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探究
2023-06-21磨玲玉
磨玲玉
【摘要】现代化的美育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同时也会将其设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下,其重点强调美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教师需要借助美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审美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美育的各项内容,并将美育的观念积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发挥美育的价值和作用。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引入美育展开探究,以期可以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构建,对于知识的认知、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不深刻。传统数学教学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对于美育内容有所缺失。因此,新时期基于新课标、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显得尤为必要[1]。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每一门课程均有相应的价值和内涵,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在直观地感受着知识中的美,并持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小学数学课程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其知识更为复杂、抽象,难度相对较高,而正是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强烈等问题,最终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美育,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方法和元素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数学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美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下必然的趋势。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美育的必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重要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相对较小,其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行为特征[2]。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其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拥有趣味性的内容,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而这些趣味性的内容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而美育正是具备了这些特征和优势,将美育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一些有感染力的内容和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3]。数学教师应当持续带领学生体会数学学科中的美感,感受数学知识的文化魅力,从而正确认识数学课程,强化学习数学课程的自信心,消除潜在的消极情绪。例如在学习图形认知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图形,然后将这些图形有规律地排列,在此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美的认知与感受。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数一数这些图案中有多少图形,并鼓励学生发现一些有美感或奇特的图案,从而对学生发现美的意识、审美能力进行潜移默化地培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许多的美育教学机会与场景未能有效在实践中得到呈现,针对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于美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应试教育理念而导致教学思想、观点受到束缚,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有效创新教学形式,美育的价值、内涵等也难以及时引入课堂,最终失去了美育的本质;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尚未有效探索到美育教学的有效路径,也未能根据新课标、素质教育等理念,为美育搭建科学、完善、多样的平台,造成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未能拥有良好、清晰的落脚点;三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包容度、开放性不够高,教师未能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其他素养培育结合起来,造成美育无法有效渗透,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综上,教师需要将美育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进而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此外,由于美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和需要,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当下美育与学生所追求或关注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对课程探究的理解、态度不够正确,极大地阻碍了美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美育的策略
1.激活学生审美的动机
在新课标理念中,其对于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强调教师应当注重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4]。将美育引入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审美意识,进而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构建探索美好事物的动力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审美创造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课程知识的美,以审美动机创造审美意识,以审美意识探索数学课程知识,从而一方面彰显出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能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复式统计图”知识点时,学生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准确地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图的相关内容,并能够画出复式统计图。在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其拥有深入了解数据统计魅力的机会,教师此时可以将一些在该领域杰出的数学家介绍给学生,并讲述有关这些数学家的趣味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数据统计审美的动机,促使学生能够受到数学家故事的感染和引导,主动在实践生活中参与到实际事例的调查,并以审美的角度深入观察现象获得数据,进一步挖掘出复式统计图中的美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有效把握知识,并借助审美创造能力绘制数据统计图,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
2.在美育中引入游戏教学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将游戏引入教学中,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活泼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游戏式教学通常富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其强调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设置有针对性的游戏内容,同时也将美育元素融入游戏中,进而以游戏为桥梁,实现美育与数学的有效渗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课堂中,能够自觉地接受教师对其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游戏中渗透美育可以挖掘美育中的趣味性、创新性,教师仅需要科学、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情境并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可。在游戏、美育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数独”“比一比”“找规律”“猜一猜”等游戏形式,一方面其与数学课程知识相关性较强,另一方面这些游戏的趣味性也较高,学生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在此种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如果教师此时再采取竞赛的模式,以明确的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游戏活动,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探究游戏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內容,体会游戏中所富含的“美”。同时,在游戏环境中,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也会得到锻炼。当学生在这些数学题目中发现规律、体会知识中的美时,其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培养,学习数学课程的消极情绪将会逐渐消散。此外,教师也应当有效把控游戏的节奏,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或是鼓励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这样既可以增强游戏的互动性,还可以确保游戏的公平性,还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状况进一步优化与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下一步教学活动。
3.借助美育评价,展现人格魅力
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启蒙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者,在小学生的人格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从美育视角分析,促使学生可以在自身的思想层面正确认知数学课程的价值,从内心热爱数学,仅凭借简单的知识讲解并不能达到目标,而是需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培育,并促使学生建立美育精神。因此,新时期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采取美育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探究自信,促使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数学课程并非枯燥乏味,而是一个可以创造美、启发美的良好平台。在此种认知观念下,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获得丰富的美育体验。此外,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评价,其强调的是教师应当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审美能力,并注重向学生传达美育的精神和内涵,从而有效地呈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而实现在美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始终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发现美、追求美。例如,在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时,教师就可以营造出美育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图形或实物与美的关系,从而能够运用审美的观念等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借助美育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观察,运用美育的素材充分吸引学生,打消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负面情绪。此外,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在观察与体会后的美育状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这种评价之下,能够自觉地建立“美”的自信和素养,并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有效生成数学“美”。
4.将美育引入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时期,教师不仅需要优化教学模式,还应当有效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入美育教学,为学生搭建“美”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探究数学理论知识,加强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实现全面发展。引入美育教学并非简单地将美育的概念放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而是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数学知识、问题分析以后,以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情境,设置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时刻抓住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教师也应当将生活场景与课程知识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数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对称”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通过这些图形总结知识的概念和内涵,并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定义,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对于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5.贯彻美育,锻炼逻辑思维
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应用能力以外,还可以借助美育开展实践活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进而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热情和兴趣,并将美育、教学、实践三者有效结合。在此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践发展美,并基于实践挖掘数学知识,这比教师口头讲解知识点的效率更高,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开放性效果更好。此外,教师也应当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引入一些其他的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能够有效地获得熏陶,提高自我协作能力。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探究,加强对学生“数学美”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的正确实施路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美育既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明确要求,也是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课程中的相关审美元素,带领学生感知审美的魅力和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促使小学数学文化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将美育与数学结合,教师可以重点对学生学习能力、人格魅力、逻辑思维等领域中进行应用,进而推动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审美素养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柳小梅.让情境教育之光洒满小学数学田野——玩索情境数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1).
[2]李佳,杨美,钟晓凤,罗欣宇,向泓毓,唐淼垚.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
[3]叶妙妙.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的融合——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册“轴对称的再认识”为例[J].新课程,2021(40).
[4]任卫兵.数学学科育人的“可为”与“不可为”——以小学数学故事课程实施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22).
[5]杨乃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