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3-06-20姜娟王吉利

南北桥 2023年9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高校管理工作

姜娟 王吉利

[摘 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法治思维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特征,探讨法治思维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关系,找出高校管理工作运用法治思维的实现路径,努力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使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性、法制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法治思维;高校;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汉江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四史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20212801)。

[作者简介]姜娟,女,湖北恩施人,汉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吉利,男,河南新乡人,汉江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育。

法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和培养学生的骨干力量,要充分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1]。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需要做到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全方位提升教职工、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修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律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模式。法治思维的形成对于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把法制思维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推动教育法治化和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是对高校管理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合理化和完善化,同时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提升高校学生法治思维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1 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所接受和社会所公认的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以法治思维为前提加以归纳、分析和总结,得出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以下几方面特征。

1.1 权威性

所谓法治思维,是以“法”为首的。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至上就是指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3]。法律不仅支配着每一个人,而且统治和管理着整个社会,使社会在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的状态下有序高效地运转。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以法治思维为基础,以遵守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为导向,以采取合乎法律行为的方式为实践指导,将高校管理中的所有对象、团体、组织和个人纳入法治体系管理范围,使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置都遵守和使用已有法律的规定,使所有的依规章制度进一步实施的行为都能有据可依、有迹可循。高校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管理制度也不是单方面、毫无章法的,它以“法”为前提,以“治”为导向,从而达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只有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位、具体实施到位,高校的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制约性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思维决定存在。”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性,才会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实施。为达成目的而去实施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外化”的动力,如别人的影响,而另一种则是“内化”的动力。所谓“内化”的动力,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要采取的行为方式。这两种方式对达到预期效果都有一定的制约性,而“内化”动力对人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影响。法治思维的形成对事务的处理及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制约性[4]。为了不让高校管理工作脱离正常的管理工作轨道,要在管理者形成法治思维的前提下,知法、守法和用法,并在管理模式中充分体现法治之道,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将法律思维的模式运用到高校管理体系中,使之相互制衡,达到高效运转的目的。

1.3 公正性

学校是进行教育的机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如何做好高校管理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可知,高校管理工作具有教育性、周期性和复杂性[5],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受管理理论与法治思维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学校的管理要统筹学校的各种力量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规划和控制,从而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方针的基础上,有效、公平、公正、公开地实现培养“四化”的合格人才。在全面贯彻法治思维的基础上,学校管理工作应坚持重证据、讲程序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推进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1.4 程序性

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则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管理工作必须遵守规律,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且确立对于违反程序的行为的相关处理方案及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程序的行为。程序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合理性,程序思维就是用普遍性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正是由于程序的设计让所有人平等,人情、关系、偏见等消极因素才得以被消除。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每个学生乃至教师都是平等的,对于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必须通过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判断,而不是任意性、自我性地去衡量、判断是非。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标准处理,这是程序思维的特质所在。程序上的公平最终体现的是对所有学生权益的平等保护,这是程序性的价值所在。法治思维应该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被高度重视,同时程序意识也应该逐渐被强化,这将会使高校的管理越来越完善。

2 法治思维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关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法治思维的运用是通过人们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6]。通过查阅文献可知,高校必須坚持法治思维,处理好法治思维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教职工、学生、教育教学及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

2.1 法治思维与教职工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法治思维与教职工管理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教职工肩负着学校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的重要职责,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作用。他们既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对于学生的思维具有指导作用,对学生实践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抓好教职工政治业务的学习,做好师德师风建设,以法治思维引领法治管理,以法治思维贯穿管理工作,抓住法治思维的这一“牛鼻子”,加强对教职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法治思维与学生管理的关系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全心全意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7]。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相关研究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法治思维也不断提升,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法治思维的欠缺,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己。法治思维的形成对于学生本身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以“法治思维”为出发点,建立学生自律、他律的机制,协助学生做好法治思维的自我修养,量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考核,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3 法治思维与教育教学管理的关系

环境是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接受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法治思维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将法治思维加入教育教学的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思想的形成及行为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如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及自我约束的能力等方面,因此高校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最大限度地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发展添砖增瓦。

2.4 法治思维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学校中学生数量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8]。法治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校安全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有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因此高校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实行事故报备登记制度、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在法治思维的引导下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3 高校管理工作運用法治思维的实现路径

3.1 健全管理体系,树立法治思维

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提倡依法治校,高校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应政策出台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让管理深入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以法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处理面临的各项问题,了解制度实施的效果,并在接到效果的反馈后及时进行调整,要及时了解实施者的实施状态,及时回馈和处理事务的纠纷点。在高校事务管理中,一切涉及师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事项都要做到公正、公开,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遵守既定规章制度,接受相应的约束和指导,使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以法促管。

3.2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

信仰一般来自个体受外界的影响,而宣传刚好能作为一个很好的方式,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某些观念。只有高校师生理解并认同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高校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化。高校应以开设相应的法治课程为基础,以开展课外法治活动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并将传统的宣传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打造全方位、高覆盖的法治校园。

3.3 推动法治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通过各方面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高校作为师范类院校,要准确定位,围绕建设“富有活力且有文化的师范学校”的目标,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的发展,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关于法治建设、法治思维、依法治校等各类主题的技能大赛、辩论赛、读书月、座谈会、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这类积极向上的具有专业性和项目性特色的活动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法治氛围,进而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法治管理工作。

3.4 健全监督考核,规范法治行为

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法治监督治理的总体要求。首先,健全监督体系运行规范,运用监督体系来制约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非法治行为,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严重损害学校和国家利益、影响法治中国形象的行为。其次,健全考核体系运行规范,依据管理岗位的职责健全执法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执法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执法流程是否公开透明等方面纳入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由在校师生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价。最后,要强化法治法规执行力,将法治思维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重中之重是在于执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落到实处。在选择学生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准入门槛,同时也要选择法律意识强和执行力高的人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3.5 强化协同联动,实现共同发展

高校管理工作不是某一个对象单方面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而是需要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国家、学校、学生及家长的作用。在理解国家政策、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高校应做好相应制度的建设,并联系地方有关部门、法学名人等开展知识讲座,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参与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同时积极与师生的家人联系和互动,扩大传播范围,拓宽传播途径,使高校法治治理不仅辐射到在校的师生,而且辐射到师生的家人,以学校为原点,扩大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各层次对象共同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学校管理的效果。

4 结语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重视法治思维的建设,并将结合法治思维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促进教育法制化,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人而不断努力,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孙萱智. 浅谈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与学生管理[J]. 青年与社会,2019(30):100-101.

[2]高静. 浅析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2020(3):159-160.

[3]罗双燕,侯秋月. 论法治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职大学报,2019(3):92-94.

[4]黄崇敬. 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思维的作用及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12):155-156.

[5]张欣建. 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 价值工程,2017,36(8):238-240.

[6]许峰. 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前景[J]. 才智,2016(19):212.

[7]姜玉齐. 用法治思维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15(9):107-111.

[8]张晓军,邹良华,张红新,等. 法治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8):192-194.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高校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