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023-06-20庞书君
庞书君
【摘 要】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这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培养创新精神 提升教学能力 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课是一门带有探索性质的学科,小学课程的设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入手。学生通过一至六年级对课程系统的学习,逐步建立规范和专业的科学概念,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为初、高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如何处理教材、有效课堂授课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在导入中激发兴趣,产生疑问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课前导入,正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開展科学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个性特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创设一些具有悬念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相关知识。
例如,五年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知识,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从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自转的结果是产生昼夜交替,公转的结果是产生四季。因为这部分知识都跟太阳有关,与光学的知识有关,所以教师可以从光学知识入手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在讲“自转”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拿一个皮球和手电筒,用皮球模拟地球,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手电筒照射皮球,观察皮球的明和暗变化,然后请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结果。讲述“公转”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用热源灯直射皮球同一部位几秒钟,请学生感受皮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太阳照射与地球表面温度的关系,再进一步地学习四季的成因。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这一章时,学生对力的认识比较陌生,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展示多张图片,展示图片后,先请学生自己思考,各小组讨论后把答案写在小卡片上面,看看哪个组猜对得最多。然后再分别介绍手推车时使用推力,马拉车时使用拉力,太阳能小车靠电力行驶,树上苹果落地是受到重力作用,木块漂浮在水面是受到浮力作用,而汽车的轮胎被地面磨损是受到摩擦力,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本章节内容的浓厚兴趣并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参与这一章的学习。
每节课导入的时间虽然都很短,但导入环节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兴趣,提出疑问,把学生引入课堂。
二、在探究中激起困惑,促进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相关教学,从探究中促进学生思考。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比较弱,在课堂上听课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的学生经常听老师讲一会儿就走神了。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会自主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后,经常会收到他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是课前准备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是学完新课以后。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
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种类很多,就实验而言,有的是简单的观察类的。例如,一年级观察植物、动物、材料等的特征,二年级观察月相,三年级对于天气的观察,四年级对于人体呼吸和消化系统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学习这类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探究任务,并向学生多提问,促进学生思考。例如,二年级学习月相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暑假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做简单记录,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三个问题,等到学习的时候,谁能帮助老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就给予积分奖励。还可以把学生记录的月相作业在班级展示,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有的实验是通过操作最后得出结论的,针对这类实验,教师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多提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学习五年级“摆的快慢”时,课本实验是针对摆长、摆幅、摆绳长短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来学习这节课。这样学生探究的问题就会五花八门,为了探究成功,学生也可以自制教具,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共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领悟到怎样去探究一个未知的知识点,并对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知识深入了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开发者。在学习知识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在拓展中激发热情,持续探究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每节课的新知识背后都链接着很多的生活现象。有很多时候,课本知识学完了,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课本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在课堂上没有做完的实验,学生可以回到家里接着做。与课本相关的生活现象,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讨论学习。
例如,学习四年级的“小车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分别有拉力使小车运动、反冲力使小车运动、弹力使小车运动等多种力都可以使小车运动的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利用所学的知识,课后再重新独立完成一次实验,并鼓励学生改造小车,开展一次小车竞赛,制定实验规则,看看哪组学生的小车跑得最快最远。通过拓展实验,把学生的探究热情持续到课外、持续到生活中、持续到下节课等,帮助学生把学习热情一直燃烧下去。
这种持续的探究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肯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臺,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他们能带来无尽的惊喜。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专注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也能在活动中得到积极的锻炼和提升。
四、在教学中规范学生,培养习惯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课堂上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耐心不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也不是很严格;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目的比较模糊;科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课堂经常有实验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躁动。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学生在科学课堂容易分散注意力,有时甚至会因为做实验引发师生矛盾。例如,在学习“听听声音”这节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学生非常兴奋,便不断地模仿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时授课教师要及时制止。学习“声音的强弱”时,教师会发铝片琴等教具,学生敲击铝片琴时十分兴奋,在教室里制造了很大的声音,有的学生在敲击过程中用力过猛,甚至把敲击锤弄断了。从学生的操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放纵自己,随意地表达自己,不考虑这是在课堂上,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影响教师上课,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极不合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教导。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保证心态平和,不能大声地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我们应该爱护大家共同的学习环境,在实验过程中,爱护教具,合理使用教具。接下来及时采用小组积分、实验总结等多种方式转换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找事情做,灵活、快速地转换教学内容,让学生慢慢安静下来,进入新的学习过程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慢慢养成,尤其是对个别好动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成长时间,等待学生慢慢地长大。在学生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积极地肯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这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