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五年来泰山古建筑群研究重点、脉络及展望

2023-06-22王永正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综述

摘要:泰山古建筑群是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泰山古建筑群研究进行综述,对延续研究脉络、丰富研究内容、探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文章梳理,近三十五年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聚焦、深化过渡和多元发展这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完善对泰山古建筑群各组成部分的梳理、分析泰山建筑文化与泰山古建筑群之间的对应表达、重视历史演变和周边景观对泰山古建筑群产生的影响这三条建议,旨在为未来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

关键词:泰山古建筑群;知识图谱;研究综述;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K879.1;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6

泰山古建筑群是我国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智慧和文化内涵,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泰山古建筑群具有涉及区域广、包含内容多和级别高等特点。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范式不断变化,对古建筑群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思路,进而深化泰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髓。泰山申遗成功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古建筑群研究资料丰富,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综述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代表性。本文梳理近三十五年来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进程和研究热点,提出深入研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推动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工作作出微薄贡献。

1 相关概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相关概念

泰山古建筑群是指位于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采用中国传统营建体系建造而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1],其均为庵、观、寺院等宗教类建筑。泰山古建筑群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部分,山上部分包含关帝庙、碧霞祠等古建筑群,山下部分主要为岱庙古建筑群。

1.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泰山”“泰山古建筑群”为检索词,选取了1987年至2022年的CNKI数据源,经过筛选,共获取178篇高质量文献作为分析数据,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上述文献的作者、关键词等信息。

1.2.2 研究方法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加深对学科理论、范式转换、内容演进及结构辨识等方面的理解[2]。CiteSpace软件可以利用大数据梳理发展脉络和趋势,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

2 泰山古建筑群知识图谱

2.1 关键词共现及变化

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和出现频次,揭示一段时间内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将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设定一年为时间切片,以每个时间切片中被引用的前30个关键词生成共现图谱(见图1)。其中,网络节点越大表明该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粗说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图1中共有361个网络节点,617个连接,密度为0.0095。

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本文提取排名前十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1)。除“泰山”“古建筑”外,“泰山文化”和“岱庙”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11次),“风景园林”“空间序列”“保护”“地域文化”等的出现频率也较高(分别为7次、5次、4次和4次)。在关键词出现频次表的年份一栏中可以看出,“保护”“空间序列”“地域文化”等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是近些年的研究重点。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节点,重要的节点如泰山、古建筑、泰山文化等之间形成了相对分散、联系较少的分布形式。这种现象说明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内容相对独立,关注点较为分散。

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放在一条横向时间线上,形成关键词出现时间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由该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关键词的数量变化。首次出现的关键词随时间变化在数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1987年至2000年,關键词出现的数量较少,共39个网络节点;2000年到2010年,关键词数量成倍增长,共出现了89个网络节点;2010年至今,关键词数量大幅增加,出现了279个网络节点。该现象说明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具有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入。

2.2 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

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通过节点出现的频次及节点之间的连接数量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合作强度。在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中(见图3),共有229个网络节点,连接174个。其中排在前五位的节点为李清扬(5次)、徐放(5次)、于东明(5次)、王洪涛(5次)、刘悄然(5次),他们是对这个领域关注较多的研究者。同时,共现知识图谱中形成了四个相互连接数量较多的集合,分别为以于东明为主的团队、以王洪涛为主的团队、以徐放为代表的团队和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团队。上述现象说明,泰山古建筑群研究总体相对分散,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团队内部联系较紧密,但跨团队之间的联系较弱。

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为高校,而高校之间合作强度较弱。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位均为高校,分别是山东农业大学(14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次)、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6次)、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次)。同时,图中各发文机构之间形成的连接较少,说明它们之间的合作强度较弱。

3 研究演进及各时期研究重点

本文通过分析关键词、关键词出现时间、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等形成共现知识图谱,结合时代背景、发文数量(见图4)和文献内容综合考虑,将近三十五年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探索聚焦阶段(1987年至2000年)、深化过渡阶段(2000年至2010年)和多元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

3.1 探索聚焦阶段(1987年至2000年)

泰山被誉为“国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1987年,谢凝高团队编制了首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12月,泰山申请成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在泰山申遗成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泰山登山旅游越發火爆,泰山古建筑群因此得到了大量关注,研究泰山古建筑群的学术热潮也再次兴起。

由于泰山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针对泰山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同时历史文献的内容丰富且庞杂,囊括了泰山文化、泰山自然环境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其中也包含泰山古建筑群的部分。但历史文献存在内容混杂、缺少系统整理等问题。因此,1987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研究以梳理整合泰山历史文献为主,并归纳了泰山古建筑群的相关历史、建筑形制等内容。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科普性文献。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以历史文献中的泰山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的形式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古建筑群的空间序列和形成原因。

在泰山的科普性文献中,刘秀池主编的《泰山大全》(1995)很有代表性。其从古代宫观建筑、古代寺院建筑和古代其他建筑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涵盖了大部分的泰山古建筑群。内容包含建筑形制、历史、地位等方面,清晰地介绍了古建筑群的尺寸、制式。内容较为完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相关建筑信息相对概略,仅是对建筑基础信息的汇总。类似的文献还包括路宗元编纂的《中国·泰山》(1993)、翟所淦等编著的《泰山》(1981)、李正明的《泰山研究论丛》(1989)、陈从周的《岱庙》(1992)等。周今立等(1996)在基础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泰山岱庙的空间布局强调中轴线、对称布置、突出中心,建筑形制气势恢宏,具有中国典型性建筑成就的特点[3]。这是较早对泰山古建筑群的基础信息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的文献。

“三重空间—一条轴线”是泰山古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形式。该时期的研究在原有布局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形成原因和空间序列。“三重空间”是指地府、人间、天界,分别对应着蒿里山、泰城和岱顶。“一条轴线”是指贯穿三重空间的历史文化轴线,同时对应着泰山南麓的主要登山路线。这条轴线是景观轴、登天轴,也是文化轴,它拥有由人间步步登天的完整序列(见图5)。周今立认为这种布局形式是依据登山封禅来安排的,创造出了欲扬先抑、三重高潮的空间序列。陈青慧同样认为这条轴线串联起了泰山的封禅祭祀序列空间,在轴线上,古建筑群与景观结合文化和自然环境,共同营造了空间的诱惑与召唤、期待与转换、凝练与升华等不同节奏[4]。

这个时期的研究逐渐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献转向泰山古建筑群。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清晰地认识泰山古建筑群的构成,对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序列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是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初步探索。

3.2 深化过渡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在深化过渡阶段,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还包含周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2005年《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是第一部我国全程参与的重要文献,同时创新性地将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保护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该时期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着眼于归纳建筑特征和进一步分析空间布局内涵。

在周今立等(1996)总结归纳岱庙古建筑群后,学者逐个分析了遥参亭、普照寺、王母池、斗母宫乃至天仙金阙铜殿的建筑特征。总体来说,泰山古建筑群的主要特征为建筑形制规整、风格淡雅。其中,遥参亭的院落虽小,但建筑群前部集中紧密,后部开阔疏朗,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作为朝天序列的开端,营造出了由小入大、由浅入深的空间意境[5]。普照寺古建筑群的院落布局呈园林化,形成了景致优雅、文人气息浓厚的院落空间氛围等[6]。由于研究的数量较少,因此归纳的特征难免片面,但深化过渡阶段的文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三重空间—一条轴线”总体布局形式的历史文化轴线内涵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另一重点。这条轴线是泰山古建筑群与文化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完美典范。王南(2006)认为这条轴线是泰山儒释道三种文化融合的产物[7]。陈晨(2010)认为泰山历史文化轴线的序列空间及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8]。宋峰(2008)认为泰山历史文化轴线融合了具有朝天文化的封禅祭祀过程,将古建筑群分成了以岱庙古建筑群为核心的酝酿阶段,以岱宗坊、南天门等为标志的登天阶段和以玉皇庙及碑刻为中心的仙境阶段[9]。

这个阶段延续了原有的研究思路,以建筑特征和空间布局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总结归纳出泰山古建筑群具有建筑形制规整、建筑风格淡雅的总体特征,泰山历史文化轴线体现了泰山自然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但总体研究的数量较少,所得结论不全面,难以对泰山古建筑群形成宏观认知。

3.3 多元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

2010年至2022年,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泰山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以及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的出现,使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发文数量从2005年的7篇增加到了2014年的47篇,研究趋势向研究基础的纵向深化和分析视角的横向拓展这两个方面发展。这一时期形成了三条研究路径:以建筑特征为核心切入点,综合各组成部分的研究;以价值评估为核心切入点,探究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历史演变为核心切入点,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

3.3.1 以建筑特征为核心切入点,综合各组成部分的研究

建筑特征的研究延续了上一阶段的脉络,其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等多个角度分析泰山古建筑群。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为泰山古建筑群无论面对奇峻秀丽的自然环境还是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都有积极巧妙的回应。

例如,关帝庙作为典型的山地院落,其院落空间序列巧妙地处理了高差,并给予使用者不同的空间感受。普照寺是泰山古建筑群中保存较好的佛寺,在相地选址、院落布局等方面深受佛教文化影响。院落构成中,僧(管理)、佛(礼拜)、法(研修)三者空间布局的划分与渗透十分巧妙。同理,碧霞祠作为岱顶最主要的祭祀建筑,其在满足祭祀空间序列的同时,处理好了祭祀与生活的空间布局的要求。最为典型的为泰山岱庙,它的选址不仅满足了祭祀活动所需的便利交通条件,而且符合泰山祭祀轴线的对位呼应,院落布局呼应向明而治的文化内涵和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宗教因素,是泰山古建筑群中与自然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还包括泰山王母池、红门宫、遥参亭、三阳观“洞天福地”、斗母宫及岱顶建筑群等其他组成部分的研究,它们在回应自然和文化环境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同时,王琳琳(2011)在对部分泰山古建筑群整理歸纳后,指出泰山寺观古建筑群的选址布局、院落空间等方面与风水理论相呼应,具有紧扣泰山建筑文化的风水环境的建筑特征[10]。

3.3.2 以价值评估为核心切入点,探究遗产保护的研究

对泰山古建筑群价值评估和遗产保护的研究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该研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在保护过程中不仅重视物质实体的完整,还重视所承载文化的传承。例如,刘方华(2014)认为泰山古建筑群是泰山山岳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应以传承山岳文化为指导[11]。刘晓(2013)则以泰山东岳庙会的保护传承为线索,认为泰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应与发扬庙会文化相辅相成,齐头并进[12]。同时,朱钢等(2017)在泰山关帝庙的保护中也提到了古建筑群保护应“形”“神”结合[13]。总体来说,泰山古建筑群的保护持续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植树、禁樵、修整宫祠等举措。但保护的举措相对宽泛,究其原因是没有厘清建筑文化与古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因此接下来应在建筑与文化共同保护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探究建筑文化与古建筑群的对应关系。

3.3.3 以历史演变为核心切入点,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

历史演变是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制和平面格局的演变过程深受以祭祀为核心的泰山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中王鲁民(2013)认为泰山祭祀的场所从秦汉时期泰山山腰处中庙的坛台逐渐演变为明清时期泰山山下的崇隆殿宇[14]。徐放(2019)分析了秦汉时期封天禅地祭台的具体形制、位置和使用流程,认为汉代就形成了当今的登山路线,并逐渐形成以蒿里山、泰城和岱顶为代表的地府、人间、天界三重空间布局[15]。杨博(2012)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详细梳理了泰山岱庙前秦汉代至明清时期2000多年来的空间格局变化,印证了泰山祭祀中心从泰山山腰向泰山山下过渡的过程[16]。此外,还包括斗母宫、关帝庙等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的历史演变,泰山中路、岱顶人文景观的演变分析等,它们均与祭祀文化息息相关。

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泰山建筑文化的另一载体,它们在空间氛围的营造、总体空间序列的划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兵(2014)从空间分析的角度入手,认为泰山中路登山路线上具有点状空间和段落空间,它们共同形成了变化多样的空间序列和空间节奏[17]。张萌(2018)认为泰山中路的牌坊不仅是实体空间的界定,还是空间精神的划分[18]。王昕娟(2013)从铺装的材料、质感、构形等方面分析了其如何强化寺观园林氛围,体现地域文化[19]。除此之外,泰山牌楼、中路石刻和景桥等景观同样是泰山古建筑群空间序列的重要部分。

4 结语

本文以1987—2022年CNKI数据库中高质量的文献为基础数据,通过分析知识图谱,将近三十五年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大致划分成了3个阶段。探索聚焦阶段,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思路是整合、梳理基础资料,研究内容以古建筑群科普和探究空间布局为主;深化过渡阶段,延续了研究脉络,深化了泰山古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征的内容,并认为泰山古建筑群与自然和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多元发展阶段,研究系统丰富,研究趋势为研究基础的纵向深化和分析视角的横向拓展。研究路径有三:以建筑特征为核心切入点,综合各组成部分的研究;以价值评估为核心切入点,探究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历史演变为核心切入点,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近三十五年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视角丰富、内容全面,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结合研究重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对未来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作出展望。

4.1 完善泰山古建筑群各组成部分的梳理

在以建筑特征为核心切入点的研究中,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对象选取有待进一步完善。泰山申遗文件和泰山名胜区总体规划文件中提到约50个古建筑群,但针对性的研究仅20有余,存在一些被忽视的古建筑群。只有完整地了解了泰山古建筑群各组成部分,才能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征。

4.2 分析泰山建筑文化与泰山古建筑群之间的对应表达

以价值评估为核心切入点的研究,虽然重视了以山岳文化、庙会文化为例的建筑文化与泰山古建筑群的共同保护,但是泰山建筑文化与泰山古建筑群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清晰完整,提出的保护措施针对性不强。因此,分析泰山建筑文化如何影响泰山古建筑群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

4.3 重视历史演变和周边景观对泰山古建筑群产生的影响

在以历史演变为核心切入点的研究中,泰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演变和周边景观都是古建筑群研究的重要补充,它们都受到了以祭祀为核心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周边景观和古建筑群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泰山景观。但古建筑群与历史演变和周边景观等学科内容结合得不够全面。接下来的研究应考虑历史学和景观学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古建筑群研究视野,丰富研究脉络。

文化生态视角在满足上述重点方向的前提下,为研究泰山古建筑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与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文化形成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将泰山古建筑群及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视作一个整体,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探究泰山古建筑群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探索古建筑群对所承载文化的呼应与表达,可以对泰山古建筑群文化内涵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泰山古建筑群,可以完善古建筑群的研究体系,延续研究脉络,并进一步挖掘古建筑群的文化意蕴,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研究理论。

参考文献:

[1] 王婷.泰山古建筑群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2] 安淇,肖华斌,张培元,等.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0,35(1):76-82,96.

[3] 周今立,黄国康,亓育岱,等.泰山岱庙古建筑[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1):1-9.

[4] 陈青慧.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空间艺术[J].中国园林,1995(1):50-57.

[5] 曹虎.遥参亭:泰山·岱庙的序幕和前奏曲[J].古建园林技术,2004(2):29.

[6] 吕红.泰山普照寺园林景观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69-70.

[7] 王南.泰山古建筑群布局初探:从一幅清代泰山地图谈起[J].建筑史,2006(00):148-163.

[8] 陈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解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 宋峰.中国名山的建筑遗产与其所在环境关系解析[J].中国园林,2009,25(1):29-32.

[10] 王琳琳.泰山寺观风水环境研究[D].泰安:山東农业大学,2011.

[11] 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文化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2):232-233.

[12] 刘晓.当代庙会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3(1):196-199.

[13] 朱钢,王洪涛.泰山关帝庙建筑空间环境分析与保护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508-517.

[14] 王鲁民.泰山祭祀方式、场所与规制的变迁及其他[J].建筑师,2013(2):91-96.

[15] 徐放,刘悄然,赵鸣.秦汉时期的泰山封禅祭坛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19(1):73-76.

[16] 杨博.山东泰安岱庙建筑修建史札[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1):242-280.

[17] 刘兵.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段人文景观及空间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18] 张萌.泰山中路牌坊景观及其空间特色分析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8.

[19] 王昕娟.泰山寺观园林铺装景观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永正(1997—),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泰山古建筑群。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