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人类学视野下大理白族“绕三灵”舞传承研究

2023-06-21李彦妮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舞蹈

【摘 要】“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独有的民族节日,更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合集。“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符号载体和民族表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面貌,望对今后“绕三灵”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理白族;“绕三灵”舞蹈;舞蹈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舞蹈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研究舞蹈的一门学科。舞蹈人类学不仅研究舞蹈"可视"的肢体动作、形态特点、表现形式,同时也研究舞蹈本身之外蕴含的"不可视"的文化现象。“绕三灵”是大理白族地区一种祭祀仪式与游春活动相结合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的游春歌舞盛大集会,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白族有数千年的农耕种稻历史,保留下来的白族传统舞蹈艺术好似不多,但“绕三灵”活动中不仅保留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传统舞蹈,且参与人数最高可达数万人、范围涵盖整个洱海周边、活动时长通常为三天三夜,为白族人民载歌载舞提供了时空场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

一、“绕三灵”舞蹈溯源

“绕三灵”白语音译为“观山览”,意思是“绕山林”。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州内的白族群众就穿着民族服饰,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行径路线从佛都崇圣寺顺苍山脚“绕”到喜洲神都圣源寺,再顺洱海边“绕”到河涘城仙都金圭寺,里程达三十多公里,舞蹈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末,是“绕三灵”的一大特色。关于“绕三灵”舞蹈的起源颇多,主要有:

1、传说在远古社会,白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世代聚居在苍山上,每当集体狩猎归来,他们便会燃起火堆并唱歌舞蹈,以此来感谢“苍山神”对他们平安和丰收的庇佑,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了纵情歌舞的“绕三灵”活动。

2、相传大理白王的三公主天资聪颖,民间都叫她金姑。金姑后来嫁到蒙舍诏(今巍山),成为了南诏始祖细奴逻的夫人。她善良爱民,受到白族人民拥护,虽远嫁他乡,大家都非常想念她,每年都會自发组织队伍,吹吹打打、载歌载舞的去迎接她。因此说“绕三灵”舞起源于接送金姑回巍山而举行的欢送仪式。

3、有一年,大理突发滔天洪水,村寨全被浸没,村民大都落难,仅剩一对兄妹依靠抓住洞庆村村头的大青树才得以生存。洪水退去,兄妹各自成家,大理才得重新兴旺起来。后来百姓为了记念这对兄妹,每一年都要去洞庆村唱歌跳舞祝颂。

4、大理白国时期,有一位仁政好施的爱民天子。爱民天子去世后,百姓们伤心难过,哭了三天三夜。后来,人们为了记念他,修盖庙宇,祈祝爱民皇帝成仙成佛庇佑百姓。此后,百姓认为爱民皇帝已羽化成仙成佛,把哭丧改为了庆贺,每年有三天会着盛装,唱歌舞蹈庆贺、缅怀爱民皇帝。

二、“绕三灵”舞蹈及其内涵

“绕三灵”中的舞蹈种类主要有霸王鞭舞、花柳曲舞、金钱鼓舞和双飞燕舞。

霸王鞭舞以所持道具“霸王鞭”命名。霸王鞭,白语称“打哇别”,汉语译为“打钱杆”,为一根长约一米的空心竹棍或木棍,上面挖有多个槽孔用以镶嵌铜钱。霸王鞭舞以集体性舞蹈为主,参与群体以女性居多,通过手持一条“霸王鞭”,摇晃舞动,撞击舞者的肩、背、膝、四肢等各部位令铜钱片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响声。舞蹈动作套路有“心合心”“脚勾脚”“背靠背”“蛇脱皮”等,霸王鞭舞重在舞者上身的拧与双腿的变化,依靠手臂摆动及手腕旋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霸王鞭的四个槽孔象征四季,各槽孔嵌入三枚或六枚铜钱分别象征十二个月或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延续,通过身体动作语言与神灵沟通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金钱鼓舞以手持道具“金钱鼓”命名。金钱鼓,也称“紧急鼓”“滴嘟鼓”,多为六边形制,用羊皮或牛皮蒙其一面作为鼓面,鼓沿六角凿孔用以嵌入数枚铜钱,通过敲、碰、拍令其发出响声。清咸丰时期大理举人段位在《绕三灵竹枝词》中描述:“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转旋,最是小姑歌僰调,声声唱入有情天。”舞时重在上半身体态的俯仰与下肢的变化,时而脚勾脚,时而背靠背,节奏鲜明欢快,表演时,通常以男性舞“金钱鼓”与女性舞“霸王鞭舞”相配合同时出现。

双飞燕舞没有专门的白语称谓。“双飞燕”用四块竹片做成,竹片尾部垂以彩带,舞时一人两手各持两片,一片用线或皮筋扎于大拇指内侧,一片扎在中指内侧,通过拇指与中指相扣配合使其有节奏的碰击发出响声,同时向身体各部位敲击,彩带随之飘动,像一对燕子来回飞舞,“双飞燕舞”因此而得名。双飞燕舞内容幽默诙谐、以张扬跳跃形态为多,表演时多即兴成分,目的为配合执树舞,与其呼应相伴。

执树舞因其舞者在表演中始终手执柳枝而得名,是“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特有的舞蹈,通常由队伍最前面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共同表演完成,边走边舞边唱绕三灵专有的“花柳曲”,因此也被称为“花柳老人”。领头的两位花柳老人各一手共执齐人高的柳树,柳树上缠绕红布、挂有葫芦,另一手分别拿牦牛尾和花手巾,边舞边唱,引领队伍前进。常见的舞步为“心合心”“脚勾脚”“胯合胯”等,舞时下半身紧贴靠拢,上半身则摇摆后仰。花柳老人所执的柳枝不仅作为舞蹈道具而存在,有学者指出它是白族“社树”的象征。

三、绕三灵舞蹈的文化功能

(一)传承记录功能

“绕三灵”舞在其内容上,记录着民族历史方面的信息。“心合心”“胯合胯”等这些原始舞蹈元素最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苍山岩画中被发现,现构成了白族“绕三灵”舞蹈主要的动作语汇。这种文化现象很好地表明,对两性生活的描摹与歌颂,早期的人类社会对于“性”是毫不避讳的。巫术与舞蹈交融混合,通过集体仪式的方式来表达对母性生殖力量的敬仰,达到祈求子嗣兴旺的目的。

白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立四郡之后实行“耦耕二牛三夫”的先进耕作方法,“绕三灵”舞中领舞者手持的“牛尾”道具体现了牛在农耕社会中的巨大功用。“绕三灵”舞多“俯”和“仰”为动机所构成的基本舞蹈语汇,摆胯、送胯的动律特点突出,这些舞蹈动律记录着白族先民日常劳动行为的痕迹:登山劳作需要以胯为牵动力提气前行,洱海捕鱼、种植水稻需要下盘扎实稳健,这些身体记忆保留到了舞蹈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交际娱乐功能

西方功能主义的学者们认为舞蹈可以加强共同情感。“绕三灵”舞为群体性舞蹈,是白族人民最为熟悉,也是最能抒发情感的文化表现形式。在仪式活动准备期间,洱海周边的各村的白族人民聚集起来,相互交流,通过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新关系。在祭祀、娱乐神灵的同时,也自娱自乐,通过肢体语言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舞至尽兴时,舞者便即兴创作,随心而舞,不再讲究固定的舞步与套路,在此时他们摆脱了日常的辛劳,完全沉浸于自我情绪的释放,在共同歌舞的过程中,强化了舞者们的情感交流与互动,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彼此倾诉情感,相互慰藉,达到了娱乐的真正目的。

(三)族群文化认同功能

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共同且深刻的集体记忆,积淀在白族民众的社会心理底層,构成了白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每一个个体都有保留、认同自我的原始冲动,每一个族群也总是借助一切方式保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阐释“绕三灵”舞来历,来为其发展与传承构建一个合理的依据;把“执树舞”“霸王鞭”等作为白族舞蹈的标志来强调,突出白族“绕三灵”舞的特色;“用心合心”“胯合胯”等舞步及“葫芦”“红丝绸"”等舞蹈道具强化生殖崇拜的含义,构建了一种民族文化认同,以具体的文化物像来凝聚民族的凝聚力。依靠聚群起舞,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起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白族民众强烈的心理期盼。白族“绕三灵”舞的存在基于白族文化认同而存在,更是增强白族民众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四)绕三灵舞蹈的传承研究

“绕三灵”舞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一张专属文化名片,但随着现代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群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加之白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日益衰落,致使这一独特民俗文化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白族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重视白族舞蹈教育,培养传承新生力量

传统舞蹈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关键措施是进行民族舞蹈教育教学。在现今时代,面临着大量老艺人的离世,相关学者的减少,传承过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濒危的根本原因是无人继承,白族舞蹈传承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如此。白族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在音乐课、形体课、体育课的教学上引入本民族舞蹈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本民族舞蹈的魅力,了解并热爱它,还能够提升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年轻一代成为民族舞蹈保护的参与者与舞蹈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旁观者。此外还可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开展白族舞蹈传承人研修班。增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从而为白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宣传传统白族舞蹈

舞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以人体为媒介和表达载体,特点是通过手足的动作表现表情,带有听觉艺术(音乐)和视觉艺术(舞蹈)的成分,不适合用文字来记录描述。在现代影像传媒工具出现之前,舞蹈的传承发展只能言传身教,受多方面的局限。如今,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等各种传播渠道与储存技术对本民族舞蹈进行记录与宣传。拍摄纪录片,可以将舞蹈动作与创作进程记录下来,还能影射出舞蹈创作表演时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特征。尤其在短视频逐渐成为文化传播新兴载体的今天,可以通过白族舞蹈传承人或白族舞蹈方面的专家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与白族舞蹈有关的短视频内容的方式来起到更好、更权威的宣传作用,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与学习交流平台。

3.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白族舞蹈旅游产业

大理作为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是极富有民族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绕三灵”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合理的旅游化利用可以有机结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两方优势,使民族文化自信度和文化认同感得到提高。“绕三灵”活动为期三天,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可增加周边民宿的收入。从前带上行李食物,晚上就地过夜、整夜歌舞的“绕三灵”活动因现在交通便利,都是当天回家,在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下,可发展当下年轻一代喜欢的集体露营、夜间集市等形式,立足于年轻消费群体,强化体验感与互动感。举办白族舞蹈文艺晚会,以“绕三灵”千年历史中的神话故事为素材,打造属于大理白族人自己的“千古情”“赞歌”等文旅演艺,使得民俗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游玩,还能为其活态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化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洱海周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从而更好的传承白族传统文化信仰与习俗。

四、结语

“绕三灵”舞不仅记录着白族原始社祭文化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白族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高度体现。只有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舞蹈在“绕三灵”仪式活动中所发挥的文化功能与作用,深入的挖掘其文化内涵,才能将优秀的白族传统舞蹈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宴君 杨政业.大理白族绕三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赵玉中.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杨政业.“绕三灵”文化述略[J].大理师专学报,1998(3).

作者简介:李彦妮(1996—),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在读。

猜你喜欢

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舞蹈之美——姑鲁寨
梧桐叶的舞蹈
雪精灵的舞蹈
我和舞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