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与“学”:追寻“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的意义
2023-06-20成娜
成娜
【摘 要】作业是个体或集体自主开展的,对课堂已学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实践活动。教师的作业设计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理解的宽度与深度,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力。“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意义、有内涵的作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将从情境设定、思维引导和多元评价三方面,探究高质量作业的意义。
【关键词】“双减” 高质量作业 作业设计
作业的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看似不重要的作业设计,链接着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认知。教师的作业设计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理解的宽度与深度,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力。然而,在教学的实践中,繁重、机械、无意义的作业给学生带来了巨大负担,作业背后引发的家庭焦虑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在不降低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现状,思考和实践必须双向进行。
一、英语作业的本质和现状分析
学生完成作业,是为了巩固已知,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对学习目标进行有效检测。这里的复习巩固作业并不是指机械地重复课堂已知内容,而是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对课堂中未掌握的内容开展自主或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享受自主选择权并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习力。
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作业视为抄写、背诵或习题册等。他们过度重视课堂上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课后的自主“学”,更加忽略了作业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业包含了学习内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即思维以可视化内容呈现的过程,然而,多数教师却将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对作业的设计思考不够深入。
二、提升作业质量的实践路径与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作业的内容、形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思考,在实践过程中追寻高质量作业的意义。
(一)意义追寻,让机械作业在情境中生趣
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完成作业,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将情境简单化,内容要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用生动真实的场景呈现知识更易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避免了知识的枯燥,大幅提升了学习效率。以译林版英语5A 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为例,教师设计了作业“你的动物朋友是谁?请介绍并配图”。作业内容是围绕教材Draw and write板块设计的,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作业要求,但是这样的设计忽略了学生过程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只是在任务驱使下机械地用目标语言操练,并不能理解写作的意义。
作业主题:假如你是一名动物学家,在探索中发现了某种动物,请画出这种动物以及它的栖息地,并介绍它。
教学流程:首先,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们看了不同动物的照片,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彼此间的不同之处,如有的动物有翅膀,有的动物有锋利的爪子,有的动物颜色鲜艳……小组成员选择动物的一个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小组内分享。作业以科学家的研究报告来呈现,介绍动物的外貌、特征和栖息地。
在学生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描述动物特征。这位教师先引入了科学概念,然后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索的场景”,让学生变身小小科学家,将学到的科学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潜能。从教师的“教”延伸到课外的“学”,学生要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并且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学以致用,做有意义的探索。
(二)思维引导,让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创新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在作业实践中的批判性思考,从而提升英语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应通过对问题的逻辑分析、理论和评估去寻找多种解决途径。以译林版英语5B Unit 1 Cinderella为例,教师设计如下作业:请用What、How、Why对Cinderella这一童话故事进行提问。很多教师在提问过后就戛然而止,用标准化答案结束问答。为了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重的一点就是“非预设性”。非预设性的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避免事先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出真知。
作业主题:你认为Cinderella故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试着用What、How、Why等特殊疑问词设问并阐述。
教学流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用质疑的精神探讨要思考的主题。在“头脑风暴”时,有的学生会说“我认为这个故事中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来阐明我的观点”。可见,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在动脑筋,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着自己最想说的主题。然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这样会显得更加客观和全面。如让学生从不同人(灰姑娘、王子、继母、两个姐姐、仙女)的立场来分析:我的行为是否被认可?人物设定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充足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论据可能来自书本,也可能来自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的论据能让他们产生共鸣,有共鸣的话语更能让人信服!最后,为了使说出的句子更具思辨力,学生还要学习觀点性的句式, 除了“I think...”以外,还可以使用“I prefer...”“I feel ...”“I know...”“I believe...”“Everyone should...”融合“教”与“学”,用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创新。
(三)多元评价,让作业品质在反馈中提升
教师和学生对作业的双向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使学生正向发展。学生可以在阶段反馈中体验成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重拾自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从而促进其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教师可以做Peer Review(同伴打分),就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在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正确给予自己和他人作业建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作业的评价标准要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学生依据自测选择作业形式,实现自我价值。
以译林版英语5B Unit 7 Chinese festival为例,教师在教学和作业中增加了以下环节。
设计流程:
课堂互动提升参与感。大拇指向上表示完全理解;大拇指横过来是懂了一些;大拇指向下就是完全不懂了。(见图1)学生通过参与互动自测,提升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知道教师在时刻注意自己的学习情况时,他们听课也会更专心。
学科设定评价。学生根据课堂生成的评估小卡片,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作业。学生在自我检测和评价中提升学习动力。(见图2)
分层作业:
自测结果为1,请选择:和家人、同伴讨论你喜欢的节日。
自测结果为2,请选择:将和家人、同伴关于节日的对话记录下来。
自测结果为3,请选择:选择喜欢的节日,完成节日宣传册。
作业不仅能改善教学关系,而且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业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体现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相互作用而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的提出,是教师探索“教”与“学”关系的新契机。融合“教”与“学”,让学生用发展的思维“重”视作业。追寻高质量作业的意义,是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经历的创新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