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行者》的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探析

2023-06-21王紫瑾郭红喜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
关键词:龟兹行者古筝

王紫瑾 郭红喜

摘要:古筝协奏曲《行者》由作曲家魏军先生创作于2015年,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异域风格的古筝作品。从创作上看,这首乐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了完美融合,题材新颖,风格独特。本文分为三部分进行探究,第一介绍作品创作缘起,了解创作背景;第二重点分析作品音乐形态,以便深入解析作品;第三在音乐本体分析基础上,从旋律特点与特性音程入手,分析作品与西安鼓乐、龟兹音乐在风格上的联系。

关键词:古筝  行者  西安鼓乐  龟兹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049-04

一、创作缘起

魏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与作曲家,是陕西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筝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演奏形式多样,包含独奏、重奏,协奏等,协奏中又包含有筝与打击乐、筝与交响乐、筝与钢琴等形式。最初其作品创作方向主要致力于继承和发展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的创作开始出现新的探索与创新,改编多首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有的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的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丰富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力和深邃的音乐意境。

《行者》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据作曲家回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在电视上偶然看到的一档节目,当时正在介绍西域的地理、历史和音乐文化,讲到了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国,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咽喉要地,擅长音乐与舞蹈,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处,传载着东西方文明。这些内容使魏军先生想起了《婆罗门引》这首作品,《婆罗门引》原由西域流传入大唐,后来以西安鼓乐的形式流传下来,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以此改编创作了筝二重奏《婆罗门引》。《行者》是他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更深的思考与感受之后创作而成的一部新作。

西域大国之一的龟兹是佛教繁盛之地,“行者”在佛教中一般指的是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或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行者”代表着一种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例如: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又名孙行者,他保护师傅翻越万水千山,历经磨难仍然一往无前,最后取得真经,可谓是取经路上的行者。因此,作曲家魏军以“行者”命名,正是传递和表达了这种坚持不懈的行者精神。

作曲家魏军是这样描述这部作品的:“踏着千年古丝绸之路,追寻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龟兹。向往你神奇般美丽的存在,曾传播着神圣的道义与文明。一路走来,心中再现你曾有过的光明与辉煌。”

二、《行者》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调式定弦

传统的古筝作品定弦大多都以五声音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筝曲的创作出现了创新,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方式已不能满足作曲家们创作的需要,在近几年的古筝曲创作方面,作曲家们在古筝定弦的安排上会根据作品题材、音乐风格、情感表达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借鉴使用“人工调式”定弦进行创作,从而帮助自身准确表达音乐风格,同时提高古筝音乐的表现力。

《行者》主要运用的是燕乐七声e商调式音阶,作品音域跨度的選取由低音到高音为大字一组B到小字三组E。古筝一弦与二弦、二十弦与二十一弦相隔均为纯四度,第一弦比传统定弦音高要高,提高了琴弦紧张度。第二十一弦比传统定弦的音高要更低,从而使得低音区音色浑厚低沉,高音区音色透亮清脆,拓宽了作品的表现力度,而中间的音阶通过定弦安排可以构建出小二度、增二度、减四度等不协和的音程。这样的创新作曲方式打破了传统筝曲中音乐调性的单一,赋予了作品新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性,在拓展音程关系的同时又增加了音区的张力,使得整部作品在调性旋律或者和声织体等方面,既有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又能感受到其中的异域风格。

总体来说《行者》以独特的人工调式定弦,突破了传统的调式音阶,改变了音域划分、音程关系的排列,再加上乐曲将大量的特性音程灵活运用在旋律中,巧妙地安排在了和弦里,使音乐风格呈现出冷静、神秘的风格,奠定全曲的风格特点,更体现出古筝独特的艺术魅力,使筝乐的表现空间得到提升。

(二)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作品,全曲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

开头1~15小节是独立的引子,可分为两个部分,速度较为自由,旋律走向主要是B-E上行四度进行和#F-E下行小二度进行,所以旋律进行主要围绕的是核心音E,全曲的动机也来源于此。1~4小节分为两个乐句,3~4小节是1~2小节的旋律再现,达到呼应的效果,引子整体呈现的旋律色彩奠定了乐曲的异域风格和龟兹古国的神秘氛围,后面部分在引子最后5个小节左手重点运用短小的三连音旋律引出慢板部分。

慢板16~34小节,该乐段可分为a、b两个句子,a句(16~24小节)为全曲的主题旋律部分,谱面标记的情绪为“神秘的”,通过右手的长摇指技法与左手切分形式的伴奏,使旋律更富有节奏感,神秘的旋律色彩慢慢被传递出来,让人仿佛看到骆驼队在连绵起伏的浩瀚大漠中缓慢行走,若隐若现。b句(25~34小节)节奏上右手以连续三连音演奏居多,左手演奏五连音、六连音、九连音甚至十二连音来补充右手摇指长音,与前一句相比给人感觉更为自由,营造黄沙漫漫的景象,a、b两句形成对比。整段旋律总体来说节奏舒缓,音乐呈现出沉稳庄重又十分神秘的感觉,结束音停在主音E上,稳定调性。

快板35~161小节在整部作品中所占部分最大,结构紧密,这一乐段是乐曲展开部,旋律呈现热闹欢快的特点。共可分为三个部分,核心音调使得这一乐段的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第一部分(35~57小节),出现新的节奏与音乐素材,用重音记号改变节拍重音,突出旋律的异域风格。第二部分(58~110小节),素材来自慢板主题素材进行变形演奏,与主题材料形成呼应,首先是以点指奏法演奏,而后是快速指序,最后由左手演奏主旋律,右手指序进行配合,整体旋律层层递进,使音乐充满推动力。第三部分(112~161小节)将慢板素材与快板素材进行融合构成,开始的摇指旋律由弱渐强,将音乐情绪推向更高点,第116小节处旋律先是分解八度音程然后下行跳进进行,而后转为上行,运用长音演奏,前后形成对比,增大音乐表现力,也使得新的乐段在旋律发展上前后呼应。140小节处摇指和扫弦体现出“悲壮的”情感,147小节处快速点奏突出“激情的”情感,将旋律逐层推进,最后以饱满的情感在主音的倍高音上强收结束快板段落。

尾声162~177小节,随着灵动干净的几个泛音,乐曲来到了尾声,这一段速度回到原速,不完全再现了慢板旋律,情感由神秘转为神圣,四个泛音韵味悠长,承上启下,既有回味无穷之感又起到引出尾声再现的作用,将我们从热闹欢快的氛围中带出来回到行路上,继续前行。第163小节的摇指部分将慢板主题进行变化再现,音区升高八度,旋律进一步发展,全曲首尾呼应,结束时渐弱渐慢缓缓结束,令人意犹未尽。

(三)节拍运用

这是一首现代的古筝作品,频繁的节拍变化是这部作品的特点之一,其在节拍上不仅使用了常见的3/4、4/4等节拍,也运用了5/4、6/4等复合节拍,4/4拍在作品中运用最为频繁,强弱规律更稳定。使用4/4拍可使音乐连贯流畅地进行,5/4、6/4拍在强弱变化上可以使音乐富有层次感,乐曲律动不会呆板单一,也更跌宕起伏,且作曲家根据段落内容的需要将节拍转换运用得自如流畅,丝毫不会影响音乐旋律,反而使音乐别具一格。

曲子开篇就使用了混合拍子,开篇引子的前四个小节,是由2个乐句组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再现,重复交错使用4/4拍与6/4拍的组合,两句同为单音与琶音的结合,前4小节强调B和E两音,根据音程关系确定了E是核心音,并配合钢琴交错的演奏拉开音乐序幕。

在中板和快板部分更是大篇幅地将4/4、5/4、6/4三种拍子交替运用,快板段开头钢琴以5/4拍子快速演奏旋律引出,第36小节古筝以4/4拍子开始演奏,并没有沿用钢琴的节拍,并且通过重音标记改变了4/4拍的强弱规律,使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左手通过空拍造成的切分节奏配合右手重音共同营造西域的风格。第45~47小节节拍在4/4与4/5之间转换,打破了节拍的规整性,变得巧妙而灵活。从72小节旋律由原来的4/4拍转换到3/4拍,下一小节又马上转回来4/4拍,每次变化都跟随旋律的紧缩与扩张而变化,甚至在79~83这5个小节每小节都要更换一次拍子,旋律重音从围绕E-B进行变化到围绕B-E进行,而后再次回到之前的旋律重音。在第140~146小节,节拍是6/4拍和4/4拍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旋律演奏形式和情绪的转換点,古筝演奏形式与节拍的配合转换使音乐的情感表达更为准确细腻。

这种通过节奏节拍变化的创作手法,不仅可以使音乐不断改变重音位置,使音乐形态产生变化,表达更灵活,方便表现各种情绪与氛围,更使得旋律有了一种律动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发展。

(四)节奏运用

《行者》这部作品具有浓浓的异域风格,旋律丰富多彩,音乐中各式各样的节奏组合也独具特色,使得旋律更加充满律动感。作品运用了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九连音、十二连音、连续切分节奏以及具有鲜明异域风格的节奏组合,配合着各种节拍相互交织融合,很好地展现出了异域的音乐风格,尤其在快板部分,音乐速度快,音符密集,作曲家在这里利用了不同节奏型之间的变化或者在密集节奏型中标注重音符号使重音位置不断切换以推进音乐发展。

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11~15小节在旋律节奏上连续运用了三连音、六连音,也有附点音符和强拍位置空拍的弱起节奏,通过不同的组合演奏,使得这短短的乐句也同样精彩。

乐曲在第16小节进入慢板,左手低音运用连续切分节奏,节奏本身也许并没有情感内容,但在不同作品里可以使人有不同的联想,慢板开始就使用低音区演奏切分节奏,这种节奏运用给人一种行进感,犹如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里,隐约看见一支队伍,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正朝我们走来。音乐情绪逐步递增将旋律推向高潮。慢板22和24小节古筝为长遥指,钢琴则安排六十四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弹奏进行补充,丰富音响效果。

乐曲快板节奏使用了较平均和密集的节奏型,从第47小节开始,每两小节一个乐句,节奏安排为独具异域风格的组合节奏型:连续8个十六分音符加前八后十六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四个乐句节奏节拍一致,旋律通过变奏反复,丰富音乐表现力。第68~81小节中右手安排连续十六分音符在高音区演奏,左手则多次出现空前半拍,连续后半拍演奏中低音区配合右手,使得整段旋律不会枯燥,反而充满跳跃感,充满趣味。

第112小节古筝进入一段遥指段落,左手无演奏,由钢琴连续使用三连音节奏进行伴奏补充,这种搭配拉宽了音响效果,旋律也呈现出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感觉,整个音乐呈现出宏大的氛围感。

(五)旋律发展手法

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旋律或者旋律之间的变化对比来表达的,所以一部音乐作品整体的发展从表达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以旋律为基础的。《行者》这部古筝协奏曲在旋律的发展手法上采用了中西方融合的创作手法,作曲家魏军作为秦筝秦派的传承人,对于中国传统的饱含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十分熟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术,使音乐旋律给人以新颖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中旋律的发展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1.重复

重复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中是最基本、最简单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法,可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重复的发展技法在《行者》中也多次被用到。例如开篇引子1~4小节,两个乐句完全重复,重复手法在表现上不是简单地将音乐旋律或乐思重复出现,主要的作用是加深音乐形象,尤其开篇使用重复手法,使听众能更快感受到音乐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并融入音乐之中。

前文提到作品是围绕核心音E和B展开的,第29~30小节两次重复引子部分第7小节的材料,中间隔了一段旋律再一次重复,强调了乐曲的核心,也再一次巩固了核心音调,使得在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同时,整体依然是统一的。

2.模进

模进也可以成称为位移,模进分为上行模进、下行模进、转调模进、守调模进几种模式,强调在推动音乐向前发展时旋律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或者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变化。慢板部分第18~22小节,音乐进入主题陈述,这里的旋律采用了上行三度模进的方式,乐句层层递进,右手长遥指,左手配以连续切分,右手的连续上行与节奏感突出的左手相互配合,慢慢将音乐情绪向上推,右手逐渐进入双摇部分,达到旋律的扩张,使音乐形象表现得更加清晰,画面一点点走进,仿佛真的看到沙漠里的驼队,听到驼铃声。第44~46小节,将一个小节的音乐旋律两次进行八度模进,在快板这部分达到推动音乐、强调主题的作用。

3.同音反复与音阶式级进

快板的36~42小节处,旋律通过同音反复进行展开,时值较平均,4/4拍的强弱顺序由于重音符号的标注在发生改变,虽然是同音反复,但通过改变重音位置,也能使音乐增添亮点,富有动感。另外作品中旋律出现音阶式的级进律动,可以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性,50~56小节从谱面便可看出旋律呈现的“波浪型”的状态,音乐也呈现出起伏感,流畅生动。

三、《行者》的音乐风格分析

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在经过不断探索和开拓之后创作的,题材新颖,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背景,其中的素材选用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中的音乐元素,同时在创作风格上也融入了龟兹音乐的风格特点。其实早在1993年作曲家魏军就根据西安鼓乐中的《婆罗门引》一曲改编创作了古筝的同名二重奏作品,而且尽可能保留了原谱中的调性和调性音阶安排,所以对于这种音乐风格,魏军教授是十分熟悉的,《行者》是在之前作品创作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文化背景,增添了新的音乐风格,带领我们踏上了丝绸之路,追寻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龟兹。

龟兹在丝绸之路上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沟通着东西方文明,古印度的佛教和乐舞,便是经丝绸之路传入龟兹的,佛教利用龟兹乐舞传播教义,于是佛教文化渗透在了龟兹乐中。《婆罗门引》源于古印度音乐,又由龟兹传入长安,被宫廷音乐吸收保留后演变成《霓裳羽衣曲》,之后流传民间与西安鼓乐相融合。所以《行者》这部作品既有西安鼓乐的音乐元素又有龟兹音乐的风格特点。

作品在結构上与《婆罗门引》一致,都为四个段落,情感变化与发展上几乎相同,整体发展都为平缓—稍有起伏—欢快活泼—情绪首尾呼应。在音乐旋律构成上采用了《婆罗门引》的素材,慢板部分很多旋律内容是由《婆罗门引》的主题旋律“A-A-F-A”演变而来的,特点是音与音之间跳度大,例如第6~7小节的中音E—高音E—倍高音E,八度大跳,突出异域音乐风格,表现龟兹音乐特点。

《婆罗门引》音乐旋律走向的特点多以二度、三度关系构成,其中三度关系是其核心,在《行者》中多处沿用这一特点,例如慢板25~26小节,下行B-G、E-C都是三度关系构成,快板第136~137小节连续的三连音旋律走向包含二度和三度,尤其在第162小节,完全采用了《婆罗门引》起始小节的旋律,三度关系的旋律线安排使用泛音技巧演奏,音色空灵使人生出万缕遐思,三度关系不仅融合在了主题旋律中,在和弦中也多次呈现,贯穿全曲。

作品运用特性音程表现和强调音乐风格,首先作品为人工定弦,参照了龟兹音乐的“五旦七声”理论,所以构成的音程也更具异域特色,例如小二度、增二度、增四度、减五度,这些特性音程呈现出了神秘、暗淡的色彩,描绘了西域广阔荒凉的景色。例如引子第2小节就出现的琶音由下向上叠至了减五、增四、增二度音程,开篇就带给我们极具色彩的音响效果。作品旋律或左手伴奏中也经常出现C和#D构成的增二度音程,多次强调音乐风格。

四、结语

古筝协奏曲《行者》是一首风格独特的秦筝作品,也是近些年现代古筝作品中少有的典范佳作之一,它以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在众多现代筝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作品以“行者”命名,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从创作艺术上看,全曲运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突破了古筝传统的定弦方式,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节拍转换和节奏运用上充满异域风格,多次转换节拍,改变节奏重音,使节奏呈现不同的动态感,强调风格的同时不断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和声安排与旋律线条色彩鲜明,风格上采用和融入了西安鼓乐元素和龟兹音乐风格。这些特点无不体现出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文化意义上看,在国家强调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今天,这部作品在音乐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新发展战略,像这样具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作品对以后的筝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开拓了古筝作品创作与演奏的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促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和独特音乐风格的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月明.仁智之思和合之美——记陕西筝派代表人物魏军教授[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2]薛莲.鼓乐新弹——筝曲《行者》的音乐本体分析[J].音乐创作,2018(01):129-130.

[3]金家玉.现代筝曲《行者》的音乐特性与演奏初探[J].黄河之声,2021(04):81-83.

猜你喜欢

龟兹行者古筝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逆行者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龟兹古乐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