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六式”:让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焕发活力
2023-06-23汪颖华
汪颖华
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价值鲜明,实操难度也大,其有效落实,既需语文教学工作者群策群力,也需长期坚持。实践中,笔者抓实阅读过程,着意搞活成果展示,同时借鉴诸多名校名师的做法,初步形成了“三招”“六式”框架。
一、在阅读过程凸显上,通过“三招”致力抓实
整本书,通常指有相当多文字,由相当多册页装订而成的语言文字作品,少则数十页,多则数百页,更甚者有规模庞大的丛书。阅读整本书,自然不能像阅读单则寓言、单篇童话、单篇小说(故事)那样,忽而想读寓言,忽而要读小说;或者兴致来时读上一篇,兴致去时丢在一边,把阅读过程切得支离破碎,思想线路割得断断续续,严重影响阅读效果。整本书阅读一旦启动,必须让学生坚持下去,形成连贯思路。为确保学生持续阅读,可用“三招”,抓实整本书阅读中相互衔接的三个环节。
(一)阅读启动上的引导。阅读启动,意在调动学生阅读情绪,开启学生阅读认知,需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激发兴趣,指点方法。
1.引趣——以情激趣。特意选取书中特别能调动学生情思、唤起学生阅读欲望的敏感元素——作者生平、作品提要、精粹语言、精彩情节、特殊背景或怪异问题等;借助现代声媒、视媒手段,甚至直接由真人(如教师、学生)以表演方式,将文字变为画面、静态转换动态、平面变得立体、无生命变为有生命,为学生制造阅读悬念,催生阅读期待,诱发阅读欲望,点燃阅读热情,让学生以愉悦的情感和渴求的心态投入阅读过程中。
2.导入——以例示法。整本书,从内容呈现的文本形态看,有纯粹画面形态,有图文互译形态,有纯粹文字形态;从内容包含的数量规模看,有以简短单篇独立成书的,有以多个繁杂单篇合辑成书的,有叙写长过程复杂事件而以超大篇幅成书的。以例示法,就是按照新课标对不同学段整本书阅读的不同要求,对书目的文本形态、文体样式、叙述内容、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通盘考察,做出权衡取舍,或选取独特画面,或选取章节标题,或选取典型人物,或选取优美语段等作为示例,对应进行读图说意指导、速读概括指导、人物评析指导、语言赏析指导等,在进行这些指导时,辅以语言组织、词句圈画、随文志(记录)疑、随时批注等操作示范。
(二)阅读展开中的调控。整本书阅读,自读是主要方式,经历时间也最长。在教师视线之外,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学生自读有两个主要障碍:一是难以长时间保持自觉性,二是难以及时解决阅读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须适时适度跟进,调控。
1.拟定任务单。或从数量维度(章节、页码等)分解任务,或从内容维度(作者名片、内容缩写、语段摘录、随书批注等)提出任务,规定每项任务的完成时限。将任务及对应时限等元素,制成阅读任务单,发给每位学生,建议其贴于自己书桌处,以供随时对照自查,不忘每天读书。
2.建立联络网。建立班内学生QQ群、家长微信群,注册“腾讯会议”。每周1至2次定时(如周末晚上),借助学生QQ群,班长牵头,学生之间就进度、感受、疑难问题等进行交流,教师视情况介入对话,做出评赞或建议。借助腾讯会议,教师以主讲人和受詢人双重身份,召集会议,或抛出议题让学生扣题发表见解,或接受学生自由提问当场给予答疑。借助家长微信群,向家长表扬阅读表现好的学生及事例,指出需要加快进度和改进态度的学生及事例(均以不点名方式为好)。
3.举行“小会晤”:在校期间,在专供阅读的晨班会、阅读课或“阳光午读”时间中,教师驻室办公,随机“点将”,让一位或多位学生坐到身边,就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话题,以探询求解姿态,展开小型沙龙式交流,质疑、点拨、解惑,适度穿插了解阅读进度、读书态度、感悟深度、任务完成度等。
(三)阅读回顾上的分享。有计划的整本书阅读,不能像生活中的自由阅读,读完便悄无声息。全班学生均已读完全书后,应精心组织回顾性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分享举措,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引发深度思考,提升阅读能力。
1.确定最佳的分享话题。每部书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比较用心,就会感到这样的特色,比如情节精彩,比如语言优美,比如想象奇特等。教师在自己准确把握特色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同感,进而确定其中一两个方面,定下分享话题。这种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时易于见解聚焦,利于深刻领悟,也有助多元发散。
2.采用学生认为最好的分享方式。阅读中,学生对凸显鲜明特色的“部位”“元素”,自然会特别钟情,因而思维印记会较深,同时应对任务要求留下的文字痕迹也会较多。可在征求学生意见基础上,采用学生认为最好的——或展览书面材料(书页中的评点批注、本子上的词句摘录等),或进行口头交流,呈现自己阅读中留下的思想“足迹”。
3.呈现最优的分享果实。围绕规定话题,以共同认可的方式进行阅读分享,既要关注书名、作者等“定格化产品”,也要催产经思考的“生成性产品”,引导学生对“定格化产品”畅所欲言做出评价,陈述评价理由,对读物领悟方面的“生成性产品”,要大力鼓励学生“吹毛求疵”,进行逆向追问和多元思考,提出不同观点和多种见解,借此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成果展示上,通过“六式”着意求活
经历了启动、展开、回顾三个阶段,整本书阅读便“走”完了过程,个体维度看,学生基本完成了各项阅读任务,群体维度看,师生间已有互动反馈,学生间已有交流分享,一个轮次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就此告个段落了。但是以更大价值追求和更好效果期待来衡量,有必要举行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阅读氛围更浓烈,阅读热情趋高涨。不妨在常规性分享完毕之时,鼓励学生选取阅读中收获最大的方面,以自己最擅长的形式,准备“绝活”,然后举办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会,可以使学生多种素质得到锤炼和提升。
(一)“读书卡”轮转。根据文字篇幅需要,选取16开、32开甚至62开硬质卡纸,作为读书卡的材料,精选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本——作者生平简介、有关创作趣闻、读物内容概括、书中亮点集锦、名人经典评赞,或选取其中之一,或选取更多内容,按自己意愿进行制作前的加工润饰,对卡纸页面作简单的结构布局,然后以尽量工整、美观的文字,抄录到卡纸上,再视必要简洁地点缀点滴色彩。成果展示活动上,将读书卡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流动传看,推出抄录内容、文字书写、版面观瞻效果均相对完美的优质读书卡,再以班级为单位流动传看这些优质读书卡,还可视必要予以评奖,颁发奖状。
(二)“金段子”赏读。原先以课外自由阅读的无计划弹性形态运作的整本书阅读,当下已成为语文课程中必须落到实处的剛性课程任务。为敦促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留下坚实足迹,可采用如“金段子”赏读等方式,即让学生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撷取自己最为满意、最有内涵、最有感染力的语段,拿到成果展示活动上跟同学和老师进行赏析并诵读:或单纯诵读——力求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让听者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感动;或且赏且诵——在赏析语段深刻意蕴和表达艺术的同时,以诵读传递其意蕴和情感。
(三)“读后感”交流。“读后感”交流与“金段子”赏读的区别在于,前者须融入自身经历的现实生活,后者只需挖掘作品本身的意蕴,因而比起“金段子”,“读后感”的主观性成分占比要多得多,相应地,学生阅读中积极思考、自主体悟要求也高得多。应用“读后感”交流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是让学生对自己读书时在书中各处留下的片言只语的点评、批注进行二次研读,并作整合贯通,形成观点鲜明且思路清晰的思想感悟,从中筛选最能突出作品主题又最贴近自身生活经历的观点,将书中生活跟现实生活、书中思想与本人思想有机融通,写成心得体会文章,在班内成果展示会上跟大家交流。
(四)“好故事”讲述。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都为叙事类作品,诸如中外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短篇小说集、中长篇小说等。叙事类作品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都有角色——或动物,或植物,或人物,构成大大小小情节,亦即俗话说的“故事”。故事往往深受喜爱,读完一部作品后,学生对书中感人的情节会印象深刻,有人还会情不自禁地跟人讲述这些情节。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展示,完全可采用“好故事”讲述方式,让学生主动再次走进书中,再次温读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感人情节,或择取一则寓言、一篇童话、一个神话,或一段红色故事、一位名人传说等,认真准备,在展示活动时绘声绘色讲给大家听。
(五)“手抄报”展览。手抄报,通常有A4或16开规格。最初纯粹以手工方式制作而成,计算机相关软件投入应用后,人们便应用电脑技术编辑电子“手抄报”。无论哪种手抄报,都是展现制作者文字组织、材料取舍、页面布局、色调处理、图文匹配等多种技能应用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而手工手抄报,则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汉字书写技艺和图画手绘能力。读完一本书,不妨鼓励学生编辑制作手抄报,让学生对刚刚经历的阅读过程、产生的阅读体验、留下的文字储备等进行全面“反刍”和梳理,组织出不同类型的文章(诸如作者事迹、内容简介、经典语段、点滴心得等),编入版面,配以插图等,在班内或学校墙报上展出。
(六)“书本剧”编演。叙事类作品,其中的人物事件、精彩情节,不仅适于讲述,还合于改编成剧本,或直接作为脚本,由学生饰演其中角色,排成小戏剧,搬上舞台去表演。近年有不少语文教师利用叙事类课文,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阅读的整本书,无论短篇还是长篇,常有丰富的戏剧故事资源,可以用来编演“书本剧”。所以,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精选篇章,编演“书本剧”:短篇作品可取全篇,长篇作品可截片段;可直接依据原作排演,亦可改编创作后排演,可以排成独幕剧,亦可排成多幕剧……给学生放飞想象、各显神通的空间,排成之后,进行会演,展示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