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视角下图书馆口述史料的使用研究
2023-06-21陈阳
陈阳
摘 要 口述史料是口述史学科在文献采集过程中获得的历史研究资料。近年来,国内多家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历史项目,积累了题材丰富、载体多元、体量庞大的口述史料,为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拓宽了渠道。论文以广州图书馆建馆四十周年口述历史项目作为案例,探讨图书馆对于口述史料以文字及影像为载体进行多层次传播的使用方式和重要意义,并尝试从大众传播视角对图书馆口述史料的采集和使用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口述史;图书馆;大众传播
分类号 G255.73;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2.010
Research on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Materials in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Oral History Project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zhou Library
Chen Yang
Abstract Oral history materials are historical research materials obtained by the discipline of oral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document collec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domestic libraries have carried out oral history projects, accumulating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rich themes, diversified carriers and huge volumes, which has broadened the channe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haracteristic literature resources. Taking the Oral History Project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zhou Library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ibrary for the multi-level dissemination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using words and images as the carrier, and tries to make suggestions on the collection and use strategies of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
Keywords Oral historiography. Library. Mass communication.
0 引言
口述歷史访谈是口述史学科采制和收集口述文献、影音文献的一种工作方法。口述历史在诞生之初即与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早期的口述历史机构大都设立在图书馆中[1]。2008年以来,出于建设特色文献馆藏、传承发展区域文化、提升自身影响力等原因[2],国内多家图书馆纷纷开展口述历史项目,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料,积累了丰富的文献采集经验,拓宽了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馆藏渠道。如何充分利用馆藏口述史料,使这类特色文献资源在社会服务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图书馆面临的现实问题。大众传播手段可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2021年,广州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图”)为迎接建馆四十周年,开展了以本馆馆史及重要人物为主题的口述史料采集项目,记录和保存了广图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并将口述史料以文字、影像等形式进行传播。本文将以此项目为案例,探讨大众传播视角下图书馆对口述史料多种形式的使用。
1 口述史料与大众传播概述
史学研究将口述史料定义为“以访谈形式收集的个人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3]。现代意义的口述史料首先以录音或影像的形式存在,其后可被整理为文字[4]。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认为,口述历史访谈应由准备充分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以录音或录像记录两者的问答过程并存放在图书馆或档案馆[5]。这一观点对于图书馆而言有两点启示:一是强调了图书馆是采集和存贮口述史料的专业机构之一;二是现代性的口述史料在采集过程中使用科技工具收录、拍摄了大量影像素材,生成了有别于图书馆传统文献载体的影音文献,图书馆应当重视对这类新型文献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强传播效能,产生更大社会效益。
“大众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6]。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快速、广泛、连续、公开”地复制并传播信息的特点进一步凸显,已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与文化最强有力的传播形式。口述史料以文字和影像为载体,具备独特的传播优势,可应用于更广泛的大众传播途径。口述史访谈内容可以整理为文字,以文章、书籍、数据库为载体广泛传播;口述史访谈影像属于多媒体史料,由于“影像和声音共同保留了受访人讲述之时的语气、手势、表情......能够更全面地呈现受访人的经验和记忆”,又“有实据性,有丰富的现场信息和带入式的情感体验”[7],能够以亲历者的个体视角直观、鲜活地展现历史人物与事件。口述史料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与传播越发受到重视,在印刷出版、影视创作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图书馆口述史料应用于大众传播的必要性
2.1 大众传播是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是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8],其目的在于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代代传承。通过大众传播将社会遗产在代际间传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将图书馆职能诠释为“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9],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全球愿景报告(2018年)》中指出,图书馆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便是“世界文献遗产及其蕴藏的思想和创造力的主要存储库”,而“采取创新的举措,使用合适的工具,共享专业知识和资源......以保障对我们守护的文献资源的获取”是未来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10]。图书馆出于履行自身职能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媒介将收集、保存的文献资源面向公众传播,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践行继承并传播人类知识与文明的使命。
2.2 以口述史料传播提升图书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内图书馆采集口述史料的宗旨在于对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留存,采集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针对性地关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将口述资料纳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11];二是对图书馆行业重要人物和发展历程的记录。若能将口述史料資源应用于大众传播途径,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并广泛推广,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行业自身的话语权及社会影响力。
国际图联《2019—2024战略报告》中将“提升图书馆的全球话语权”作为首要战略方向[12],提出加强对知识获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向外界展示图书馆对各领域发展的贡献。图书馆采集的口述史料大量记录了各民族和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遗产新的保护形式。对这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传播,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亦能推动文献资源的开放获取、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价值和作用,持续强化图书馆在社会各领域的话语权。
程焕文呼吁国内图书馆界应当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推广中国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新故事”[13]。国内目前已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开展以行业重要人物为主题的口述史料建设,记录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部分图书馆采集、保存的口述史料已通过建立数据库、出版专著、举办展览等形式总结、展现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思想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可尝试利用口述史访谈影像创作不同类型的影像作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创新传播方式,将中国图书馆界的思想与创造向世界推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图书馆界的发展成就,提升中国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
3 国内图书馆口述史料采集情况
湖南图书馆于2008年启动口述历史项目“寻找城市记忆”,国家图书馆从2012年开始构思和策划“中国记忆”项目,到2015年已有十余家国内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史料的采集与建设,包括四川省图书馆“少数民族口述文化”、杭州图书馆“水墨杭州,民间记忆”、温州图书馆“老馆员口述”等项目[14]。这些图书馆采集的口述史料侧重于红色革命记忆、地方文化及特色民俗、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题材,通过自建、征集、购买等方式采集口述史料作为特色文献收入馆藏。
国内图书馆对口述史料的成果转化及传播目前以建设数据库及出版专著为主。截至2017年,已有10家图书馆建设了口述史料资源库,除上述几家图书馆外,还包括汕头大学图书馆“汕头埠老街市多媒体资源库”、福建省图书馆“福建文化记忆资源库”、吉林省图书馆“吉林省红色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厦门市图书馆“厦门抗战记忆”等,内容涵盖口述史视频、音频、图片、实物、口述文稿、相关书目,其中大部分资源库可供用户在线访问浏览,但普遍缺乏共享途径[15]。同时,国内图书馆十分重视将口述史料通过考证、加工转化为口述历史研究成果,目前已出版的项目专著包括国家图书馆《我的抗联岁月》、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中国女性图书馆《追寻她们的人生》等。
国家图书馆从2003年起开展“我的国图故事”和“国图记忆”图书馆员口述史的采集工作,十余年间累积了200余小时、105万字的口述资料。2019年,基于这些珍贵口述史料创作而成的纪录片《口述国图》在当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首映,这是国内首部记录和展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口述史纪录片,对以影像手段记录和保存图书馆人的经历和成就做了初步探索[16],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对口述史访谈影像利用和传播较为成功的示范案例之一。
4 国内图书馆口述史料采集的主要问题
4.1 口述史料的采集质量参差不齐
口述史料采集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质量受到项目前期调研、访谈提纲设计、采访人知识背景与专业技巧、受访者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的史料采集质量区别较大,部分达不到史学研究的需求标准[17];二是通过对比国内多家图书馆公开的口述史料发现,由于项目预算、采访环境、拍摄设备及项目团队专业能力的标准不一,口述史影像采集的声画质量存在差异,部分采访素材的画面和声音效果欠佳,视听传播价值不足,不利于资源的整合、管理及使用。
4.2 对口述史影像素材的艺术化加工不足
我国图书馆口述史料的成果转化以图书出版为主,读者服务以数据库为主,仅部分图书馆开展了线上展览、讲座等服务[18],服务模式较为简单,覆盖受众范围有限。口述历史影像大多作为影音文献整体录入数据库保存,缺少对影像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化深度加工,未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其传播价值,使得图书馆对口述史料的使用和推广缺少适宜大众传播的内容。
4.3 口述史影像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国家图书馆利用口述历史影像资源制作了纪录片《口述国图》及非遗传承人综述片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推广[19],但整体而言以图书馆自我意志为创作核心、图书馆自身作为传播者、利用大众媒介广泛传播的口述史影像作品非常稀缺,这意味着图书馆在口述史料的传播过程中主体缺位,无法通过各类媒介渠道进行内容推广并收到效果反馈。这也导致口述史料作为文献资源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影像内容为主的传播趋势,未能充分地展现在公共视野之中,制约了图书馆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在推广、传承优秀文化,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出现缺失。
5 广图四十年口述史料多层次传播实践
2021年5月至12月,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累计采访政界官员、行业专家、图书馆员、社会人士共29人,拍摄4K分辨率访谈影像约95小时,数字格式存储量近4TB。广图作为传播主体,充分利用了口述史料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多场景的大众传播,获取了及时、丰富的效果反馈。该项目对口述史影像素材尝试了不同形式的创作和利用,提升了传播效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广图四十年发展历程。
5.1 定位“史料+传播”开展策划与执行
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在立项之初便明确了整体定位:在采集本馆发展历程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兼顾大众传播的需求,力求在尽可能全面留存广图四十年馆史资料的同时,向全行业、全社会传播广图的办馆理念和实践经验。基于这一定位,广图将口述史项目的内容主旨归纳为十六个字“本馆历程,行业发展,本地特色,时代背景”,力图通过记录广图四十年历史沿革,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就,突显广府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折射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整个项目的策划及执行都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展开。
在前期策划中,项目组以四个“十年”作为调研框架,按照“时间横轴,事件纵轴”的基本思路,重点梳理广图各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首先,收集整理馆内各时期汇编文献,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出阶段特点;其次,针对各时期重点工作广泛收集研究论文、时评报道、年鉴年报等相关资料,上溯下延,理清脉络,尽可能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全貌;最后,选取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具体事例,针对不同受访者拟写个性化的采访提纲,以便在口述史访谈中更好地调动受访者的记忆和情绪,获得层次更丰富的口述史料。
项目组在立项之初已经考虑到后期对口述史料的影像化传播,并为此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口述史访谈拍摄设定了兼顾影音文献建设和影像作品美学要求的声画采集标准,并对影像素材进行了规范的编目整理及备份存储;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广收深挖,同步对口述史采访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收集,范围涵盖馆内各时期的历史影像和宣传片,总时长约24小时,另从馆档案室及各部门、历年馆庆图册收集资料图片一千余张,项目组还拍摄了大量空镜头素材,影像素材存储量累计达到2TB。
5.2 规范“转校勘”支撑学术研究及出版
在口述史访谈工作完成后,项目组首先将受访者的口述内容通过语音转文字形成原始的口述史料文稿。这些口述内容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第一人称视角的记叙,具有很强的个体特性,互为补充、印证的同时,也会出现对事实描述的偏差、错漏。项目组历时3个月时间,对口述史访谈积累的近45万字口述文稿进行了严谨的校对和整理,经过佐证核实、文献分类、按照著录标准编目加工形成了规范的文本形式。将口述史料文稿加工成为口述历史文献,既可在资源建设层面作为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亦可在研究服务层面作为检索与文献查阅、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支撑,通过各行业学术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口述历史文献还可以进一步整理为亲历文章,汇编成文集等出版物擴大传播范围,这也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口述史料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中的几位受访者:中山大学教授程焕文、广州图书馆首任馆长卢子辉、广州图书馆原党委书记何建平等人的口述史料在经过书面化整理后形成采访稿或亲历文章,被汇编入《广州图书馆40年亲历文集》集结出版。
5.3 兼顾“点线面”打造多形式影像作品
口述历史影像素材的呈现方式相较文字更加丰富,可制作成应用于不同传播途径的影像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体裁的影像作品对内容的选择、剪辑节奏的把控、视觉元素的表达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的影像传播针对特定场景及媒介制作了短视频、宣传片、纪录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点、线、面”兼顾的特点。
5.3.1 传播信息点的短视频
“点”是指影像内容传播点清晰,信息量小、主题明确、内容独立,通常制作成几十秒到几分钟时长不等的短视频。这类短视频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分享门槛低、受众范围广,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对多元信息即时性、碎片化的接收需求,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可帮助图书馆塑造社会形象、传播行业信息。同时以图书馆官方社交平台为支撑,将视频内容精准推送给注册读者及关注本馆的公众群体,易于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即时收到互动观影反馈。
图书馆口述史项目可从访谈素材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性较强的内容,使用与项目名称相关的统一主题制作多条系列短片,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例如,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组将受访者之一、唯一一位在馆工作满40年的老馆员袁兴薇对工作场景的回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本人为读者服务的影像画面相结合,剪辑成一分半钟的短视频《“开放、均等”理念广图坚持了40年》,在短小精干的篇幅中直观展现了一位图书馆员将自己的大半生年华奉献给图书馆事业的敬业精神。这条短视频在广图官方微博和微信视频号上发布一个月后累计播放量已近3万次,有读者留言评论“可爱的人做可爱的事业”。
项目组还将广图新馆的设计创新点制作成《广图的书架为什么有高有低?》《广图外墙的神奇作用》等系列短片,由参与新馆建设项目的老馆员在现场讲述设计和建造过程,在每集三分钟的时长内为读者科普“知识点”。这类系列短视频可持续对口述史料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及塑造图书馆、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架设公众了解图书馆的桥梁。
5.3.2 梳理线索脉络的宣传片
“线”即使用影像语言梳理事件整体脉络,有清晰的叙事线索又无需铺陈展开,以宣传短片的形式呈现。口述史项目可采取“提纲挈领”式的结构,清晰明了地梳理出采访内容中的关键词,从采集的影像素材中选取准确传递客观信息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等,同时加入受访者的个体回忆及感性表达,在短时间内营造沉浸式的传播情境,使受众对口述史内容建立整体上的感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
这种体量的宣传片使用场景非常广泛,在实体空间可应用于会议、研讨等室内活动,或在馆舍大厅、展览厅等半开放环境的展示屏上对公众放映。依托广图四十年口述史料制作的10分钟宣传片在“广州图书馆四十年成果展”上循环播放,该片以纲领式结构列举了广图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由亲历者片段性的回忆及感性的讲述串联,在丰富展览视觉内容的同时,使观展者在短时间内对广图的发展历程建立大致了解,直接并鲜活地向公众传递了广图“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
此类宣传片还适用于线上推广,通过举办线上展览及展映,充分展示口述历史影像资源,提升其可见性及受众覆盖范围。
5.3.3 多方面展现历史的纪录片
将口述史影像制作为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是对此类文献素材传播价值最大化的使用方式。纪录片本身具有真实性、叙事性、易传播等特点,能够全面、深度地呈现口述史影像所承载的内容。
图书馆要将口述史影像制作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播价值的纪录片,需要对素材进行多层级编目整理,明确全片的内容主题、切入点和叙事线索,使用蒙太奇手法以影像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要辅以画面调色、配音解说、背景音乐、动画特效等艺术化手段,成片还要具备包装设计、片头片尾、统一字幕,以提升美学标准。
广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组在采访素材和历史影像资料的基础之上,制作了60分钟的专题纪录片《风正帆悬——口述广图四十年》。全片对广州图书馆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时间为叙事线索,选取重大历史事件,由参与者、见证者现身说法,穿插大量广图历史影像画面丰富视觉表达,充分发挥影像传播的优势。例如,广图首任馆长卢子辉回忆开馆前首次发放借书证的“盛况”可谓“全市轰动”,片中画面同步呈现了40年前近万名广州市民在图书馆门前广场排队办理借书证的实况影像,这段影音文献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强烈需求,印证了历史亲历者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将一段久远的历史鲜活而又生动地传播给纪录片观众。
这部纪录片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跨度,共分为四个篇章,每个篇章内容独立,相互之间逻辑统一,既可作为长片放映,亦可拆分为分集播出,以不同體量和形态充分适应各类媒介的传播需求。全片在制作完成后于2022年4月23日晚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间首播,配合“世界读书日”时间节点进行宣传推广。广图作为传播者以自制纪录片为传播内容,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拓展受众范围,向全社会传播自身的愿景与理念。
6 图书馆口述史料的大众传播策略
6.1 以传播为导向明确口述史项目宗旨与原则
图书馆在口述史项目立项之初应兼顾甚至侧重大众传播导向,从而在项目设计和具体执行中为口述史料的成果转化及使用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持整体基调。口述历史项目在立项之初便应明确整体基调,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理性提升,提炼一条逻辑主线一以贯之。在此基础上,口述史料的多种传播形式才能够保持统一的中心思想与精神内核。二是突出社会意义。在口述主题的确立、访谈提纲的设计、受访人选的选择上,应重点梳理、揭示口述史项目与国家、城市、社会、行业大环境的密切关系,由具体案例折射社会变迁,体现个体记忆作为时代发展缩影的现实意义,强化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建立口述史料的大众传播基础。三是形成系统关联。图书馆口述历史的影像采集应与学术研究、图书出版保持逻辑统一,使访谈产生的口述文稿可作为学术及业务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并在整理及编辑成文章后集结成册出版,使口述历史素材能够以文字及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争取口述历史项目成果的最大化。
6.2 注重口述史料质量与相关资料收集
6.2.1 挖掘口述内容的独特性及故事性
口述史访谈所采集的内容会直接决定项目成果转化质量,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应在采访中有意识地挖掘受访者个体记忆的独特性和故事性。在前期调研中应对受访者人生经历及相关专业知识有充分了解,针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设计更为具体的问题以收集到更多细节,采访者要具备一定的提问技巧,适当进行追问和拓展,随机应变,深入挖掘。
6.2.2 重视影像采集的声画质量
口述史访谈中采集的影像包含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其呈现的效果与所记载的内容同样重要,对影像的整体质量和大众传播价值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口述史影像的采集应竭力提升声画质量。在声音的采集中,应选择安静的口述环境,使用专业的录音设备,并在后期进行降噪处理,确保得到清晰的采访人声。而画面质量的提升则要考虑更多因素,应选择符合受访人物身份的场地,设计有一定纵深的背景以制造空间感。合理布置采访灯光,使用专业摄像设备,制订统一的拍摄技术标准。采访中应设置多个机位,丰富采集的影像素材,对画面的角度、构图、景别做精心设计,后期对画面进行调色处理,保持素材的一致性,增强画面质感。
6.2.3 同步收集口述内容相关文献资料
在以传播为导向的口述史料采集中,仅仅对受访人进行访谈、录制口述影像是不够的,应同步对口述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向受访者征集各类文献及照片、视频等影像素材,从典藏书库、档案库、媒资库等渠道收集各类资料。此外还可以拍摄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工作状态,或与口述内容相关的场景、人物、事件和文献资料作为镜头素材。这些资料对口述史影像各种形式的创作呈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提升口述史料的传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征集及拍摄的文献资料和影像素材,都要明确著作权归属,确保收集而来的内容可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使用并规避侵权风险。
6.3 注重口述史影像的艺术化加工
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的呈现方式和成果转化有很多可以尝试和创新的方向,如果仅仅是整理和保留访谈内容,那么口述史影像只能作为影音文献收藏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无法更有效地保障公众获取和使用。
图书馆应尝试对口述历史影像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化加工,灵活使用运镜和蒙太奇技巧,选择恰当的拍摄角度及镜头切换方式,挑选合适的场景与对象,围绕主题对影像素材进行选取、剪辑、编排并编写解说文案,充分体现主创人员的创作思想。通过视觉语言、运用剪辑思维、使用美学手法进行叙事表达,提炼主题、升华思想,尝试丰富的影像表现手法,注重影像的艺术化呈现,将影像素材制作成具有独创性的视听作品,使口述史料进入大众传播的范畴,充分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体现它的历史价值。
6.4 捕捉并提炼口述史影像的传播点
口述史影像本身具备一定的影音文献价值,但要进入大众传播领域还需要提炼其中的传播点,并使用恰当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如前文所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故事性较强的事件、受访者个体的真情实感、信息量丰富的客观陈述都适合作为传播点在影像作品中呈现。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所呈现的影视作品的视角、体量、叙事方式、表现手法都宜根据传播点需求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因此,需要口述史采集人员对素材中的传播点进行选择,继而通过不同体裁的影像作品在相适宜的媒介进行大众传播。在此过程中需应用媒介自身的传播特性,形成多平台之间的联动,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
7 结语
对于开展口述历史项目的图书馆来说,口述史料的转化与传播可以丰富项目成果、拓展服务范围、促进传承共享。在图书出版、展览讲座、特色数据库等成果的基础上,图书馆对口述史料的使用还应当重视其艺术化展示及对视频、音频作品进行评价[20]。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将口述史料应用到大众传播领域,践行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与使命,提升图书馆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在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中,国内图书馆可尝试以口述史料为载体,推广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思想理念与创新实践,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尹培丽.口述资料收藏:图书馆的新领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4):14-18.
王兰伟.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探索[J].图书馆,2015(12):27-30.
刘冰.口述历史的现状与未来[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张海坤.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3版.邱霞,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宋本蓉.口述史访谈的影像记录实践研究[J].南都学坛,2021,41(4):17-20.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7.
雒树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的说明:2017年6月2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6):834-835.
IFLA.Global Vision Report[EB/OL].[2018-08-28].https://www.ifla.org/globalvision/report.
祁兴兰.国内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口述资料研究进展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9):121-128, 142.
IFLA Strategy 2019-2024[EB/OL].[2019-08-27]. https://www.ifla.org/strategy.
程焕文,刘佳亲.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5):33-41.
趙晓.口述历史:拓展图书馆工作的新方向[D].昆明:云南大学,2015.
张一.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口述文献资源库
建设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
54-61.
田苗,韩尉,戴晓晔.口述史学科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馆界口述文献建设概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0(5):34-41.
全根先.图书馆与口述史学:渊源、现状和存在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1-4,30.
王雅丽.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8):90-95.
刘东亮.图书馆口述史、影像史资源整理利用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1):117-121.
全根先.口述历史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