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应如何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2023-06-22许月
许月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将其渗透于教育教学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民族音乐文化的种类繁多,教师若想达成全面渗透的教育目标,需从音乐素养、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四个角度入手。基于此,本文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围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问题,从现实困境、渗透策略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发挥音乐教育文化传承作用的同时,拉近民族音乐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音乐文化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7-0115-04
近年来,经济文化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且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逐渐被赋予了多元属性,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多元文化却在无形之中冲击着本土文化。高职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所以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关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教学实践之中,应由音乐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平台与校内、校际教学空间,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向学生、走“近”学生。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现实困境
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层面上看,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渗透受学生喜好、教师专业素养以及课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并未将关注点放在民族音乐上,同时也不具备学习兴趣与传承意识。为提出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文化弘扬对策,教师应剖析现阶段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困境。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之中仍存在下述困境:其一,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在教学任务的长久加持下,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仅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任务,加之部分教师非民族音乐专业,所以教师在不明民族音乐特点、风格特征、历史沿革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效果;其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大多会结合一个学期的总体运行时间安排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而受教学任务的影响,能够用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在课时局限的情况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其三,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或是进行教学渗透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生硬老套,且在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兴趣、热情以及主动性可言。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所选曲目并不符合学生的喜好偏向,在学生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向学生呈现出质朴的山歌、民歌,会让一直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群体只觉沉闷无趣,毫无珠落玉盘、余音绕梁之感;其四,民族音乐文化的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教师并未将民族音乐文化细分,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缺乏针对性、逻辑性。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教师是实践者,所以教师的音乐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效果。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一定代表教师具备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所以在音乐教育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中,教师应关注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民族音乐的特点
从音乐构成的层面上看,中国的音乐以五声调式为主,具体涵盖宫、商、角、徵、羽,类似于现代音乐常见的“1、2、3、5、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五音不全”,其中的“五音”即指宫商角徵羽。
从音乐表现的层面上看,民族音乐更为侧重音乐的横向性,可以将其理解为旋律的表现。与此同时,民族音乐同中国书画存在共通之处,重点关注了“形神不散”,即音乐韵律的形神不散。民族音乐大多在旋律处理上以单旋律方式为主,极少运用和声。
2.明确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线条、和谐以及意境是民族音乐典型的风格特征,在线条层面,民族音乐属单音音乐体系,一方面利用單音处理,另一方面利用旋律装饰实现线条优化的目标。在和谐层面,民族音乐根植于民族土壤、发展于民族土壤,所以民族音乐所呈现出的天地、自然和谐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的和谐特征即“和谐美”。在意境层面,千百年来民族音乐始终追求意境,民族音乐的意境风格不仅要求表演者所呈现出的音乐具备一定的意境,还要求表演者自身进入一定的境界,即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与此同时,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备“口传心授”的特点,无论何种类别的民族音乐,主体均需要在“悟道”后才能够把握民族音乐的意境。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积极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至高职音乐教学中,还能够助力学生修心、静心,陶冶学生的情操。
3.明确民族音乐的历史沿革
民族音乐的历史沿革可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为民族音乐的形成期,该阶段极具代表性的则是商周音乐,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以礼乐治国的方式使民族音乐快速发展,“立于礼,成于乐”彰显了音乐塑造人身修养的作用,该时期的战国音乐、秦汉音乐等亦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第二阶段为民族音乐的成熟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隋唐音乐,该阶段歌舞大曲的新乐风一直延续至今。第三阶段为民族音乐的整理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为京剧,与此同时宫调、山歌、信天游、花儿等各种民间音乐形式在该阶段获得了发展,此外该阶段的“十二平均律”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阶段为民族音乐的新生期,此阶段出现了一批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音乐家,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运动。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民族音乐工作者发掘了一批又一批民间音乐作品,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等,使民族音乐在新生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回顾过去,反思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历经了数千余年,从最初的形成至后期的新生均生生不息,但现阶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道阻且长,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应肩负起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担,助力中国民族音乐顺利地走入下一个阶段。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堂的有序开展具备指导作用,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指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对此笔者基于三维教学目标拟定了下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学生能够掌握各类民族音乐的表演方法,如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民间器乐的弹奏方法等;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能够得到提升。
(三)重组课程结构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校内音乐教师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开发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所以本研究认为,教师若想将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渗透于音乐教育中,需要有意识地重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一个学期大多运行四个半月,即18周,而民族音乐分为五大类别,那么在18周的时间内,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逐一渗透每一个民族音乐类别。课程结构重组思路如下:一个学期内,以三周为单位,选取一类民族音乐,在保证音乐教育任务的基础上渗透民族音乐。即第一个三周将民间歌曲穿插于音乐教育中、第二个三周将民间歌舞音乐穿插于音乐教育中、第三个三周将民间器乐穿插于音乐教育中、第四个三周为民间说唱音乐、第五个三周则为民间戏曲音乐。剩余三周则用于组织开展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校内、校际集体音乐活动。若高职院校一个学期运行20周,那么音乐教师则可将三周更改为四周,具体的课程结构重组需教师酌情而定。待课程结构重组后,需开展课程内容重组活动,建议教师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并整理民族音乐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开展各类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奠定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使网络中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所搜集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仍需结合学生的喜好酌情作筛选,保证所选择的民族音乐资源能够获得学生的喜爱。
(四)关注学生喜好
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喜好,并基于学生的喜好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将民族音乐视为老土、无趣的音乐,在此现状下,如若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类的民歌,或是《长坂坡》《闹荆州》等民间说唱,那么反而会进一步“拉开”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对此,建议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喜好,积极走进新时代年轻人的音乐世界之中。首先,教师应利用教学闲余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检索一些社会流行的网红歌曲,将检索的信息登记在册,并结合民族音乐类别对检索的曲目做筛选,留用最具民族音乐特征的曲目;其次,教师先行,意指教师需掌握某一曲目的演唱技巧,而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具备民族音乐特色的曲目开展教学。以近两年间的热门古风戏腔歌曲《赤伶》为例做具体分析:
其一,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操作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选择DJ名龙版本《赤伶》,为班内学生播放。并在歌曲播放后与班内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有哪位同学能够尝试演唱一下歌曲中的戏腔部分?”
其二,教学环节,教师将本首歌曲中戏腔部分歌词呈现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第一步,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戏曲并非“扯嗓子”,可演示“扯嗓子”或为学生播放一段“扯嗓子”的短视频。告知学生戏曲唱法不可一味地压着喉咙。第二步,教师传授学生口型,即将口腔放松,找到日常打哈欠的感觉,并配合此种感觉读词。第三步,指导班内学生以“靠前叹气”的方式发声,教师以第一句为基础做示范,学生做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强调于“色”字后增加颤音,于“别”字时放松口腔抬高嘴角,于“和”字发“hou”音。第四步,教师传授学生戏腔的发声技巧,即每一字后跟“一”的音。第五步,播放原版歌曲鼓励班内学生跟唱戏腔部分。
其三,教师结合歌曲《赤伶》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对乐曲进行进一步讲解分析,之后再一次地播放音乐,让学生从音乐中体会歌曲古风戏腔的唱腔特点、歌词内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熟知的音乐中对民族音乐的音乐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反思上述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针对民族音乐传承的目标为学生做过多的教学强调,反而完全尊重了学生的喜好,选择古风戏腔歌曲的目的在于促进班内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选择DJ版本的《赤伶》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做出教学扩展,讲解各戏曲名家的故事,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另一方面则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怀与家国意识。
(五)创新渗透方法
1.故事渗透
各类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学生虽然学习了民族音乐,会唱民族歌曲、会跳民族舞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懂得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懂得文化内涵才是真真切切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此建议教师应用故事教学法,即教师利用故事讲解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为详尽表述,此处以“高山流水”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见下述:
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操作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班级学生播放《高山流水》古筝独奏片段,并板书“高山流水遇知音”。
故事讲解环节,教师围绕“高山流水”设定教学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高山流水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此环节中若班内学生举手示意,教师则应给予学生陈述的机会,若没有,教师则可化身古代的说书先生,模仿电视剧中说书先生的神态、坐姿,准备为班级学生讲解故事。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大致为俞伯牙、钟子期二人交好,前者善鼓琴,后者善听。一日俞伯牙鼓琴意图表达巍峨的高山,钟子期听琴声后即兴赋词“峨峨兮若泰”;又一日俞伯牙鼓琴意图表达潺潺的流水,钟子期听琴声后则即兴赋词“洋洋兮若江河”。每每俞伯牙抚琴钟子期均能够读懂其琴意,但经年之后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闻讯悲痛不已,叹“世上已无值吾抚琴之人”,于是破琴折弦从此不再抚琴。
古筝弹奏环节,首先教师为班内学生做弹奏示范。其次,教师于多媒体大屏幕上呈现乐曲《高山流水》曲谱,以跨八度为例,教师引导班内学生观看谱面并为学生做教学讲解:“谱面和弦出现了一个跨八度,第一个为中音的3中音的2,然后是一个倍低音的3(用声音模仿旋律加快学生理解),继续则是中音6中音5,然后为一个倍低音的6”。而后,教师分步骤指导班级学生弹奏:将手掌张开,大指负责中音的3、中音的2,中指负责倍低音3,手掌打开后向前方推动手掌,试弹可听混响,犹如高山巍峨;最后,教师邀请班级学生做弹奏示范,给予其教学评价并布置下节课程的弹奏学习内容,如流水段弹奏等。
2.成立社团
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承担的学业压力相对较低,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提升校内师生的文化生活质量,均鼓励校内教师或校内学生会带头成立社团,由校方为各个社团提供必要的工具。对此,教师可以打破音乐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带头成立民间音乐社团,并结合民间音乐的类别将总社团划分为五大分部,即民歌分部、歌舞分部、说唱分部以及民间器乐分部、戏曲分部,同时在社团各分部成立之初建议教师允许各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民间音乐社团的分部。为提高各年级学生参加社团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将社团出勤率,各分部参与校内、校间活动的频次等与学生的学分挂钩,以此强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社团的重视。
3.开展活动
如果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视为教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那么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主题活动则是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可分为校内与校际,校内可以开展“民族音乐我会唱、民族舞蹈我会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校际则可以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系列竞赛活动。
校内活动需要音乐教师征求高职院校领导的同意,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商议,拟定校内民族音乐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同时音乐教师需做好主题活动准备工作,要求校内各分部社团的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自主选择表演节目,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所选定的表演节目、演出时间、影音资料、参演成员等信息上报,最后由音乐教师结合校内各分部社团所递交的节目,申请组织校内各年级学生开展主题活动。
校际则需音乐教师与校领导与其他院校取得交互联系,拟定主题活动开展时间。并借用地方文化馆或体育馆,由各校音乐教师统计表演节目,因校际主题活动具备竞赛性质,所以建议由各校领导、校外文艺专家担任评审,同时允许地方群众观看节目,从而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辐射面从校际过渡至社会。此外,为强化校内、校际活动开展,建议音乐教师定制奖牌,优化活动评价,各分部社团所参演的节目在校内竞赛与校际竞赛晋级则可获得具有一定“意义”的奖牌。
4.成立乐器班
由上文内容可知,民间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大分支,所以建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能够成立乐器班,一方面使校内现有的音乐器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文化创设契机。民间乐器主要涵盖筝、萧、笛、二胡、琵琶、唢呐、鼓等。以唢呐为例,在乐器班教学实践中,教师同样需要考量班内学生初次参与唢呐学习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参加乐器班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曾经在浏览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被民间艺人所吹奏的流行歌曲片段所打动,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某一乐器,或是报以尝试的心态。对此,建议教师能够顺应学生,在选择曲目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想法,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流行的唢呐版《青鸟》前奏,教师可以此为学习目标促进乐器班学生积极学习唢呐。首先,教师可在课前将唢呐的指法及其所对应的音符(低音5、低音6、低音7、1、2、3、4、5、6)绘画至黑板上,用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唢呐吹奏指法。其次,教师制作课件,将唢呐版的《青鸟》前奏部分简谱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使用;而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逐一为学生讲解指法、简谱,并带领学生唱简谱,用以帮助学生寻找旋律。最后,待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指法训练后,教师指导班内学生开始吹奏练习。在器乐班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重视乐器不同于歌曲,需要学生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灵活地使用各类民间乐器,所以必要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乐器练习计划,用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此外,教师还需重视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流行歌曲逐渐过渡到民间音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困境、策略两个维度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上述的理论研究得以明确,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此境况下,高职院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则需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善于利用乐器班、社团、校内与校际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利用故事教学法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本文中所秉持的观点主要在于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的《赤伶》与《青鸟》,虽然两首歌曲与民族音乐文化并无直接联系,但教师可利用两首歌曲与民族音乐的间接联系(戏腔、唢呐),带领学生“入门”,实现“激趣”,以此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总体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任重而道远,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之中,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仍需持续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渗透策略,以此更好地指導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关睿.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作用及教学实践[J].戏剧之家,2022(06):107-108.
[2]张展展.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J].文化产业,2021(32):83-85.
[3]刘荣芳.民族音乐文化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J].艺术评鉴,2021(19):140-142.
[4]赵熙.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探析[J].大观(论坛),2021(0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