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2023-06-21陈芳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审美师德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重点研究的工作,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美学思想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文章从和谐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师德师风的塑造、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美学;师德;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管理不在单纯的是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更多的是需要多维度的考虑,大学学生管理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青年强则国强,作为承载着教育大计的高校,在新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抓住学生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全程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同时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文章以美学理念贯穿全文,从美学视角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树生态之美 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满足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只有这五个部分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校园。在生态美学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和谐校园过多的都是在关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校园不再是纯粹授教的场所,而是学生几年的生活与学习的地方,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影响,所以建设和谐校园要权衡考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推进以文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可以看出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把这种资源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是建设校园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和谐通常用“和”来表达,“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和美学范畴,渗透在不同的文化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充分表面和谐不仅体现在人际方面,还表现在人与自然方面。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城市化的急剧加速,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生活,向往田园般的诗意栖居,对学生而言,大学校园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个家,如果校园的建设只是单纯的满足于教和学,只有冷冰冰的教学楼塑在那里,缺少生机、没有活力,那这样的校园想必是枯燥乏味的,而校园要像家一样,充满着舒适和温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普遍的进行扩招、扩建,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建设新校区,一方面是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新校区的建设,精心打造成宜学、宜居富有人文底蕴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坚持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满足建筑、景观、人文于一体的科学布局,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协调。空间上的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亭台水榭等蕴含着结构美、人文美、自然美,通过巧妙地融合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而能够达到校园里动静结合、交相呼应。时间上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尊时守位、顺应自然,一年四季的轮回,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校园生态环境的布局中,一方面要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也要让校园的春夏秋冬呈现出一年四季完整的生态系统。例如春季的时候,在校园里可以欣赏到樱花、桃花等,夏天可以欣赏到柳树、莲花等,秋天有银杏或者桂花,冬天的腊梅等,这些景既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又有嗅觉上的享受。这样的校园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的持续的生命过程。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可以用来辅助育人的,例如莲花的“清廉”,腊梅的“傲骨”,松柏的“坚韧”等,在平时的授课中都可以贯穿其中。以校园生态环境为审美对象,通过人与景的和谐统一,处理好学校里的建筑与景、学生与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所谓差异,就是要遵循各美其美。所谓共同,就是要美美与共。”[1]这样校园四季的生态环境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以及身心的放松。

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坚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当今社会的学生面对的网络诱惑非常多,以手机为主的抖音、微博、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不断的冲击着学生的各种心理,大学生变成低头一族;另外快节奏的生活、就业、深造等各种压力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导致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充满审美元素的和谐校园有利于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融入校园中。在校园里,同学们可以聊聊天、赏赏景、跑跑步等,在身心得到放松的时候,也会提高学生的情操,减少心理问题的生成。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缓解师生的疲劳,帮助师生释放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同样也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休闲、易于交流的生态空间。

将生态美学的理论运用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依照审美规律和审美体验建设校园,坚持以“和”为美,以人为本,建成一个充满生态智慧和人文韵味的和谐的校园,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这样的和谐校园有利于环境育人、有利于文化育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几年的大学生活,更有利于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校园环境是人为建造的,但返过来校园环境又影响了人,正所谓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培育了人。所以,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扬师德之美 做楷模之师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担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播知识的责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教师在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这是教师追求的职业理想、也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比其他任何职业道德都更具有典范性。

美学讲究“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身为教师,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德性也一定是美与善的‘统一体。”[2]“美”與“善”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把“美”与“善”融合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的外表要给人一种知性、自然美的感觉,当然教师内在的美更加重要,更应该注重自身内在的品德美,教师外在的表情、谈吐、动作等都是内在品质的外在呈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内在品质的修养。身教在教育中的影响远远大于言传,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师德二字铭记于心,要时刻牢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坚持以德立身,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楷模,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关心学生,始终要秉承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素养。

“师表行为上的榜样和模范作用是教师师德之美的最好评价也是‘用崇高人格塑造人格高尚美的最突出的表现形态”。[3]当教师把外在的自然美和内在的灵魂美和谐融为一体的时候,也就形成了师德最高的品质美。教师的师德体现了真善美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美,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美能够使人更高尚,能够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教师育人的工作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持续育人的过程,高尚的师德是崇高美的一种,崇高美是具有永恒性的,而师德也是永恒的。

俗话说,好师德培养好老师,好老师教育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足以可见师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德融合了多种美学元素,包括心灵美、精神美、崇高美等,是道德感与美感的统一,是教师工作的精髓。高尚的师德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近些年来,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要教师的工作要以美学的高度出现,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融合美学和教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真正的楷模之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时刻谨记培根铸魂育新人的职责,增强立德树人的意识,以德立身,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做学校放心的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家长信赖的老师。

三、育审美素养 塑時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目标,但是,目前在“五育”教育中,美育还是个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美育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具有美的品格、美的情操、美的理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观是世界观的组成成分,对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就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的指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并且《意见》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实施美育能够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将认识上升为信念,继而外化为行为,最终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4]在目前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学生美学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育,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高校却没有很好的将美育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现实中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很多还没有走出那种‘以教定学‘以本定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5]学校对审美教育既重视不足,又存在误区,除了美学、哲学、艺术学等部分专业会设置相应的美学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能够专门接受到这样的美学认知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审美素养的缺失,不能够发现美、不能够欣赏美,因而学生问题不断出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需要。

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让美育走进课堂,学校的美育课程建设是提高美育的重点,其次要让美育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入学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校要树立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多渠道的运用不同学科体现中华传统美育精神,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增强学生发掘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情操,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通过美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人、理性人、人格健全的人。”[6]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从总体来看,美育与当前的教育还有待于磨合,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情、用心,多角度、多领域的思考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理论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现实意义,将美学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立德树人的需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君阳,刘冷馨.生态社会学视野中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误区及其超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

[2]李昳聪.立德树人视域中美善互养的师德培养理路探究[J].高教学刊,2019(19).

[3]王金生,王健.浅谈高校教师师德的美学内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

[4]秦玉国.美育事业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示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张剑尘,张力天.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0(4).

[6]赵伶俐,邓佳,等.《高校美育》课程对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JSSZZD06)“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与路径创新研究”;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202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1—S—15)“南京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美育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陈芳芳,女,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美学。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工作审美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