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06-20张力方

中国商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经济互联网

摘 要:四川省与重庆市在地理位置、区域气候、人文环境等方面比较接近,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自古以来,“川渝一家亲”道出了这句话,类似的生存环境及人文风俗让成渝两地在合作中拥有了更多物质及文化上的身份,拥有了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及凝聚力,这一文化习俗上的相融对成渝双城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十分有利。本文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为背景,通过明确成渝经济带目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战略指向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具备针对性且符合“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为促进该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经济;成渝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

本文索引:张力方.<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1):-15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a)--04

成都与重庆这两个地区构成了成渝经济发展区域,20世纪大力实施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政策以来,成渝地区就被视为经济圈建设的经济带。近年来,成渝区域已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区域发展活力,可以说是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

从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在西南地区极具多样性,目前不再以第一二三产业为主导;与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等地区相比,虽不如其他产业特点突出和优势明显,但成渝地区的产业发展属于全面性发展态势,不仅传统产业发展良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又是我国前五的水平。本文立足“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背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指明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分工协作力度不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区域要素流通性差及政策引导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以丰富相关研究理论。

1 “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指向

1.1 推动成渝经济带发展战略创新升级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来看,成渝经济带当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的战略定位不断改变,力求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为背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升级。从新的发展视角为成渝经济带未来经济发展进行定位,提出了“新五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具体以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及绿色化多个领域的创新来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1.2 不断提高经济带功能定位

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发展已成为成渝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目标,该区域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近几年的成渝地区经济建设中明确指出了经济带功能定位提高的重要性。為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要求,成渝经济带要基于自身功能模块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基于国家发展现状与政策转变来积极改善自身功能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目标是促进多个功能板块高效协同发展,力求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促进产业集群化、协同化发展

为转变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式,抓牢“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该区域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将战略发展的重心转移到集群化与协同化发展的层面,以求结合成都与重庆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形成合力的方式来加大成渝经济带的经济辐射能力,促进地区协同来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进而促进成渝经济带产业机构的优化与升级。

1.4 重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在经济带建设中,为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要重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调查2021年成渝经济带重点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目前成渝经济带充分结合了“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结合相关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成都与重庆两座城市空间的科学性规划,使成渝经济带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规范,通过增强地区间的协调性来加强成渝经济带统筹规划,以统一管理的方式为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助力。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显著优势

2.1 成渝地区立体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交通优势

目前,成渝地区拥有7个国家开放口岸、15类指定监管场地、6个综合保税区及7个保税物流中心,涵盖了水路、铁路、空运、公路四大运输方式,有力地支撑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要补齐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短板,提升干线铁路覆盖度、干线公路通畅性和农村公路均等化水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小时交通网,畅通多向出川出渝综合运输通道。

2.2 成渝地区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优势

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四个维度出发。

(1)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目前建设成渝中线高铁、“三桥一隧”工程,增大区域交通密度,提高运行效率,都在加快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地仍需进一步提高交通便利化程度,才能加强、加深成渝两地城市的经济关联,发挥双核作用。

(2)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成渝地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较2021年同比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较2021年同比增长3.8%,与全国持平;第三产业较2021年同比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3:38.5:53.2,第二产业占比较2021年同比提高0.3%,第三产业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则高出0.4%。

(3)从市场方面来看,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9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8.9%;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6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3.4%。成渝两地的财政有效支持了两地市场发展,在交通建设、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支持。

(4)从公共服务方面来看,近年来,川渝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层级、各类别的城市、城乡间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川渝地区便捷生活事项持续增加、教育协同发展全方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快融合发展、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开放共享加快推进。

从整个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成渝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主导产业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等产业均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成都、德阳、眉山、资阳与重庆地区主导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优势较为突出。以上均显示出成渝地区已经具备两地协同创新、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和实力。

3 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3.1 分工协作力度有待加强

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与分工协作力度有关。但就成渝经济带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成都与重庆并未做到合理分工,未以统筹规划的形式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导致产业分工协作缺乏,无法实现集群化、协同化发展,在合作发展方面需不断加强。

3.2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在地区特色与文化层面太过相似,使其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在产业布局上基本相同,且存有竞争关系,成渝经济带在产业发展层面无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难以提升。如图1所示,经统计,成渝地区科技资源情况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相对较弱。

3.3 部分区域要素流通性差

成渝经济带尚未在要素市场及城市发展布局规划方面做到高度统一,彼此间对市场监管的机制及政策体系仍存有差异,在市场监管中持有不同的工作理念与制度,导致成渝经济带在要素配置上不够均衡,呈现出部分区域要素流通性差的问题,使该区域多项产业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其经济增长呈现较为缓慢的发展趋势。

3.4 政策引导不够合理

在政策实施层面,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的行政性质本身就不同,一个归属四川省的省会,一个则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两个地区在政策引导上存有差异,最终体现出政策引导不够合理的问题。因政策性质不同,无法促进成渝经济带形成经济发展合力,难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体化,最终阻碍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4 “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4.1 “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为明确成渝经济带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构想。首先,在发展动力层面,需重点考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以提高成都与重庆两座城市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的协调性。重视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统一管理的形式实现对成渝经济带各项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对成渝地区发展资源的有效分配。

其次,重视发展空间的优化,以均衡发展为视角,加强成渝经济带系统化建设,在以大城市发展为领导的基础上重视小城市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基于“互联网+”数字经济为背景,借助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来优化一体化发展的布局空间。依据发展空间一体化建设的实现来促进成渝经济带在城乡统一化建设方面实现,通过体现均衡发展的态势,能够为成渝经济带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最后,对发展质量进行充分考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角度出发,使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另外,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努力建设城市得到的社会回报,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以提高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质量。

4.2 构建适合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成渝经济带要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性,结合产业结构来构建适合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做到创新升级,以促进成渝经济带经济空间的优化。具体要为两地经济合作与共同建设构建开放性合作平台,通过深化地区间合作,增强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建设联动性为准,基于区域间合作交流平台来不断发挥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从而为区域间进一步合作交流提供保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通过开放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把握“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充分结合经济创新发展理念来建设网状互联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基于大数据、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建设成渝地区交通网络、产业集群建设,采取一体化管理方式推动成渝地区城乡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并结合经济梯度理论向一些发展良好的经济带学习,比如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基于其他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结合成渝经济带自身发展的特点与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济梯度,使成渝经济带在空间格局上有新的改变,从而为其纵向与横向区域经济一体化且全面性发展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

4.3 构建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協同创新机制

基于成渝经济带目前在协同机制方面缺失的问题,成都与重庆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并从协同工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从机制改革与创新层面推动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的改变,借助机制的创新来创造新的发展动力,使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开展工作:(1)加强构建市场协同创新机制,依据对市场监管协同机制的构建,能够使成渝经济带在市场监管方面做到统一化管理,进而实现区域统一与高效协同,推动人力、资本及信息多项要素形成一体化机制,做到对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管理,指明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2)加强政府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政府的引导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根本,为实现对成渝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管理,通过构建统一的政府管理机制,能够在统一的司法制度下实现成渝经济带多层次的一体化管理与协作;(3)加强非政府组织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以多主体参与的形式加强成渝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市场协同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应急联动等协同创新机制,以实现对成渝经济带权力、责任及资源层面的有效配置。

4.4 构建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竞争政策

为凸显政策引导在促进“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研究的创新视角主要基于竞争政策的构建,指明成渝经济带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现性。与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相比,竞争政策的构建能够确保在成渝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中有充分的竞争,从而实现和提高市场经济效率,以助推成渝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现。由于资源要素的约束,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走产业非均衡发展之路。对此,成都与重庆各级政府需基于创新发展的理念,把握“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勇于开拓成渝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敢于克服政府力量的惯性,通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经济行为,使成渝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能够体现自我抉择、自然进化及自主创新的发展态势。

总体来说,在竞争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共同探讨,并联合有关部门,以多方主体参与的方式,结合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考虑,并针对“互联网+”数字经济为背景来制定新的经济建设制度。在多方监管下审核各项政策文件,将阻碍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剔除,尤其是具有歧视性的政策,要确保竞争性政策构建的公平性。只有为成都与重庆两个地区做到全面性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竞争性政策实施的效能与作用,使其构建的价值与意义得以体现。

5 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要想使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一体化,就要联合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优化成都和重庆两个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为体系内政策协同、产业分工提供有利条件,进而促进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整体发展质量。目前,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虽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两个地区发展的协同度还需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规划方面,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于经济创新发展的形式,开辟成渝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不断重视相关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确保各项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并帮助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延伸创造更好的理论条件,这是成渝经济带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的要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毕会娜,李春阳.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2(16):185-188.

罗良忠,林嘉豪,谭云清.数字经济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一体化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的检验[J].学习与实践,2022 (6):44-53.

苏斌,薛佳滢,颜利,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12):101-108.

MingLiu,YiranLi.AnAnalysisofEconomicGrowthBasedonManufacturingAgglomeration:ACaseStudy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Cirle[J].JournalofGlobalEconomy,BusinessandFinance,2021,3(10).

张莉娜,吕祥伟,倪志良.“互联网+”驱动下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J].广東财经大学学报, 2021,36(3):34-45.

姜舸,安同良,陈孝强.新发展格局下的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研究:第二届互联网与数字经济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21,56(4): 198-200.

黄宏斌,刘倩茹,冯皓.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是上市公司逆袭的利器吗:基于自媒体新产品信息披露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43(5):137-152.

戚聿东,刘翠花.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使用是否缩小了性别工资差异: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9):70-87.

刘传明,尹秀,王林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中国科技论坛,2020(3):97-109.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区域经济互联网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