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口语交际“活”起来
2023-06-21丁睿
丁睿
【摘要】口语交际是一种新课型,它不仅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提高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关键词】口语交际;“活”起来;途径
口语交际是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订后而形成的。但这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原有的“听话·说话”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口语作为一门最基本、最灵活的交际工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自然而然,口语也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并在某些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不论是在新《大纲》,还是在《课程标准》里都对口语交际这个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和界定。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探讨、研究口语交际课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一、要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就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合适的语言教学场合,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将课堂变成学生“口语交际”的乐园,要让学生敢说、想说。就和平时聊天一样,让他们感觉不到上课的痕迹。
笔者个人认为,首先就要摒弃原有的“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道尊严的制度,这种制度只会限制学生的口语交际,仍然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上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其次,教师要从原有的主导地位上“下岗”,成为学生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聊天中去,以参与者、倾听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感觉到你不是老师,而是“大朋友”。他们才会敢说、想说,从而也才能构造成一个平等、亲和的口语环境。再次,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班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还应给那些怯于口语表达的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教师要充分的肯定这些孩子,让他们融入到口語交际中去,而不是孤立他们,造成恶性循环。最后,教师还应该抛弃那些虚伪、俗套的陈词滥调,如:“懂不懂?”“知道了吗?”“棒、棒、你真棒!”等。教师应该还原语言原有的自然、平等的面貌,使语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
二、要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除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外,还应有一个好的口语交际话题和语言情景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教师倒是侃侃而谈,说得“灰飞湮灭”“飞沙走石”,可一轮到学生说,学生却“鸦雀无声”,个个像木头似的,任凭教师怎么启发,就是“金口难开”,造成“冷场”。教师一时间“面红耳赤”“尴尬不已”。而课后,学生却有说有笑,“谈笑风生”。这个时候教师会说:“这帮学生真是上课是条虫,下课是条龙。”随后摇摇头,挥袖而去。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并不应该责怪学生,应该思考和反省的是教师自身。教师不应该将所有责任都推卸给学生,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合适的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对教师给的口语交际内容没有兴趣或者是陌生的,自然他们也就“无从下口”了。这就好比写文章,作者对他要写的题材不熟悉,也就很难写出一篇好文章一样。所以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要贴近孩子,贴近生活,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熟悉的来说。这样学生才会像平时那样无话不说。
教师在选择话题之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看看学生对哪些话题感兴趣,熟悉。他们喜欢说什么,教师就应该让他们说什么,不要去限制他们。
三、要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关键在于“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节口语交际课成功与否就在于“互动”与否,没有“互动”也就谈不上成功。往往好的、合适的口语交际情景就能解决“互动”的问题。但往往教师进行的口语交际教学是根据教材而定的,教材的交际内容仅仅只是话题而已,少则四五十字,多则百十来字。这些话题都是死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将教材上活,创设出合适的情景,超出教材,又要体现互动。这该怎么办呢?这就要靠教师对教材锤炼了。下面笔者以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实录为例:暑假就要到了,你打算怎样过暑假?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后,推举一个代表,在班上作介绍,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说明。然后再评一评,看哪个小组说得好,安排的活动有意义。
教材极为简单,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上成原来的“听话·说话”课。教师应该怎样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体现互动呢?
笔者给教材取名为“暑假圆梦”,用一个新颖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打开他们的话匣子。(片段)
设计话题一:师:我要告诉大家一件新鲜事。我昨晚梦见我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又背起书包走进课堂,令我最为兴奋的还是我又和我曾经在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梦中暑假。说到这我就想问问大家你们的以往暑假是怎么度过的?
生甲:我的暑假是在老师的作业中度过的,因为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实在是太多了。
生乙:在暑假里,我的爸爸、妈妈总是让我去上“学习班”,他们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这样做是为以后打基础。(其他同学略)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了自己以前的暑假,看来你们的暑假都是在老师的作业和家长的要求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暂时放下手中的作业,不去理会家长的要求,我们一起来圆我们自己快乐的暑假梦想。(学生们,欢呼雀跃)
设计话题二:师:既然大家都说要为自己圆暑假梦,那你们现在就来说说:“怎样过暑假才是愉快的?”
生甲:我认为暑假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利用暑假痛痛快快地玩,老师最好没有暑假作业。
生乙:我认为暑假的时间很长,我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玩上。要利用暑假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其他同学略)
设计话题三:师:刚才同学关于快乐暑假的说法真是众说纷纭,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学习,利用暑假的时间为自己充电,另一派则主张开心的玩,利用假期放松。我现在也被你们搅得稀里糊涂的,不知该赞成哪方的说法。(学习的当家长,玩的里当孩子,互相劝说。)
生甲:我是家长,我认为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以后一定会被社会淘汰掉。
生乙:我是孩子,刚才你的那种想法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来,同样会被社会淘汰掉。(这个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拓宽了学生思维,真正的达到了口语交际,并在语言上形成了交锋与应对,其他同学略)
设计话题四:师:两方同学的说法都有自己的合理性,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你们就在小组上自己讨论一下:“究竟怎样过暑假才是最合理的。”(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换意见,最后达成共识:暑假很长,我们还是应该劳逸结合)
设计话题五:师:现在同学已经知道该怎样过暑假最合理,最愉快。那你们现在就可以向在座的同学还有我,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出去看看风景,或是到暑假学习班去学点东西,或者我们再去干点其他更快乐事情。(学生们离开座位,去邀请各自的小伙伴加入自己的暑假活动,个个说得“不亦乐乎”。)
以上的五个话题可以看成五个不同的情景,而且在五个不同的情景当中,学生扮演的角色又各不相同,通过情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互相发问和辩论的方式,再加上教师机智的调控,“互动”环节就可以凸现出来了。
四、新《大纲》中对口语交際还提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课程标准》同样指出:“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可见“口语交际”的第三个要素就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所以,在关注口语交际活起来的同时,还应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口语交际课和阅读课比较而言,口语交际课比阅读课更为灵活、多变。因为教师只要一将学生的话匣子打开,就不知道学生会说些什么,也许有些语言上教师始料不及,所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就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应该摒弃原有的“声音洪亮”等要求,因为这些要求已经不适应现代的交际场合了,难道任何场合的“口语交际”都要“声音洪亮”吗?显然不是,教师规范学生语言的要求应随着教学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聊天中去,就要认真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随机的评议,及时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难免有“不得体、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的评议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教师要采取“赏识教育”的观点,用鼓励、诱导的方法启发学生,先肯定他们的成绩,再原则温和的语言、语气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不会受挫,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不至于造成不敢说、不想说的恶性循环。再次,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他们说话时的文明礼貌肯定是欠缺的,所以,老师在上课时也应不遗余力地加以纠正。最后,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口语表达能力弱,有时容易造成“人云亦云”,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的诱导、启发学生,跳出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原先枯燥、无味的语言激活,拓宽语言范围,变成有血有肉,富有生气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吉春亚.有效实施交际策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5(3).
[3]周文琴,贾桂欢.多措并举,打破交际难的尴尬—浅谈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