference,denial and overprotection of father and mother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mong the personality factors,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pressive e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hile introversion / extroversion and dissembling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pression. Another finding is that personality has a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aring style on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the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re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shaping high-quality family atmosphere,strengthening targe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in school,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 emo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depression;family rearing style;personality
一、引言
抑郁情绪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是个体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抑郁情绪可视为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的消极心境,是对内部与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在空间上迁移增多,不确定感增强,连带削弱了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在时间上强调速度,竞争力增强,同时要承担由生活成本增大、经济负担加重、制度不健全等带来的压力。个人主义化、对自我的肯定与尊重占据了当代全球的主流文化价值,表现为人对身体外形的关注、电子产品与网络使用的需求变大、亲密关系民主化需求增大、独生子女养成自恋人格、竞争与高风险带来的挫败感等。人们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冲突与不断的适应过程,心理情绪冲突加剧更甚以往,从而促使抑郁症的发生[1]。目前抑郁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以至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尤其需要关注。
二、抑郁情绪、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是家庭养育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家庭养育方式是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表达出的言语和情感的集合体[2],父母履行责任的、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和自然表露的情绪变化、语调、姿势等非目的性的教养行为,都属于家庭养育方式。这些言语、情感和态度所形成的抚养氛围,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类型的儿童期虐待都与成人抑郁症的发生相关[3]。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4]。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存在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这与其受到的不良家庭养育方式有关[5]。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温暖的教养方式都负向预测子女的抑郁水平[6]。父母的拒绝否认則与子女的抑郁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容易让子女产生无助的情感,形成负性归因,从而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7]。Diamond等人的研究显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及病程有关,其中家庭因素包括亲子关系疏离冲突或依附关系薄弱、父母持有强烈的指责与敌意、父母罹患精神病、缺乏有效的亲职能力[8]。Keitner等认为,家庭功能与抑郁症的病程缓解、复发都有关系[9-10]。
二是人格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人格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且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从不同的人格流派出发,可以把抑郁解释为转向内心的愤怒、一种稳定特质、一种天生倾向、低自尊、缺乏强化物、消极的思维方式[11]。另外,根据Eysenck人格结构理论,神经质人格是反映个体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低神经质个体情绪较稳定;而高神经质个体情绪较不稳定,反应激烈,焦虑不安,容易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12]。此外,宋煜青等认为,个体的神经质人格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关注外界事物的负性成分,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越差,并易于持久陷入负面情绪体验中,诱发抑郁情绪[13]。
三是人格与家庭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的成人人格被归因于不同经验,特别是成长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邵丽娜等研究表明,家庭养育方式与人格有密切关系,而不同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14]。家庭养育方式决定大学生童年经历,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儿童期遭受虐待会导致个体人格发展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发展出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15]。人格的内外向倾与积极教养方式正相关,与消极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不显著,神经质性、精神质性与消极教养方式正相关,但是与积极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不显著,掩饰性与消极教养方式正相关[16]。人格障碍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大学生强迫倾向、学生自恋人格、神经症都与父母严厉拒绝否认和少温暖关爱有关[17-20]。
四是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有研究认为,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21-24]。神经质人格在儿童期受虐经历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5-26];精神质、内外倾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27]。
综上,既往有关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中,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抑郁情绪与人格、人格与家庭养育方式关系研究较多,而抑郁情绪、家庭养育方式、人格三者内在联系的深层次分析较少。因此,本文探讨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考查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抑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以拓展以往的研究内容,并为家庭、高校、个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提供借鉴,为大学生情绪管理、自我发展以及促进家庭持续性发展提供帮助。本次研究经学校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采用整群抽样方式,以班为单位,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1753名大学生,约占年级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5%。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回有效答卷1661份,有效应答率为94.8%。1661名在校大学生中,男生1131名(68.1%)、女生530名(31.9%),大一—大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549名(33.1%)、422名(25.4%)、399名(24.0%)、291名(17.5%),被试年龄在17~26岁(M=20.53岁,SD=1.82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因素、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家庭养育方式四个方面。其中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独生子女、抚养方式、母亲职业、父亲职业、母亲学历、父亲学历。人口学因素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人口学因素与情绪抑郁的相关性在本文不做阐述。
(二)研究方法
首先,使用问卷星在线自主填写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Dass-21)、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C)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其次,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调查所得数据,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家庭养育方式、人格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的显著性,Process3.0和Bootstrap软件进行人格在家庭家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和检验。
(三)相关评价量表说明
1.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精简版(Dass-21)
大学生抑郁情绪评定采用袭栩等修订的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精简版(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的中文版[28]。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总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0.89,分量表信度为0.77、0.79、0.76。3个分量表分别有7个条目,共21个条目,总得分范围672分,分值越高代表越具有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得分小于等于9分为正常,大于等于10分为抑郁。
2.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C)
家庭养育方式评定采用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C)中文修订版[29]。量表共有66个题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6个维度共58个条目,母亲养育方式包括5个维度共57个条目。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维度包括: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维度包括: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本次调查中,因有独生子女的情况,不对父亲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进行测评。量表Cronbach的α系数为0.70~0.85。计算得分与均数比较,小于均数得分为0,大于均数则得分为1。
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
采用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e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30]进行人格评价。艾森克人格量表包括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分量表,分别对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维度共88个项目进行测评,通过表现出的不同倾向了解人格特征。内外倾维度分数高表示被试外向,反之则内向;神经质维度分数高表示被试情绪不稳定,反之则情绪较稳定;精神质维度分数高表示被试有病理性人格,反之则无;掩饰性维度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掩饰性越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1-32],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的α系数为0.76,各维度信度为0.67~0.92。根据统一回收的调查问卷,计算各量表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然后根据年龄、性别转换成标准分(T分)。T分越高,对应人格特征越明显。采用0和1两级评分法,T分小于等于56.7赋值为0,大于56.7赋值为1。
四、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人格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1可知,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人格的相关性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掩饰性显著负相关。
(二)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以抑郁为因变量,人格4个维度和家庭养育方式9个维度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的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人格和家庭养育方式13个变量中,父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掩饰性6个自变量对大学生抑郁影响显著;父亲过分干涉、精神质、神经质增加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父亲温暖理解、内外倾降低大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
(三)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根据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家庭养育方式中父亲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对抑郁的影响有显著意义,其他维度不显著,因此只对家庭养育方式中父亲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两个维度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以父亲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作为自变量,抑郁作为因变量,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掩饰性作为中介变量,分别进行Process中介效应分析(见图1)。
由图1可知,父亲温暖理解→人格→抑郁路径回归系数、父亲过分干涉→人格→抑郁路径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性(P<0.05),父亲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抑郁路径的回归系数不显著(P>0.05)。说明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进一步运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人格在父亲温暖理解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1969,对总效应的贡献达到99.29%;人格在父亲过分干涉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中的间接效应为0.1310,对总效应的贡献达到69.68%。两路径在95%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因此认为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家庭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在家庭养育方式的各维度中,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两个维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显著,父亲温暖理解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情绪,父亲过分干涉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情绪。由此可见,积极的养育方式可降低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的可能,消極的养育方式则促使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2.人格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相关
精神质、神经质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内外倾、掩饰性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掩饰性一方面反映大学生个体回答问卷时的掩饰程度,另一方面反映大学生个体对社会认可的需求程度,掩饰性高的大学生个体对社会认可的需求也高,面对社会时压力较大,而压力是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促发因素。由此可见,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3.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掩饰性均有显著中介效应。父母采用民主的、富有温暖情感的积极养育方式,子女更易形成情绪稳定、有同理心、自信的良好品格,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获得更高的社会支持,在遇到挫折困境时,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应对,降低抑郁情绪产生的可能。父母采用消极养育方式,对子女缺乏尊重与信任,持拒绝否定态度或持有强烈的指责与敌意,过于干涉,均可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冲突或依附关系薄弱。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追求完美、苛刻的神经质倾向和倔强、固执、怀疑的人格特征,而且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缺少独立性,人际关系不和谐,难以融入群体生活,从而增加抑郁情绪产生的可能。这一研究结果与彭丽仪等的结论基本一致[25]。
(二)建议
家庭养育方式、人格与抑郁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塑造健康的心理是家庭、学校、个人共同的责任。一是塑造高质量的家庭氛围。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多为严父慈母,其中父亲起主导作用。中国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往往注重生活上的照顾,尤其是身体上的照顾,而轻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较少,权威感强,亲子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子女缺少独立的人格,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冷淡。而亲子关系疏离冲突或依附关系薄弱、父母持有强烈的指责与敌意等,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及病程有关[9]。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与这种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密不可分的,各种问题症状可能被视为家族内功能运作不良的一种表征,而不只是个体的适应不良。所以,塑造高质量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乃至人的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是必要的。二是学校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学校要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压力,更好地适应环境;重视心理危机预防,重视心理咨询,向学生提供多重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以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确定为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建立学生心理组织,建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发挥学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早期预警间同伴教育的特殊作用[33]。三是个人要学会情绪管控,通过对自己情绪的察觉,加以建设性的调节,实现自己对情绪的有效把握。首先个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接纳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正确看待各种压力和挫折。其次要积极参加心理拓展训练,包括个人和团体的训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寻找一些健康的方式进行压力释放和宣泄,多进行体育锻炼和阅读、音乐欣赏等,缩短上网时间,降低对网络和媒体的依赖性,以降低抑郁情绪体验。最后,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机构和人员的帮助,接受专业性的建议和指导。
[参考文献]
萧易忻.抑郁症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学分析[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DARLING N,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李鹤展,张亚林.儿童期虐待与成人抑郁症[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2):100-103.
凌宇,杨娟,钟斌,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 2009(1):54-56.
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123-124.
]张璠,陈杰,李新影.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1):52-55.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7):468-470.
DIAMOND G S,BRENDALI F R,DIAMOND G M,et al. 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a treatment development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2,41:1190-1196.
KEITNER G I,MILLER I W. Family functioning and major depression:an over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0,147(9):1128-1137.
KEITNER G I,RYAN C E,MILLER I W,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the long-term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997,44(1):57-67.
BURGER J M.人格心理学[M]. 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9.
凌宇.神经质人格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3):411-416.
宋煜青,邓兆华,郭琦,等.大学生抑郁症状的自然变化及影响因素的2年随访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1):64-71.
邵丽娜,黄乃祥,许颖,等.医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J]. 医药前沿,2013(7):56-57.
刘文,刘方,陈亮.心理虐待对儿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2018(1):64-70.
吴均林,陈晶,安蕾,等.医学生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關系[J]. 医学与社会,2005(10):18-21.
杨玉岩,李秋丽,刘晓慧,等.神经症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7):787-788.
张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其心理护理[J]. 医疗装备,2016(6):180-181.
纪凌开,刘华山.大学生强迫倾向与外向人格、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438-441.
尚修芹,洪何露,张燕.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5):366-368.
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329-330.
郭晓霞.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4(4):288-290.
郭晓霞.高职生人际信任、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300-302.
周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3):183-185.
彭丽仪,胡义秋,曾子豪,等.儿童期受虐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神經质人格和MAOA基因rs3027407多态性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2):230-236.
黄雅梅,马健生,张宏娜.童年创伤对自杀风险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21(4):58-64.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等.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66-68
龚栩,谢熹瑶,徐蕊,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 2016(4):443-446.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在我国的修订[J]. 心理科学通讯,1984(4):13-20.
吕乐.艾森克人格问卷第二次常模样本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8.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 心理学报,1983(2):211-218.
达芳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543-544.
[责任编辑王艳芳]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YC2019372)
[收稿日期]2022-05-26
[作者简介]于大君(1980-),女,山东昌邑人,青岛科技大学校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