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胶东地区云南籍移民溯源研究

2023-06-21房晴晴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胶东移民云南

【摘 要】关于今山东胶东地区明初云南籍移民渊源的研究,不乏力作,其说法颇多。曹树基先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提出在明初胶东半岛是一个“军人世界”,其缘由在于符合明初沿海设置卫所的事实,朱端强先生指出“从军入鲁”、“充军入鲁”、“抗倭入鲁”三种观点。除史料记载之外,也有关于移民的许多传说。传说虽不尽史实,但却映射了许多。本文在利用地方志等资料,结合其他史料的相关记载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山东胶东地区云南籍移民渊源进行相关论述。有关山东胶东半岛地区移民的研究论述,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明初政治措施对移民产生重要影响,明代治国方式的提出与施行,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政权的稳定。

【关键词】明初;胶东;云南;移民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历史的长河漫漫,人身处其中虽显渺小,却在历史浪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人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记忆传承,乡土情结,是每个中华儿女绕不开的历史情结,代代相传,从未割舍。人,从未忘记自己的归处。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炎黄子孙,安土重迁。然而在明代,却发生了一次跨越几千公里的人口大迁徙。彩云之南,到胶东一隅。从西南边陲到东北沿海,千余公里的路程。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尚且不敢谈轻易,鞍马步履的古代先人们,又为何背井离乡,舍弃家园?

曹树基先生对胶东半岛移民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提出在明初胶东半岛是一个“军人世界”,其缘由在于沿海云南籍移民远超于内陆,符合明初沿海设置卫所的史实。张金奎则提出这些移民可能是来自云南的逃兵。朱端强指出“从军入鲁”、“充军入鲁”、“抗倭入鲁”三种观点。也有学者坚持自发迁徙的溯源说,最早关注云南—胶东半岛移民问题的地方志编者,在阐述明初由云南迁往胶东半岛移民时提出“山后徙民”说,而笔者认为,明初云南到胶东半岛的移民问题,追根溯源,其背后的政治因素起到了重要影响。明代将移民作为治国的重要方式,对明代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曾有学者对云南地区的人口迁徙提出猜想,认为自元谋人时期,云南地区的人口迁徙路线往北多是顺江而上,沿着金沙江与雅磐江、嘉陵江到达我国西北地区;向东则是顺着长江黄河到全国各地。较早提出云南古人外迁说的刘尧汉教授指出:“春秋时迁入金沙江两侧滇、川、黔的西北甘、青羌戎,原先本是元谋人的子孙,在一百七十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迁出又迁入,这是不足为奇的。因而,西南三省的彝族及彝语支各族是当地的土著,远古时已迁往西北甘、青,又至夏、商、周,秦汉以后,被称为戎或羌戎”, “初都陈,又徙鲁(山东)”。由上述材料可知,早在春秋时期,便有关于移民的事例,由此可见,移民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价值。正所谓,“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笔者认为,古代交通不便,自发性的移民大多会顺水而行,这些说法不无道理。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稳固政权,采取了多种措施,以移民为主要方式的中央王朝政策对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初山东胶东半岛地区云南籍移民的历史及原因,有诸多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究其原因,是为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缘由:明朝初建,战乱刚毕,政权不稳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旧朝统治残暴不仁,百姓民不聊生。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举起反元的大旗。大厦将倾,摧枯拉朽。一时间,元朝迅速走向了终末。新朝之初,一朝之末。局势扑朔迷离。朱元璋为了稳住这混乱的局势便采取雷厉手段,利用其政治权利掀起了一大波移民的浪潮。这不再是闯关东走西口般的闯荡,也不再是人口稠密稀疏的自发流动,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层面的人口迁徙。新朝建立之初,对难以约束地区的人口迁徙,在历史上也常有发生。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治军事经济等统治成果,常常会利用政治手段发起人口迁徙。学术界也将这种移民行为称为“政治性的或控制性的”移民。而在朱元璋统治的明朝,人口迁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策。《明史·食货志》曾直言“太祖时徙民最多”。而纵观明朝初期,并不只是将云南居民迁徙至胶东半岛,更有过许多次人口迁徙。“明初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馀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由上述材料可知,明代除云南移民迁入胶东半岛外,还存在其他大规模移民,均对明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代通过军屯、民屯等方式将大批移民迁入云南,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同时将云南籍移民迁出,其目的亦是维持政权稳定。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大规模又不失焦急的采取人口迁徙的手段,不乏对陈友谅大汉政权余孽的心有余悸。虽陈友谅当时雄踞江汉号称“拥兵60万”,又冠以“地险而兵强”却终究不低朱元璋的大规模进攻,走向覆灭。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长期的战乱,人心与人性早已分崩离析开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避免再有一个“朱重八”或者“陈友谅”,朱元璋急需大力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稳定社会局势及人心。虽然已取得胜利,但是旧的势力,老的利益集团仍然环环相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面对如此,只得快刀斩乱麻。而一昧的杀戮并不合适,相对温和却同样有力的迁徙手段却更为有效。通过迁徙,将旧有势利连根拔除,在最大程度上消弭其在原地区的影响力以此来巩固中央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讲过“若留诸降将,布列旧地,所谓养虎遗患也”这样的话语,字里行间都是对边远地区控制力的担忧。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其人口迁徙政策的重视与认可。

人口一动,便断了许多念想。得到的,得不到的,都会随着那一行行脚印,埋没在时间的粉尘中,再不露痕迹。不管是杀戮,还是罪恶。不管是强权,还是自由,都将一并被带走。

二、细究:是溯源还是无奈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是残酷的,人们,避犹不及。溯源,意为“追求往事,探求渊源。”明初云南到胶东半岛的人口迁徙,是朱元璋一手而为之。而在今天的胶东半岛地区,民间仍然流传有“乌撒卫”跟“小云南”的说法。据《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乌撒者,蛮名也。……”一直到元十年才归附元朝,元二十四年的时候才设置乌撒乌蒙宣慰司进行管理。而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将乌蒙设置成正式的府,并将其划归到云南布政司以此加强管理,后又改为四川布政司对其进行管理。当时彝族的实力较为强大,在命名的时候就以他祖先乌撒为名,这也就是后来的乌撒乌蒙宣慰司以及人们口中所说的乌撒卫。山东胶东半岛地区红岛,萧家村的萧氏一脉便是从云南地区的军官迁徙到山东胶东半岛一带。而元朝时的乌撒宣慰司,明朝时的乌撒卫也都是属于云南或者云南与四川交界处地区,这说明萧氏一脉自云南迁徙的说法是有地理根据的。乌撒这个名字,原来是个人名,是彝族六祖中的一支。因为带领族人迁徙至此,以此,为了纪念他从而将他的名字作为了部族的名字。彝族的名字汉人听来过于冗长,便取其音译乌撒一词,以此对其进行命名。云南贵州民族地区的彝族政权大抵有两个,一个是水西政权,另一个便是乌撒政权。乌撒势力存在时间非常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一直存在到后来的清朝初年。在元朝末年,曾有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群雄混战之际,游走于川滇地区,叫做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发迹于明玉珍,后因明朝日益强大,归降而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云南地区的乌撒部残众进行的强制性的人口迁徙。现有条件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史料记载,有比云南乌撒部族更早的云南到胶东半岛的人口迁徙。在这种情况下,乌撒部族很有可能就是胶东地区第一批来自云南的移民。从根源上讲,明代云南到胶东半岛地区的人口迁徙,从根本上来说,对统治者有着政治必要性。因此,朱元璋不会理会所谓其民众的意愿而采用强硬手段采取的强制迁徙。由此可见,明代云南到胶东半岛地区的人口迁徙是被动地,是服务于统治者统治需求的而非自发自愿的溯源性人口迁徙,是为了削弱当地政权的残余力量的政治需要而发起的强制性人口迁徙。一大批人,浩浩荡荡又轰轰烈烈。先人们,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的只是鞍马步履,舟车劳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迁徙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流放。国家未定之时,为了躲避战争,逃避祸事多半各奔东西。然而战事已定,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试问又有谁会愿意去携家带口,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呢?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明朝初期,国家基本稳定下来。莱州府与登州地区也相对稳定,接纳来自于云南地区移民的条件早已满足。在胶东地区一些民间传说中,常有会称:“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入,由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

三、映射:沧海桑田,云南—胶东移民与如今

“渺渺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纵观古今,不论中外,不乏有关移民的传说与故事。许许多多的迁徙者或其后人,声称他们的先祖来自于相同的地方,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情,有了怎么样的经历,这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迁徙传说。那个所谓的“相同的地方”,也许并不会是他们或者他们的先人出发的起点,但也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停靠或者说集合的地点。北方有许多来自于南方的移民,他们会把自己的祖籍地称之为“大槐树”。而所谓的“大槐树”,便是他们口口相传的迁徙地。传说不尽史实,但却映射了许多。现如今仍有一些胶东半岛的居民会称其祖先来自云南或叫做“小云南”。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时,“明太祖实行调北征南和调南填北的人口大迁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元末战乱后地旷人稀的山东、辽宁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这些被调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因此,朱元璋大胆的采取了这次千里大迁徙。

对此,还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小云南是当今的祥云县附近。云南这个名字,来自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在此地设立了云南县。其命名过程也颇有传奇。传说是汉武帝做梦的时候,梦见了彩云浮于山峰之上。而县所在地又在祥云之南,故取彩云之南之意,改名云南。到东汉末年时期,诸葛亮向南用兵,就设置了祥云县,治所还是在云南县。此后,云南县就一直是一个中心城市。元朝设立了云南行省,云南县就被改为了云南州。而到明朝朱元璋时期,又将云南州改为了云南县并设立了土司对其进行管理。后到了近代,因为云南县的名字跟其大省的名字有所重复,就更名为祥云县,有“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在元代设立云南行省,“云南省”一词出现以前,“云南”一直指以今云南省祥云县为中心的十余个县。民间所说的小云南,便是专业领域所说的古云南地区。唐代以后大量的汉人迁徙到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为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价值不言而喻。其一,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期间战乱频发,社会政治秩序趋于动荡,外族入侵中原,以中原为主要聚集地区的汉人纷纷迁移,主要以南方为主。其二,秦开五尺道,汉代经营“西南夷”,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相继建立,与中央王朝联系密切,并曾归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自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至明代统一西南边疆地区,如今贵州、云南等地,尽管地处西南边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显著,更有利于中央王朝将西南边疆地区整合进大一统国家的进程。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将中原地区统一之后,开始将目光放到了中国西南一隅的云南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大将沐英、傅友德率兵征讨云南,经过了多次战争后终于将云南全境平定下来,纳入明代中央王朝的统治。后来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地方政权又有多次叛乱,都被朱元璋用强硬的政治手段进行镇压,之后通过军屯、民屯的方式将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云南,沐氏家族更是时代镇守云南,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巩固云南地区的统治与边防,明朝进行多次移民,并在云南屯兵,在明代官方史料中多有记载,学界学者也多有研究,如方国瑜先生《汉晋时期在云南的汉族移民》以云南为中心,探讨迁入云南的汉族移民等相关问题。同时为了防止当地的地方政权一而再再而三的叛变,将当地的居民迁徙一部分到别的地方以此削弱叛军潜在力量也是情有可原。再加上中原人口匱乏,据此可以认为,众多“小云南”籍的人氏在明朝时期由于中央王朝巩固政治的需要被强制移民到了胶东。

时间匆匆而逝,转眼已时过境迁,留下来的只有种种传说与故事。人们相信着,这口口相传的传承。在胶东半岛地区有关移民的传说与记载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人们往往对于自己先人的身份是有所避讳的。据《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之《氏族志》记载,“上述《氏族志》记莱阳和牟平两县之‘云南籍家族,计有张、迟、于、尹、万、王、李、杨、孙、赵、郑、勇、林、冯十四家。”

尹(氏),原籍云南蒙自县杨柳村。明初迁至海阳上尹家。清初迁至本县,后散居鞠家庄、郝家庄、王革庄、半城、大庄……等处。约共七百余户。

勇(氏),相传明初由云南转浙江迁来。居南、北勇家二村,约一百五十余户。

郑(氏),明洪武间由小云南迁来。后散居由古、东西横道口、东西臧家夼……等处,共约一千余户。

王(氏)……相传明初由云南迁来,后散居南关、王家窯、大窯……等处,约共六、七百户。

杨(氏)……明洪武二年,由云南迁来。后散居东关城南杨家庄、午台、南土巷、午极……等处,约一千五、六百户。

——(民国)《牟平县志》卷三《氏族》

根据以《明史》为主的正史及地方史料史料记载,大部分都是说来逃难,或者以军户的身份,极少提及前文所说的明氏降卒叛军等字眼。其实细想而论,这并不难理解。一则,他们以叛军降卒的身份迁徙至此,其旗号便是抗击倭寇。是以抗倭卫队的旗号入驻胶东。比起叛军降卒,这军户卫队的身份似乎更加具有尊崇的地位,值得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也正是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身世背景闭口不谈,讳莫如深。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也就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剩只言片语。二则,他们只是普通的士卒,并没有相应完整的传承体系。而家谱族谱等载体承载的信息量实在有限,信息记录的缺失也导致了如今资料的匮乏。

参考文献:

[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朱端强.《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商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3]朱光涌.洪武、永乐时期山东莱州府南部移民研究——兼论卫所制度于沿海地区移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程皓.明代胶东半岛的四川移民——以明代掖县为中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陈世松.明初胶东半岛川滇移民由来考[J].历史研究,2016(5).

[6]肖晴.明代的边疆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记忆[J].中州学刊,2018(8).

[7]崔继来.腹里卫所移民与地域社会演进——以明代赣州卫为个案[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4).

作者简介:房晴晴(1997—),女,山東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

猜你喜欢

胶东移民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胶东面塑——花饽饽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签证移民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