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06-21黄雪晴隆娜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黄雪晴 隆娜

摘要: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诗词作品的生动呈现,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音乐价值。在高校教育中,诗词歌曲的融入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诗词作品中的音韵美、意境美与内涵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其对音乐艺术的感知与鉴赏能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诗词歌曲  音乐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093-04

诗词歌曲兼具诗词文學格律之美、音乐艺术韵律之美。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诗词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高校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诗词歌曲概述与研究现状

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百多年前,西方作曲技法传入中国,并与中国诗词产生碰撞,诗词歌曲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在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一)诗词歌曲概述

诗词歌曲是以经典诗词为主体,融合西方音乐元素谱曲而成的独立艺术作品。从时间线索来看,19世纪中叶以前,以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为主体的诗词歌曲称为古诗词歌曲,自19世纪中叶至今,以近现代文人创作的诗词为主体创作的诗词歌曲统称为近现代诗词歌曲。从结构特点上看,因古诗词注重格律、对仗平仄,故古诗词歌曲讲究音律,音乐性强,而近现代诗词形式自由,用词以白话为主,故近现代诗词歌曲曲调形式多样,表现内容更丰富。

诗词歌曲范围涵盖较广,曲风多元,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旋律调式优美独特,是中西方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词文学之美与歌曲旋律之美的有机结合。

(二)诗词歌曲的研究现状

诗词歌曲是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学者对诗词歌曲的研究很多,其内容涵盖了诗词歌曲的界定、历史发展、艺术特征、美学价值、创作、演唱、教学等方面。

对诗词歌曲概念的界定,研究焦点在“艺术歌曲”这个体裁。部分学者认为诗词歌曲属艺术歌曲范畴,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诗词歌曲是个广泛的概念,他们将中国古代歌曲和近现代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古诗词、新诗词歌曲都界定为诗词歌曲。对诗词歌曲历史脉络的探索,多数学者着眼于诗词歌曲所处的不同时期、社会背景,以及其作曲技法的成熟程度,将诗词歌曲划分时期进行对比分析。也有部分学者着眼于诗词歌曲的未来发展,如蒋鸣、戴于吾等人的文章立足于品味诗词歌曲的历史魅力,引发读者对诗词歌曲未来发展的价值思考。

关于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作曲家和他的作品来展开,这类研究中关于青主、黄自等作曲家的文章较多;第二类是以某一时间段的诗词歌曲切入展开研究,这类研究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

关于诗词歌曲创作技法的研究数量不多,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一首或多首诗词歌曲为例进行分析,对作曲家创作特点进行研究;第二类是以某一主题类型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创作技法进行研究;第三类是对诗词歌曲的创新研究。

诗词歌曲演唱和教学研究中对歌曲进行个案分析的成果较多,以某位或多位作曲家的一首或多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呼吸、咬字、音色、伴奏等方面阐述演唱要点。还有一小部分文章对诗词歌曲伴奏进行探析,但均停留于对歌曲本身研究,并未将诗词歌曲放在更广阔的教育背景下进行价值审视。

二、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化虚为实”“以诗道志”,使得诗词形象生动化、立体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涵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一)理论依据

1.从诗词发展角度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同源”的说法。《毛诗序》中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尧典》中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从《楚辞》中也发现不少楚地乐曲的痕迹,如《涉江》《采菱》。可见,我国古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发展,诗词文化与高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诗词歌曲与音乐通识教育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从教育学理论角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且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活动,其具有重复性、辩证性、科学性等特点。高校诗词文化教育多在相关专业课、大学语文公共课、文学类公选课中渗透给学生,重复且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教育的目的重“育”而非“教”,所以应从教育源头出发,顺应时代和学生需求,拓宽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将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中,使诗词文化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被学生接纳,达到音乐、文化、思政协同育人目的。

3.从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从培养学生来看,湘潭理工学院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潭州文化、湖湘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学习国内外高校书院制管理文化,成立潭州书院。同时学校刚刚完成独立学院的转设,站在这样一片肥沃而未经开垦的广袤土地上,无疑为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更大自由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二)现实价值

1.以诗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诗词歌曲是中国诗词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通过学习诗词歌曲,让学生重温中国诗词,倾听美妙音乐的过程中进入诗词意境,体会中国诗词行文魅力。如《易水歌》中荆轲的慨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满江红》中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字一词,至情至性,爱国主义情怀尽显。又如《阳关三叠》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展现出的真挚友情;《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咏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诗词歌曲将诗词作品一字一词皆生动化、立体化,通过旋律赋予其生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歌曲创作背景、诗词内涵、人物形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2.以音乐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以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带动其对诗词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致使中国诗词文化与音乐高度融合,赏心悦目,并且愉悦身心,无疑会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主力军。

同时中国诗词文化与音乐的结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文化的领悟力。音乐艺术“润物细无声”,利用音乐开展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忆秦娥·娄山关》中二部曲式、大跨度音程跳跃、多变的节奏音型等音乐元素学习,体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里红军战士在险境中英勇奮斗、顽强杀敌不可阻挡的气势;通过对《阳关三叠》反复变化的节奏、调式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中民族调式渲染出的送别友人时不舍的悲伤情怀。诗词歌曲与音乐通识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了音乐“化虚为实”“以声造境”的作用,使诗词立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提升审美能力。

3.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力量。诗词歌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贯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其文化内涵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忠恕孝悌、修齐治平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等思想精髓。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能有效挖掘诗词歌曲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深度,引导学生认同我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实证研究

为论证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对湘潭理工学院学生基本信息、诗词歌曲了解情况、对音乐教育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了实证调研。

1.调查对象

结合湘潭理工学院在校生专业、年级分布等实际情况,随机选取300名同学进行实证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

2.问卷分析

(1)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与接受情况

问卷显示,17%的学生能简单识谱,2%较系统学过音乐基础理论,6%会一门乐器,75%对音乐知识了解甚微;52%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通识音乐公选修课是有必要的,26%认为没有必要,22%认为很有必要。可见,湘潭理工学院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了解尚浅,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识谱唱谱能力,对接受音乐教育存有高度意向。此处可作为课程创新的开设切口,数据结果也为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

(2)对中国诗词文化的了解及接受情况

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内涵不是很了解,仅知道中国诗词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乐意接受相关中国诗词文化学习。67%的学生了解诗词歌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23%是自媒体网站,少部分学生则通过学校开设的专题讲座。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对中国诗词文化及诗词歌曲传承的重要程度和必要性。

(3)对该通识类音乐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及选修态度

问卷显示,27%的学生倾向讲授式授课,33%倾向互动式,20%倾向讨论式,20%倾向实践式;21%认为高校在通识音乐公选修课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填鸭式教育,31%认为课程偏理论,实践机会少,28%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20%认为缺少完善的音乐环境。由此可见,教师的上课方式传统单一,导致课程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校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实践机会少,导致知识停留于理论层面,不够深入。

三、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湘潭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课程载体、教学资源、传播媒介等方面。

(一)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充足

从学生主体看,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极少数学生具备音乐基础,多数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仅停留于欣赏与学唱,对诗词歌曲的认识停留于朗读与背诵,对诗词文化毫不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同时多数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认识不深,他们认为修学分是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部分学生偏爱流行歌曲,轻视诗词歌曲价值。学生薄弱的音乐基础和文学基础,以及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从课程开展形式上看,音乐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以选修课形式展开,目前学校选修课均安排在晚上,11个教学周,每周一次课,3个课时。学生经过白天一天的高强度学习,学习精力大幅下降,学习专注度不高,对于音乐通识知识和诗词歌曲的接受程度和解读主动性都大幅降低。同时因选课机制问题,学生每学年要进行两次公选课,按学校要求,同一学生在进行选修时不能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学分不能重复累计,这也导致出现内容知识体大却课时量小、授课内容重复、教学大纲难成体系的问题。另外,多数高校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公选课结课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论文撰写或指定歌曲演唱,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期末打分时,难以综合客观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多方面表现,并存在打“人情分”现象。

(三)传播媒介及开展形式单一

从传播媒介上看,学生接触诗词歌曲与学习音乐文化的渠道较窄。校园内诗词文化类活动多以歌曲演唱、诗词朗诵形式展开,组织形式单一,影响范围有限,未充分认识时代背景,网络传播途径等现代化教育传播媒介未深入挖掘利用。诗词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协同较弱,未形成整体育人氛围,诗词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显得极为局限。

(四)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匮乏

从教学资源来看,缺少完善的音乐教学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的音响设备、专业教学的音乐教室、舞蹈排练房,以及实践训练场的需求都是较为迫切的,同时校图书馆该方面的书籍资料较少,出版年份较老。诗词歌曲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对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充足的了解,对教学歌曲有自主筛选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不凡的融合教学能力。从教师资源上看,大多数教师研究教学方向单一,音乐课程教师对中国诗词文化关注度、掌握度欠缺,而文学课程的教师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词文化与音乐教育在高校的融合发展。

四、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诗词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效发展,因此,聚焦有关学生主体、课程载体、教学资源、传播媒介等方面的问题,湘潭理工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改革与创新尝试。

(一)加强学生诗词文化与音乐常识基础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文学知识不足问题,授课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传统诗词文化背景,设立相关体系进行基础教学。通过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将学生引入不同题材的诗词歌曲教学课堂,借由故事的简明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音调、旋律、节拍、调式用于不同情感色彩的表达,以及高中低不同音区、自由谱曲创作艺术的相关概念,使课程节奏更加灵活、多变,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了解。同时诗词歌曲具有极强的词韵美与音韵美,诗词歌曲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的融入,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诗词歌曲文化内容、语言特点、诗词歌曲音响、节奏、旋律、曲式的了解。

(二)健全课程架构设置及评价系统体系

针对课程架构的设置,首先明确内容定位,避免课程过于专业化、宽泛化,合理设置诗词理论知识与音乐通识教育知识比重,充分利用音乐“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从音乐的基础节奏、旋律、音色、速度、曲式切入,开展隐性教育,健全课程架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宽广优美、细腻委婉的曲调,体会《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通过对《月满西楼》中单二部曲式、大跨度音程跳跃、多变节奏音型等音乐元素的学习,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江河的波涛滚滚,大浪拍岸的汹涌澎湃,体会“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周瑜的意气风发;通过对《卜算子·咏梅》中变化多样的板眼、节奏音型、节拍调式的学习,体会“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诗人的深远境界和高尚情操。

针对授课内容重复不成体系,教学内容知识体大、课时量小的问题,授课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板块划分,每一板块各成体系,都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完成每一板块学习,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比如:第一板块,学习诗词歌曲的基础节奏、拍号、旋律以及不同调式带来的不同情感表达;第二板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与实践能力,能独立演唱或表演诗词歌曲;第三板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和感知;第四板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以新时代视角解读、谱写诗词歌曲。

针对评价体系建设问题,授课教师摒弃了论文撰写或演唱的单一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诗词歌曲剧目表演、音乐演唱会等,突破课堂教学限制,让学生在打磨期末作业的同时,真正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背景中,而后针对作品的整体完成度、创新度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定和评价。

(三)豐富传播媒介及活动开展形式

针对传播媒介单一问题,授课教师需要摒弃课堂教学的单一设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有容乃大、渊博深远的特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课堂内外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湘潭理工学院积极听取学生声音,引入相关主题教育讲座,开展诗词歌曲相关的戏曲、歌舞表演等学生真正感兴趣、想参加的活动,并把活动组织自主权交给学生。同时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开发挖掘中国诗词音乐在线课程资源,拓展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教育外延空间,充分发挥在线资源便捷、共享特点。

(四)完善教学资源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专业教学资源缺失问题,湘潭理工学院已充分意识到完善专业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加大了对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专业教学的音乐教室、舞蹈排练房以及实践训练场都已初步建成,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图书馆相关资源稀缺、过时、陈旧等问题,学院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对相关图书资源进行了采买与更新,也引入了部分线上资源,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进入线上阅览。

针对专业师资力量的缺失,湘潭理工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开课前一周,相关专业授课教师就会进行集体备课,就存疑与较模糊的专业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完善课程及教学大纲设置,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提高。

五、结语

诗词歌曲融入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顺应了新时代战略背景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丰富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文学素质的同时,使诗词歌曲以一种新形式走进高校教育课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昂.论毛泽东诗词歌曲[J].音乐研究,1996(04):9-19.

[2]祖振声.世纪之歌——学习毛泽东诗词歌曲笔记[J].音乐研究,1993(04):9-18.

[3]陈莹.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

[4]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梁彩云.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6]王文君.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80-281.

[7]龙昱冰.论湖湘文学在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98-99.

[8]张鑫,杜鑫茹,吴修林.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与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21(09):263-266.

[9]杨艳.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开设瑶族音乐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王海霞.古诗词歌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艺术启迪[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31-32.

[11]陈美玲.赵季平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形态特征和演唱分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8年.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