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策略
2023-06-21马跃
马跃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整体背景下,教师应系统归纳、总结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迁移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保障教学活动的效果,这就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重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以及发挥问题式教学在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问题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式教学。首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对教师组织信息、设计问题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问题式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自身思维和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简而言之,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以问题作为开端,引出教学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地理学科问题式教学的大致流程是,教师备课,整合地理的相关知识,在讲课前提出地理问题,并且使其贯穿课堂,最终随着学生在自我思考中解决问题,结束课堂。教师设计的地理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熟知的地理常识或书本上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是电视新闻中报道的地理现象、地理景观成因等,只要与本堂課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即可。总之,生活式问题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问题式教学的流程包括创设情境、设计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展示成果与评价反馈四个阶段。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程序并不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故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地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评价迁移应用。
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优先选取学生熟知或者身边的案例,便于学生参与,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锻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地理学的角度,以地理问题的方式分析现实情况。
第三,问题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将问题细化区分,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借助他人的帮助,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四,学生先自行归纳总结探究、判断,以便在总结阶段给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探究成果。然后,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末尾,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判断总结学生的解决思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解决机制,学会观察判断地理问题的高阶视角。教师还可以设计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实践情境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实施问题式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科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问题式教学是需要问题情境来辅助实施的。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地理内容,灵活运用地理知识。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想要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价值,高标准、高品质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以课本教材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
以讲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教师先根据教材结构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如“大气受热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什么是大气逆辐射”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同时,教师适当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二)强化课堂教学互动,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如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围绕刚刚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良好氛围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不再是单一讲授者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地理学科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根据问题搜集相关的电影视频资料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现象,然后将两者相结合,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出问题的方式也与以前有所改变。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点,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其次,分组合作讨论。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有些复杂的地理知识单靠学生个人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分组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程度等标准进行划分,采取“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学生先在组内思考问题,或者教师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模式在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以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为例,教师结合自己构思的问题,提前播放电影《地心环游记》的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个知识点。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圈层结构图,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互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三)归纳总结课堂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运用
在教学活动的末尾部分,教师应总结归纳教学活动。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整理归纳学生所学的新地理知识,又要整合联系知识背后体现的地理原因、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影响等知识。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建立思维导图或者利用“部分—整体”的方式总结要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系统结构图和地理知识架构体系,使复杂烦琐的地理知识条理化、简单化。
如果课堂中有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探究过程,并且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学生也可以分析、质疑、评价其他学生或者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重点夸赞学生做得对的部分,指出学生有误的部分,同时对知识点的遗漏处给予补充。
思维逻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地理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综合性较强的作业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规律原理来完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四)科学开展课后评价,保障教学效果
从问题式教学的定义来看,学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所以教学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是否达成,以此与问题式教学模式相配套。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表现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摒弃以往只关注学生答案对错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评价标准。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在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表达能力、思考角度、合作能力等,并融入教学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其次,评价主体。教师可以适当创造更多的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或者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此外,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不管是问题式教学,还是其他教學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时没有采用正确、积极的语言表达,可能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变得不自信。因此,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多使用积极向上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语言。这样,既能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又能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作用。
教学评价更加直观地观察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今天,教师应该坚持核心素养第一的原则,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多方位评价,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是能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教学形式。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限制,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随着问题的引领,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普通髙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