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实施路径
2023-06-21李棉黄志聪
李棉 黄志聪
摘要:劳动教育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提出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为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思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发展、专业技能学习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部分学生不重视体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耗时耗力且廉价,没有正确理解体力劳动的价值。因此,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高专院校育人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劳动教育,高职高专院校要始终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锻炼意志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同于高校教育培养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主,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较大。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对技术的熟练运用由于课程核心是强调实践运用,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特别是校外的劳动实践教育环节,使学生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接触,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过于模糊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必须贯穿学生培育全过程。与此同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明确哪些技能和能力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重点。笔者详细分析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目标,发现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足,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操作性不高。同时,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不够具体,尽管学校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列出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执行起来有难度。
(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薄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要践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要求,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过程,出台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并且积极推进。但是,从近三年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校园清洁活动,教师的指导较少,虽然看起来劳动任务很多,但是内容少且简单,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制不健全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劳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简单评价劳动课程实践环节,着重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评价,实行传统的院、系、班级三级考核制度,量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缺乏过程考核,未能对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安全、劳动观念、劳动纪律等方面做到全面评价。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地方教育管理部分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任务,各高职高专院校还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制。
(四)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实际上,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配置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而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兼任,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再接受劳动教育课程的任务,也只能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上岗,甚至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没有接受过培训,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五)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场所,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课程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由于起步不久,缺乏实践经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以及缺乏同专业课程融合发展的健全机制。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没有找到交集点,容易被忽视,课程价值得不到体现。
三、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据,教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应掌握的能力与技能是什么,理论与实践部分具体是什么,同时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参与实践体力劳动能力等相关教学目标要具体可落地。由于劳动教育课程在各高职高专院校是一门新设课程,缺乏实践经验,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勞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前提下制订,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养成科学的劳动理念,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教师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大纲,再结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编制课程内容。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达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教师要从日常教育出发,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拓展课程内容,如结合社团活动、汇报演出、主题班会等学生日常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让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劳动教育形成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基本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劳动教育目的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实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订课程评价机制时,教师需要深入剖析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量划分课程,考核学生完成劳动任务的情况。
第一,教师应细化劳动教育课程过程化管理,实现劳动过程量化考核。第二,教师应考核学生的劳动效果,考虑量化管理。第三,教师需要参考已有学科成熟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产出和劳动中取得的实际效益纳入评价体制。第四,教师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价。如在学生教育实习阶段,课程考核时可以引入实习单位参与评价,将实习單位的评价作为其中一项参考依据,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
(四)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力量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更加重视劳动教育课程,配齐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由于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专业背景,也没有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经验,难免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大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量,确保教师能高质量完成劳动课程的授课任务。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应拓宽劳动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高职高专院校要增加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频次,拓展培训类型,充分借助企业和社会平台,让教师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机会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专任教师。高职高专院校应要求教师学习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对劳动法、劳动安全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劳动环境中完成劳动教育。
(五)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发布较晚,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还未成熟与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也未建立,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具有差异性。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专业课程相对脱离。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教师可以在实训课中开展劳动教育,找到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集点,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两者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完成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专业的技能人才,还能让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更加符合国家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想要规范建设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挖现有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程建设,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能过硬、综合能力高、劳动意识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
[2]彭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
[3]刘洪银.劳动教育推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
[4]金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L学院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度绿色创新专项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XXX学校为例”,项目编号:2022YZLSCXB04,项目主持人:李棉;“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自媒体运营》为例”,项目编号:2022YZLSCXB06,项目主持人:黄志聪。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