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钢琴作品《中国之梦》演奏分析
2023-06-22姚尧
摘要:《中国之梦》是张朝结合21世纪的时代特征和其个人灵感创作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其旋律具有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独有的韵味。文章从多角度对《中国之梦》这部作品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诠释《中国之梦》所蕴含的中国钢琴音乐的神韵和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之梦》;演奏分析;音乐意境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4
0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风格”为主题的钢琴创作大赛层出不穷,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钢琴作曲家。他们以开放的音乐思维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此,中国钢琴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曲家们开始尝试一些创新的手法,不断改进西方作曲技法,这不同于以往单纯模仿或移植西方作曲技法和西方音乐风格[1]。在全新的创作背景下,作曲家的创作更强调民族化和個性化。
1 《中国之梦》演奏分析
1.1 创作背景
据张朝先生所述:“《中国之梦》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孔子为《易经》所撰写的《易传》①。台湾曾仕强教授说,‘孔子希望《周易》能够飞起来,达到世界大同,另一灵感则来自康熙皇帝学习古钢琴并在钢琴上尝试弹奏古琴曲《普庵咒》②,这何尝不是一个让钢琴承载中国文化飞向世界的想法,那时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尚未诞生。”
《中国之梦》由怀古、颂古、追求、灾难、复兴、憧憬六个部分组成[2]。它力求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展现出高远清新的古代风韵,同时又展现出宽广恢宏的时代气魄。在发挥钢琴化织体的同时又吸纳编钟、编磬、古琴的民族化音响,呈现东西合璧、贯穿古今的特质,并表现出梦幻、神圣、秀美、激昂、壮丽的音乐意象。
1.2 演奏技法分析
1.2.1 多样的触键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曾经说过:“就乐器而言,钢琴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在钢琴演奏中,良好的音色对塑造作品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变的音色要求触键方式的多样性。
《中国之梦》模拟了三种古代乐器的声响,分别是编钟、钟磬和古琴。作曲家张朝将中国古代乐器与西方乐器钢琴的音色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具中国风格的意蕴(见谱例1)。
谱例1
全曲共有四处模拟编钟的声响,以乐曲开头为例。编钟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其规模宏大又由青铜铸成,因此演奏效果十分壮观。乐曲开始部分需要厚重而坚定的音响效果,要把整个身体的力量毫无保留地传递至指尖,将整个手臂的力量通向指尖,“刺”入键盘,从而产生集中而又有共鸣的声音。
乐曲前5小节跨度较大,所以在音程或和弦的连接部分,要注意手腕的枢纽作用,自然放松地移至下一音区,用身体的律动带动手腕的移动,从而更好地营造出一种神圣、恢宏的意境。
在第11至17小节中,高音谱表中的八度音和相距两个八度的音是模仿古琴泛音的声响,古琴的泛音晶莹、剔透、缥缈。演奏时要求声音清脆、晶莹,触键短而有凝聚力,演奏时手臂放松,指尖贴键,用点的方式来触键,似蜻蜓点水般让声音飘散出去。相比之下,左手模仿的是古琴散音的音色,古琴散音的声响洪亮、共鸣大、余音长[3]。所以演奏模拟古琴散音音响的片段时,触键要更深一些,手指紧按琴键,增加共鸣。
在弹奏非连音时(第12、13小节),用手臂自然的重力将力量传送至指尖,用指尖去“勾”琴键,且下键速度要缓,从而产生紧密集中的音响。在16小节pp的地方,更要控制好力度,下键速度更为缓慢,指腹放平,如舌头“舔”琴键,产生虚音,似琴声伴随着流水、鸟鸣声渐行渐远。
第123小节模仿的是钟磬,钟磬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一般由石或玉制成,编磬发出的低音浑厚洪亮,高音清脆明澈。第123小节力度为p,左右手均在高音区演奏,以更好地贴近钟磬高音清脆又梦幻的音响。演奏时,力度幅度控制在pp~p的范围内,声音弱而不虚。下键速度慢,手掌放平指尖贴键弹奏,轻抚琴键。高音区的音色要清脆、晶莹,以此来表现一种平静、归属之感,这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声音,是作曲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2.2 精巧的结构与速度设计
速度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十分重要,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速度布局,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情绪的起伏、音乐的张力来说具有一定的“路标”作用。演奏者对一首音乐作品的速度把控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其对音乐的表现幅度。《中国之梦》采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速度布局——中国唐大曲“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原则(见表1)。
乐曲第1~41小节为呈示部,直截了当地表明音乐的核心思想,速度由散到慢再到中,呈示部分别表达了怀古、颂古、追求三种情境;第42~88小节为乐曲的展开部,与呈示部的音乐情绪、速度等形成强烈的对比,新的音乐材料推动着音乐向最高潮发展;再现部是乐曲的第89~126小节,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注入新鲜元素,既巩固了主题又增强了期待感、新鲜感,音乐的速度也逐渐由中速回归至散板,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再现部展示了历经沧桑的中国和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中国。
乐曲1~25小节为散板,舒缓的节奏使乐曲呈现出一种悠远、宁静、洒脱之感;从26小节开始,乐曲的速度由“散”变为“慢”,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此部分的音乐清新辽远,展现出万物复苏的景象;第42小节速度变为“中”,全新的和声使音乐拥有更为“惊喜”的音响色彩,也使音乐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外衣;从55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展开部,音乐形象同呈示部形成对比,根据作曲家所述,此部分描写的是甲午中日海战的场景,音乐织体变得密集,乐曲情绪也不断向前推进;89小节再现乐曲主题,音乐进入高潮阶段,速度逐渐变慢,在尾声回归到“散”,与乐曲开头的速度遥相呼应。
《中国之梦》的结构布局既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布局特点,又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对比、再现手段,这种中西结合、熔古铸今的创作手法将乐曲所要塑造的形象更准确地表现出来,也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展现出来。
1.2.3 不同的力度变化
《中国之梦》这首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巨大,作品的力度在pp~sffz,这种极端的力度对比使作品的表现更加突出、细腻、有层次。要想演奏好这首作品,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就必须控制好力度的变化。
第1~5小节、55~57小节、89~93小节、114~118小节出现了四次编钟和弦,分别代表四次时空。第一次编钟声是开启了中华文明之门,第二次是拉开了战争的序幕,第三次是迎来了复兴的曙光,第四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四次编钟和弦的力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第一次虽是ff,但在这四次里属于力度最弱的一次,像是试探性地敲响编钟;第二次是sfz,这是对世人敲响的警钟,紧迫而坚定;第三次也是sfz,但与第二次的情绪不同,这是复兴中的中国,编钟声更多地体现一种激昂的感觉;最后一次是sffz,这是四次編钟声中最强的一次,乐曲也达到最高潮,音响宽广且壮丽,这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美好憧憬的钟声。
这些力度符号对于表现作品的张力、音响色彩、音乐层次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4 独特的踏板更换
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是根据民族器乐曲或者是古曲加工改编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会尽量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响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钢琴作品在使用踏板上的特殊性。要在了解民族器乐演奏特点及音色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踏板进行润色,从而更好地表达中国钢琴作品的意境。
(1)回声踏板法。回声踏板法是指在前一个踏板区内,不出声地按下所要保留的音符,然后再换踏板,使这些音符能够独立表现出来,如乐曲的第8小节(见谱例2)。
谱例2 《中国之梦》张朝
第8小节的低音和弦是在前一小节右踏板松开前无声地按下,随后再更换右踏板,这样的踏板使用能够产生泛音效果,为后续主题的呈现做好铺垫。
(2)“余音”式踏板法。“余音”式踏板法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踏板法,其能够模仿民族乐器产生的余音效果。通过在较长时间内踩下右踏板,营造出逐渐减弱至消失的音响效果(见谱例3)。
在乐曲第22小节踩下右踏板,一直保持4个小节,至25小节松开右踏板,并结合慢下键、指尖点琴键的方式,模仿演奏古琴泛音时“蜻蜓点水”的演奏技巧,以此表现古琴泛音飘逸、空灵、天籁般的音响特点。
谱例3 《中国之梦》张朝
(3)踏板的部分更换。演奏乐曲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低音部的某条旋律线无法用手指来保持,但又必须作为保留音持续到下一和声,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右踏板的部分更换来处理乐曲,如《中国之梦》的第33小节(见谱例4)。
谱例4 《中国之梦》张朝
从第33小节可以看出,其有两个保持音,作曲家在33小节的第2拍标注了更换踏板,如果将踏板全部松开再更换,必然不能将这两个保持音持续到下一个和声。因此,为使两种和声恰如其分地融合,需要将踏板松开大约1/2加以更换,这样既能留住保持音,又不会使音响过于浑浊。这样的例子在乐曲第73、75小节也有出现。
踏板被称作“钢琴的灵魂”,但如果错误使用,无异于“抓老虎的尾巴”。只有把踏板法和特定的音乐风格联系起来,用心聆听不同的踏板运用带来的细微差别,再选择性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为艺术性演奏提供最终的指导,踏板也就不会仅仅是印出来的一个“指示”了。
2 音乐意境表现
2.1 情景交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民族音乐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音乐的意境美往往寄情于诗、情、画、山水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发展的轮廓和思想精神的转变往往会映射在音乐当中[4]。
《中国之梦》的灵感来源是古琴曲《普庵咒》,主题旋律便是普庵咒中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而成的一个自然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地进入情、净、空之境界。作曲家用不同的织体来描绘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用节奏的变化来表现神圣、辽远、宽广、壮丽的情境。
在乐曲的第23~25小节,作曲家用了全音阶进行,并在下方加之相距五度的音,构成了交错的纯五度音程,这种全音阶进行加上纯五度“空”的音响效果,用来表现“梦”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25小节的最后两个音是自由延长,随着音乐的渐缓,小节末的两个自由延长音仿佛将听者从现实带入梦境。
在乐曲尾声用了十组震音,既寓意孔子为《易经》撰写的“十翼”,又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期待。
2.2 虚实相生
中国音乐的意境美除了情景交融外,还有虚实相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往往通过音的虚实和情境的虚实来达到一种特殊的意境美。
《中国之梦》在引子部分的第6~7小节,通过给出一个实音bB和一连串的虚音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随后虚音逐渐变化为实音,在最高音C之后,又出现了虚音和弦,虽是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实虚变化正体现了中国音乐的虚实相生之意境美。
在尾声部分,作曲家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自己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憧憬结合在一起,是历史之境与未来之境的结合,是虚与实的结合。在有限的音符里寄托了对未来无限的希望,亦是虚实相生[5]。
3 结语
四次穿越时空的声音、古代乐器独具特色的音响、饱含中国音乐风格的和声,用展现中国音乐魅力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国之梦》。它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吸收西方作曲之精华、发扬中国传统作曲之魅力,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感和时代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该乐曲的审美意境。
张朝是我国鲜有的专注于中国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努力追求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8-12.
[2] 张宏伟.“熔古铸今、中西合璧”:张朝《中国之梦》和声研究[J].钢琴艺术,2016(2):33-36.
[3] 张玥.由中国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研究:以钢琴曲《梅花三弄》《流水》《阳关三叠》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57-403.
[5] 周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道”的领悟、体验与实现:析张朝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J].音乐创作,2016(10):103-105.
作者简介:姚尧(1991—),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