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当代价值研究

2023-06-21孙佳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当代价值红色文化

【摘 要】文化是国家根,是民族的灵魂,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而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其的弘扬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是我们必须重视并且积极响应的,同时传承红色文化,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进一步揭示了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弘扬红色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历史演变;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被用于指称共产主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当时的巴黎公社在通过革命短暂夺取政权后,将红旗以及装饰有红色绶带的三色旗作为自己无产阶级的标志。1918年,列宁将废除沙俄军队后重新建立的军队武装力量命名为“苏联工农红军”,使得国际上普遍将红色視为共产主义政权的象征。

国内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起步于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益加强。1953年学者傅厉时首次提出“红色文化”一词:“它(苏联工会)拥有数千个俱乐部、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和红色文化室……有的人在俱乐部和红色文化室听演讲、看戏、看电影”。而后尽管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至今仍无法给出对其概念的统一界定。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红色文化进行认识和研究,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具有争议的概念,“企图或者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劳的”,对于红色文化的含义,只需要抓住其内在本质进行描述,不必拘泥一个唯一的答案。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具体研究时,都充分肯定了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之间所具有的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红色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下,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文化,它深刻蕴含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人民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自我调适能力的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发时代先声,融合其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展现出不同的内涵。以红色文化的这一特点为依据,我们可以把它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红色文化的萌芽阶段(1919年—1921年)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就曾传到中国,但当时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为“成功案例”,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独立的希望,迅速由“西学”转为“师俄”,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仅仅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之间传播,尚未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3000多名学生代表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游行示威,这股爱国运动浪潮不断持续,并席卷了全国。而后北洋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对参与运动的学生进行了严酷镇压,运动一度进入低潮。在这危难之际,工人阶级举行了声援学生的罢工,接过时代重任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自此,马克思主义突破先进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思想,红色文化也开始萌芽,并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带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线生机。

2.红色文化的形成阶段(1921年—1949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开辟了红色文化前进的新方向。红色文化在革命的进程中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凝结军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为革命形势的转危为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起义,组成了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而后于1931年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在这一时期,由于反动势力的围堵与破坏,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所遭受了巨大的困难,但中国共产党把艰苦奋斗上升为自己的政治本色,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克服万难,形成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井冈山文化;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产生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摧枯拉朽,气势磅礴,形成了敢于斗争、目光远大的西柏坡红色文化。至此,中国的红色文化终于形成并向成熟迈进。

3.红色文化的发展阶段(1949年一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前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提上日程,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而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上升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红色文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文化。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毛泽东“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指示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推动了以革命理想信念、革命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诞生了小说《铁道游击队》、电影《白毛女》等一系列具有革命时代鲜明烙印的文化作品;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革命的旋律仍在继续,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开始成为红色文化的主线,红色文化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建设大潮中。

4.红色文化的创新阶段(1978年一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过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想。这一指导理论也赋予了红色文化以新的前进方向,推动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复苏发展、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时期后,紅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呈现出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的时代主题,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绽放着新的光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一系列有力度、有实效的文化建设举措,红色文化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日益彰显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特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稳步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二)红色文化的嬗变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入和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实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区域文化向主流文化以及守业文化向兴业文化的嬗变。

1.精英文化转为大众文化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红色文化尚未成熟,此时有机会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仅仅限于小部分知识分子和先进分子。因此,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的传播群体仍是小众,属于社会少数派,所以应称为精英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获得中国各社会阶级的理解和支持,还需要深入群众,进行更为艰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将组织和领导工人運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工人运动得以在工人阶级之间传播,并成为工人阶级提高斗争觉悟、加强斗争理论水平的锐利思想武器。之后,为了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还在广大乡村掀起了以农民文化教育、普及政治宣传、破除迷信神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由少数先进分子走向工农大众的历程,完成了红色文化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历史转型。

2.区域文化转为主流文化

不论是苏区文化还是延安文化,在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究其本质而言,依旧是分布在各解放区内、受地缘因素限制的一种区域、乃至非主流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开始着手建立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致力于推动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百花齐放的红色经典作品正是建国后红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以革命理想信念、革命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通过对革命、民主斗争实践的宣传和解读,有力地宣扬了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此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提供了及时而丰富的精神养分。此外,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还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倡导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先进思想引领社会主义建设。

3.守业文化转为兴业文化

改革开放前后,红色文化一直重在守业、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工作重心放在基础建设工作,促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并创造了世所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建设和人民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红色文化除了要赓续红色血脉,从过往创业、守业时总结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真理和信仰力量,还要更加立足于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民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以一往无前、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推进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伟大进程,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

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里,红色文化发挥其强大的感召作用,汇聚了全民族团结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解放的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红色文化已成为成为紧密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指导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事业。

(一)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当今时代,全球化国际秩序带来多元思想观念大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一些不良思潮趁机侵蚀、冲击着大众的思想观念,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守好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而红色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既坚守本源又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更新,是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时期,不断开展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对激发群众民族红色记忆、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今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在各个方面都坚持推陈出新,增强针对性。为此,我们可以提炼、开发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地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价值观塑造的功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为人民内心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引领人民群众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利于促进红色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在信息高速发展、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用红色文化重新打造和振兴的文化产品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如“红歌会”等综艺、大量红色文化题材的书籍、电影、电视剧受到市场青睐风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红色旅游发展的规模化、系统化程度加强,革命老区的旅游吸引力也迅速增加,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烈士遗址、以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朝圣”。红色旅游日益成为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激荡家国天下情怀的重要途径;成为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建设腾飞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四、结语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奋斗历程中中创建并薪火相传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无形而有力,历久而弥新。彰显了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也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铭刻心中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

今天,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举世瞩目,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同样前所未有,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红色文化,坚定信念,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汇聚起更多更强大的奋进力量,让红色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傅厉时.提高俱乐部工作的思想性[J].劳动,1953(9).

[2]维克多·艾尔.文化概念[M].康巧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李晔.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再认识——历史因果、思想逻辑及必然性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21(1).

[4]胡敏.弘扬红色文化 坚定红色信仰[J].文化产业,2021(7).

[5]刘宏明.弘扬红色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智库时代,2019(45).

[6]于春梅,赵旭,潘贺男,刘姝琪.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5).

[7]陈学红.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渠道研究[J].新西部,2020(17).

[8]刘广浩.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弘扬路径[J].济宁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孙佳佳(1993—),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当代价值红色文化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