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山”理论的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2023-06-22郑佳榆郎萱丁生喜
郑佳榆 郎萱 丁生喜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我国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各地经济活动的宗旨和目标。文章通过实地调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人口现状、资源现状、环境现状及社会经济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CPA)全面、系统地对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基于“两山”理论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升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
关键词:“两山”理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
2016年3月10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指示,这“三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指示,为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人类只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西部地区而言,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全国各地区、各区域都要为此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一、“两山”理论内涵与研究现状综述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吉余村时创造性地提出“两山”理论,内容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其中“绿水青山”喻指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喻指经济发展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两山”理论逐步丰富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6年,联合国大会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理论”。“两山”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发源于地方实践,最终落脚点也是指导地方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二、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基本现状
(一)柴达木盆地人口现状
近年来,海西州常住人口总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20年末,西宁市的常住总人口为246.80万人,海西州的常住总人口为46.82万人,位列第三;从海西州户籍人口来看,户籍人口40.36万人,城镇人口27.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9.15%。此外,对男性人口、女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自然增长率进行更加细致地统计之后得出的数据与前几年的平稳增长趋势稍有不同,数据计算结果略微下降,但波动不大。
(二)柴达木盆地资源现状
柴达木盆地资源包括土地、草地和森林,海西州2020年末土地总面积为3108.60万公顷,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占地面积大,但人均利用率低。生态用地中的草地面积排在第一的位置,占土地总面积的38.95%,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草地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海西州农地资源较少,农业用地中的耕地面积为3.01万公顷,仅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10%;柴达木盆地的森林资源主要以灌木林地为主,以农用耕地为辅,其中森林用地中的林地面积为64.13万公顷,约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06%。
(三)柴达木盆地环境现状
通过测量柴达木盆地的全州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危险废物产生量等环境指标可知这些数据较以前年份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全州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治理与改善。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及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的平均值为318.78,其中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35天,比平均值高16.22,位居全省第一。
三、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一)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方法和测度过程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并分析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第一,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选择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具体指标,建立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搜集与整理2000~2020年17个变量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前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做综合性、系统性的测度;第三,分析得出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以提升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
(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过程
1. 数据检验与分析
(1)相关性检验。对17个变量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性矩阵(表格略),可知17个变量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较强,表明变量指标反映的信息存在某些方面的重叠,需要进行降维,从中选取主成分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2)数据KMO与Bartlett检验。KMO检验用于检查各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KMO值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就越强。对17个变量指标做KMO与Bartlett检验(见表2),KMO值为0.673>0.5,证明原始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Bartlett球形检验用来判断相关性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陣,即各变量是否有较强的相关性。表2中显著性为0.000<0.05,应拒绝原假设,各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说明原始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3)数据共同性分析。数据共同度是用公因子方差来表示可以从原始变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程度,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对指标X1~X17提取的公因子方差依次为0.976、0.632、0.641、0.973、0.967、0.956、0.974、0.990、0.971、0.873、0.914、0.509、0.941、0.868、0.917、0.633、0.933(表格略)。从整体来看,几乎所有指标变量的公因子方差都达到了80%,可以认为提取的各个主成分对各个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
2. 指标变量主成分的选取
通过计算得到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见表3),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主成分,记A1、A2、A3,累积方差贡献率β为86.280%,说明三个主成分已经足够反映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
3. 主成分的分析
(1)确定各主成分内涵。确定主成分A1、A2和A3之后,旋转主成分载荷矩阵(表格略)中的主成分载荷是指主成分与各个变量指标之间相对应的系数。可知A1与除X3、X16以外的指标存在较强的正向关性,其中X1、X4、X9、X11的载荷量达到90%以上,故将A1定义为人口因素因子。同理,A2与除X2、X3、X11以外的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A2载荷量最高的是X17,这一指标基本包含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故将A2定义为环境治理效率因子。A3与除X11以外的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A3中载荷量最高的指标为X12,所以将A3定义为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因子。
(2)主成分表达式的确定。因子载荷矩阵(表格略)可以说明各个主成分的对应因子在各指标变量上的载荷,各大主成分系数是由各主成分对应因子的载荷向量除以各主成分特征值的算术平方值求得。通过计算得到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U1、U2、U3(见表4),U1,U2,U3合起来就是主成分载荷矩阵。
各个主成分对应的线性组合中的系数乘以指标变量标准化的值ZX即为各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Y1=0.283ZX1+0.123ZX2-0.176ZX3+0.288ZX4+0.297ZX5+0.295ZX6+0.287ZX7+0.294ZX8+0.295ZX9+0.147ZX10+0.238ZX11+0.111ZX12+0.290ZX13+0.271ZX14+0.278ZX15+
0.089ZX16+0.164ZX17;
同理可得Y2与Y3表达式。
(3)主成分综合模型和综合得分模型。
主成分综合模型:Y=0.748Y1+0.132Y2+0.120Y3;
通过计算得到综合得分模型为:
Y=0.187ZX1+0.175ZX2-0.060ZX3+0.188ZX4+0.222ZX5+0.215ZX6+0.226ZX7+0.216ZX8+0.224ZX9+0.082ZX10+0.142ZX11+0.164ZX12+0.234ZX13+0.214ZX14+0.238ZX15+0.155ZX16+0.096ZX17。
(三)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可以计算得出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得到柴达木盆地2000~2020年各年份所选取的17个变量指标的综合测度值(见表5)。
四、评价结果与成因分析
表5中得分值负号表示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所处年份在2000~2020年内比平均水平低,反之则高。自2000年以来,Y整体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754上升到2020年的2.479,尤其在2010年以后,Y值由负变正,充分体现柴达木盆地在2010年后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防护与治理和自然资源方面都做出了良好的成绩。
Y1从2000年的-4.634上升到2020年的3.794。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Y1在2010年前为负值,说明人口承载力水平在2010年之前比平均水平低,对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着制约作用。Y1中载荷量高的X1、X4、X8指标在2010年后均有增长,说明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多、人口素质的加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Y1对Y发挥着拉动作用。
Y2在2011-2016年间为正值,2017年由1.342变为-0.264,出现大幅度下降并逐年递减。Y2中载荷量最高的指标是X17,X17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提升,由30%增加到75%。原因在于2017年以前海西州多个工业园区内的污水处理设施配置不齐全,随着德令哈新水源水务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其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的进行,全州的环境治理得到显著提高。
2012-2017年Y3呈上升趋势,2018年开始下降。耕地面积从2012年4.10万公顷上升至2018年的5.02万公顷,自2018年又开始减少,而X10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原因在于近年来海西州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率先在全省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政策。2012年以后Y变化趋势与Y3相随,说明Y3所反映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是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又一影响因素。
五、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
根据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区域发展战略保障的具体措施,从四个方面提出提升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战略。
第一,在人口发展方面,可以实施人口多元化且动态流动发展战略。首先,州人社局可以组织开发建设类似于“海西州手机就业服务大厅”的信息服务平台来帮助劳动力供求双方实现有效对接,注重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其次,企业要从优化用工环境、强化人文关怀等方面来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并且通过提升职工福利政策来留住人才,为海西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最后,可以从提升区域城镇化率的角度考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基础医疗设备的引进、生产生活方面的物质改善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以此来促进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人员交流,进一步优化柴达木盆地的人口结构和改善人口发展现状。
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实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海西州政府可以制订出台促进经济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次,柴达木盆地要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升级,对那些低效率、低成果、高成本、高耗能、高风险、高污染的产业进行过筛式排查,摒弃对环境破坏程度大的产业,同时结合地方资源加快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并进行二次创新,开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合理利用柴达木盆地的自然资源为手段,更好地促进柴达木盆地的经济发展。
第三,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可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合理利用发展战略。从制度角度,建立并完善关于柴达木盆地的森林、草地、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度,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角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如增设相关环保机构、引进和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加强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增加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财政预算和财政资金拨款等。全州各地区要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牢固的生态屏障,保护好柴达木盆地的绿水青山,为实现柴达木的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第四,在绿色发展方面,可以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首先,以实现柴达木盆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目的,以提倡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为理念,始终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其次,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本为目标,建立和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综合以上循环型工业体系和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全面地促进柴达木盆地经济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侯子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研究[J].特区经济,2022(02):22-25.
[2]甘佩娟.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对策[D].西宁:青海大学,2014.
[3]王金南,苏洁琼,万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环境保护,2017,45(11):13-17.
[4]秦昌波,苏洁琼,王倩,万军,王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政策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8,31(06):985-990.
[5]张波,白丽媛.“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21,19(01):11-19+3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柴达木盆地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19BMZ154)。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丁生喜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