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探讨
2023-06-20张文教
张文教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日益彰显。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了当下中学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并就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将劳动教育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中学历史 历史教学
一、前言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就已经展开,将劳动教育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也开展了起来。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后,劳动教育更加受到教育者与社会的重视,与此有关的研究和文章也逐渐增多。从实践上来说,研究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既是继承传统教学理念,也是创新之举。诸如两者融合的价值,如何融合,如何在教学的设计、实践、评价等环节渗透等问题,颇有探讨的必要。
二、中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机遇
(一)轻视劳动教育
在现今很多中国人心中,仍旧存在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观念。其实,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體力劳动,都是参与实践,都是以提供自己的价值这种方式,为自己、为他人输出一点力量,进而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教育同等重要。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中,老师、家长都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长远益处,明白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都不能够彻底替代劳动教育的道理。
(二)当前中学生劳动技能及素养缺乏
当前中学劳动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学生劳动技能和素养缺乏。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学生没有合适的可以劳动的空间,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中学生,多数时间都用在上课和做作业上,加之当前中学较少对学生的实践劳动有具体要求,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连最基本的打扫卫生、整理衣物等劳动技能都非常缺乏。
(三)家庭生活中缺乏劳动教育
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收入差距的现实存在,很多人不得不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表现在农民进城、小城市劳动者涌向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寻求出国机会等。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让身居城市的学生逐渐疏离了生产劳动,即使是农村学生,对于农业生产劳动也十分陌生,鲜少参与劳动。兼之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为家长的“掌上明珠”;随之而来的便是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务,许多孩子被宠溺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只要能考试取得高分、有好成绩便万事大吉。多数孩子在家庭中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更遑论劳动教育。
(四)中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
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融入整个教育的过程之中——从小学到大学,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规范。《意见》指出,不仅在校园里要有劳动教育,家庭中也要有劳动教育的“容身之所”,劳动教育更应该走向社会,与其他教育结合在一起。这表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重要特征的高新科技为劳动带来了新的内涵和不同的方式,给新时代劳动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以往的只要通过劳动就能产生财富的价值交换模式逐渐被模糊化,部分体力劳动在如今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下慢慢被取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力得以极大解放,“劳动”似乎越来越有了被“技术”取代的趋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参与纯粹的体力劳动的机会逐渐减少。殊不知,劳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仅是力气活,劳动教育也不是只有单纯的躬身实践。这是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挑战。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对于劳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高素质的劳动人才从中学就要开始培养,且未成年学生在对劳动的认识方面尚有不足。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迫在眉睫。在所有学科教学当中,历史学科教学又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而且,中学历史教材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呈现的内容与劳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当然,面向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教学,要将国家意志和教学目的凸显出来,仅凭课本上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要进一步吸纳、阐释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对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需要
现今世界剧烈嬗变,社会发展迅速,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不但要立足国内发展,而且要驻足国际社会,放眼全球,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要走向国际市场,彰显中国实力,主要在于人才与科技的竞争,这种竞争涉及教育基础、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因此,培养出高素质、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使这一目标实现,我们必须要培育出有能力、有责任、敢担当的劳动者。如今我们所拥有的这些成果,都是经过人们的劳动实践而得来的,不论是以前的纯体力劳动,还是如今的高科技发展取代部分体力劳动,都需要劳动者的参与,更何况,科技与机器无法取代劳动产品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因此,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实行“五育”共同“合作”,使劳动者(中学生)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很有必要。
(二)中学生存在错误的劳动观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勤奋、上进的劳动者也切实享受到了劳动的果实,然而对于在前人劳动成果上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在认识上对于劳动自然存在一些偏差,何况还有现代社会中某些不良风气的侵蚀,更加大了这种偏差。这就可能使得未成年学生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继而影响其人生选择。
社会的进步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共同奋斗而来,各种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钱多钱少变成了部分中学生看待职业的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勤俭持家”“慎之劳,则富”等被弃若敝屣,诚实劳动被嗤之以鼻,网络上挥霍奢侈的诱导更容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加入所谓“一夜暴富”的高薪职业。因此,中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尊重劳动的教育,而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劳动观念。
四、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在中学生群体中构建“唯物史观”。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劳动观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劳动是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石。“劳动教育给人们植入了实现幸福的行动基因”,让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中学历史教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主要载体。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能有效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为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可以有效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举措。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作为中心内容,可以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并形成专题教育,进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不但可以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教学的印象,并且还能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观念,凸显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效果。这也有利于让中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感受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成就,对中学生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结合历史素养,形成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相同,也要制定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核心素养,也要注重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将劳动教育写进教学目标中去,以文献史料实证作为教学基础,结合历史资料和教材内容,将教学目标拓展,增强学生尊敬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编写内容,结合唯物史观,将历史课本中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劳动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还可以运用史料分析和实证方法,例如使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历史古迹、文物等资料,来验证劳动价值观具有的科学性。“历史是不会被改变的”,想要揭开历史的面纱就要依靠这些地上地下的证据。教师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料穿插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
(二)充实教材内容,彰显劳动态度
中学历史课本由于内容篇章所限,对历史的细节介绍不全面、不充分,这些都需要教师恰当地完善教学内容,将历史现场还原,把历史教材中含有劳动教育的材料发掘出来,丰满历史人物、丰富历史事件,让历史“走出”课本“走向”课堂。除此之外,“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关劳动的片段深入挖掘,细致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通点,实施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融合,形成教育結合整体”,这样一来,才可能让中学生更加自主吸收和理解历史知识,对学习历史产生主动性,逐渐接受和认识劳动教育。
对于教材中没有深入介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拓展其相关内容,“把握要素,将学生带入历史之中,感悟前人的劳动态度”。探究和讲授具有代表性历史人物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取得成绩是由于他们多年的奋斗。学生在书本中学习、掌握基础历史知识以后,可以运用所学,改变固有思维,在实践中感知,养成勇于探索、敢于求真的良好习惯,进而探索世界与大自然,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六、结语
劳动不只是劳动,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与孩子们一同发现世界,探索一切可能;寻找过去的记忆痕迹,展望未来的美好、希冀。学习也不仅仅是被动地去接受,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现今世界,改变我们的周遭,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天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教学,是要凸出其实践性。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既创新了历史思维又完成了劳动教育,继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历史的见证者转变成历史的创造者,两者的结合恰到好处。
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乃人文之母,教师教学不能只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扛起“立德树人”的大旗。历史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将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其中,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仅让劳动教育在课堂上展现,更应该出现在生活中。当然,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也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需要不断开拓劳动教育这条大路,使其走出课堂走向课外,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着重突出历史学科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最终导向都是培养有品德的建设者,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应当实现历史学科特有的造就人、完善人的价值,使学生在心中树立正确而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这也是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义理。
参考文献:
[1]赵亚夫,马婷,李田玉.改变对历史教科书系统的认识势在必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4-12.
[2]付盛阳.劳动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3]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5.
[4]刘国彬.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评论,2021(5):67-73.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