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进阶研究
2023-06-20陈瑞华
陈瑞华
【摘 要】在澄清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基于教学目标细化,从画图、列表、递推推理三个角度对三节“计数方法”课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进阶比较研究,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提出进一步完善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计数方法 解题策略 学习进阶
“计数方法”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中涉及“计数方法”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笔者拟借鉴国际教育领域中先进的“学习进阶”理论,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教材简介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计数方法”的课有三节: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和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它们同属“数学好玩”板块,都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
(一)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简介
教材创设了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三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先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经历有序思考的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学生用图、符号表示对象,用连线表示搭配进行有序思考。在此基础上用图、符号、连线方法解决营养配餐问题,进而用符号、连线解决去动物园的路线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常能用加法或乘法表示列举的结果,通过比较三个问题的共性,对解决搭配问题的数学模型有所感悟。
(二)四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学问”简介
教材先引导学生把“鼹鼠钻洞”的实际情境抽象成线段和其上的点,通过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并用加法表示结果。菜地旅行引导学生用点表示站点,线段表示路线,借助图形直观引导学生通过有序思考数线段解决单程票的问题。通过站点数递增的练习、递推策略的运用帮助学生感悟数图形中蕴含的规律。
(三)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简介
教材呈现10个学生两两比赛的场次安排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连线的方法寻找规律,体会“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进而利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借助递推策略感悟蕴含其中的规律;运用“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解决联络方式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概述
“计数方法”的基础是所谓的“计数原理”,包括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是分类计数,乘法原理是分步计数。
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的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进行排序,计算公式:,是乘法原 理的直接应用。组合则是指从给定的n个元素中取出指定m個元素,不考虑排序,计算公式:。即先计算排列,再除掉重复计数。
(二)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分析
1.“搭配中的学问”与“乘法原理”
“搭配中的学问”本质上是“乘法原理”。以教材搭配服饰为例,第一步选帽子,有2种选法;第二步选裤子,有3种选法,一共有2×3种方法,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表示搭配结果,即3+3、2+2+2或2×3,但教材中这样的列式是基于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意义的,并没有进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抽象。
2.“数图形的学问”与“排列”
“鼹鼠钻洞”问题与通常的“数线段”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数线段”问题本质上是排列问题,如线段上有5个点(包含两端),两个点确定一条线段,先定一个点有5种方法,再定一个点有4种方法,一共有5×4种方法,即20条线段,由于同一条线段被重复计数,所以实际有20÷2=10条线段。“鼹鼠钻洞”问题虽然也可以用5×4÷2计算,5×4是“往返路线”的种数,“除以2”的原因是问题只要求考虑“单程”计数,但教材中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用了有序列举找规律,没有进行“排列”的意义与方法抽象。
3.“比赛场次”与“组合”
“比赛场次”本质是“组合问题”,即从一个集合中取两个元素组合。但教材呈现的处理方式上是用了有序列举的方法寻找规律,基于有序列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感受递推的方法,体会“从简单的情形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没有进行“组合”的意义与方法抽象。
三、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进阶
三节课中涉及的主要解题的策略包括画图、列表格递推推理。
(一)画图策略的学习进阶分析
三节课中画图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用点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用线表示元素间的关系。
在“搭配中的学问”中,学生运用不同的图形或字母来表示帽子和裤子、用连线表示搭配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去动物园的路线问题时,也用到了连线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数图形的学问”中,相对于前一课两个集合间的画图连线解决问题,本课在一个集合的元素间画图连线解决问题——按出发点的不同来计数,相对来说更容易混淆,也更难一些。
在“比赛场次”中学生的画图策略比较多样,包括线段图、连线图等。
综合来看,三个课时在画图这一策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学习进阶,从只用一种画图的策略到运用多种画图的策略,是有一定的进阶上升的。
(二)列表策略的学习进阶分析
在“搭配中的学问”内容中,教材没有应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在“数图形的学问”中,教材也没有应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但通过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中还是有所体现的,如三年级下册的“有趣的推理”中就有相关的内容(见图1)。
“比赛场次”中教材呈现的列表策略就比较多样,既可以在表格中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寻找规律,也可以在表格中利用连线图的方式寻找规律,还可以在表格中用数线段图的方式来寻找规律。利用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一般的规律,充分体会递推的必要性。
综合来看,三个课时在列表这一策略上的进阶安排是有所不足的。
(三)“递推推理”策略的学习进阶分析
递推是序列计算中的一种常用算法,是基于前一项的推理答案,结合下一步的推理,得到新的序列答案的过程。“搭配中的学问”并没有出现递推推理,下面着重分析后两节课。
1.“数图形的学问”的递推推理进阶分析
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递推推理。教材是在练习中出现递推方法的提示的(见图2)。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要添加新加的这个站点跟原有站点的票数就可以了。
从递推推理的动手操作到算式表示和意义解释是学习的进阶。在解释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站点数与加法中加数的关系,进而对这种关系进行意义解释:每增加一个站点,增加的票数就是站点总数减1,因为新站点与自身不需要票,所以要减1,可利用这种关系列式解决问题。
2.“比赛场次”的递推推理进阶分析
本课的递推推理是借助“退”的策略引出的:解决10个学生比赛场次问题比较复杂,所以要“从简单的开始”思考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递推推理的展开利用了列表、数线段、连线等多种策略,每增加一人比赛,用一个点或增加表格的行和列表示,并用不同颜色的符号标示出来,便于学生清晰地看出递推推理的过程,找出递推推理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不同于“数图形的学问”中加数依次递减的加法,本课采用了加数依次递增的加法算式,更切合递推推理的特点,意义解释也更为合理。
综合两个课时的教材研究,从“数图形的学问”直接呈现,到“比赛场次”中基于“退”的策略的自主运用,从单一策略到多种策略,从递减算式到递增算式,是一个明显的进阶过程。但是,递推推理从“教”到“用”,间隔两年,后续学习显然难以唤醒以往经验,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四、纵向研究的教学启示与建议
(一)主要解题策略的教学启示与建议
在“搭配的学问”中,教材呈现的解题策略是画图和连线,缺少列表的解题策略,建议增加列表的解题策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乘法原理在搭配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解决去动物园的路线问题时可以呈现这样的解决方法: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第一步可以从“列”选,有2种选择,如先选A,第二步选“行”,有3种选择,再选B,重复第二步(见表1)。当然也可以先行后列。这样设计更利于学生感悟乘法原理。
在“数图形的学问”中,教材中呈现的也只有一种解题策略——画线段图,实际上也可以应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一条线段上有A、B、C、D共4个端点,问:一共有多少条线段?由于两个端点决定一条线段,可以列出表2。有序列举分两步:先选一个端点,再选一个端点,A与B组合了,B就不用跟A组合了,由此出现了递减的现象。
从“比赛场次”目前的教学来看,很少有学生采用列表的策略,如果有了前面两节课教学改进的铺垫,采用这一策略的学生人数比例可能会增加。
(二)“递推推理”的教学启示与建议
“搭配的学问”在教材中并没有递推推理的内容,建议安排增加一顶帽子或增加一条裤子让学生思考更多的搭配方式,通过推理找到增加后的搭配数量与增加前的数之间的关系,渗透递推推理的思想。
“数图形的学问”的递推推理是在增加站点的过程中实现的,缺乏线段增加条数与端点个数的关系总结,教师如果能加强算式的意义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与解释规律。
針对“比赛场次”,教材中呈现了更加完善的递推推理,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般不用这种推理方式,更多的是关注问题本身的答案,运用以往的经验孤立地解决问题。引入递推推理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及提示引领作用。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计数方法”虽有所体现,但学生主要是基于示意图、列表格、连线的解题策略的有序列举积累活动经验,然后运用加法或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以及排列和组合思想方法的体验不深。为此,笔者以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下列问题的研究:(1)如何基于有序列举,根据“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展开更加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积累结构化的活动经验?(2)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是否需要在小学阶段渗透?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到哪一步?如何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