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接合部小学“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3-06-20陈敏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城乡接合部小学育人模式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成效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以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为例,探索构建城乡接合部小学“三融五立”育人模式,通过学科融合、城乡融合、技术融合“三融”路径,达到立德、立志、立行、立身、立心的“五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 “三融五立”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027-0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当前,城乡接合部小学因区域位置特殊、师资不足、办学理念落后,在育人模式构建上存在育人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体系不完整、成效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的今天,构建适合城乡接合部小学的育人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港南一小)立足城乡接合部小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三融五立”的育人模式。港南一小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与农村和边境学校结对帮扶、建构多元评价体系为抓手,通过学科融合、城乡融合、技术融合“三融”路径,达到立德、立志、立行、立身、立心的“五立”人才培养目标。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确立

城乡接合部处于城市边缘,是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兼具城市与农村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由于地处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学校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传统教育观念浓厚,偏重经验管理,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2017年起,港南一小为达到立德、立志、立行、立身、立心的“五立”育人目標,以学科融合、城乡融合、技术融合为实践路径,以自治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为支撑,以“七色光少年”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检验,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双向循环“三融五立”育人模式。

双向循环“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每个环节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是一种互融互通的关系,每个环节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成就。从“五立”育人目标出发,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开发校本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三融”实施,根据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育人成效评价,最终回到“五立”的育人目标上来。总体而言,“三融五立”育人模式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顶层设计,解决育人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城乡接合部小学的教师人员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学生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身上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双重特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表现出不均衡和不全面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理念,以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根据城乡接合部小学的特点,港南一小加强学校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细化为“五立”育人目标:立德——有优秀的品德;立志——有远大的理想;立行——有良好的习惯;立身——有健康的身体;立心——有阳光的心理。“五立”育人目标的确定,解决了育人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二)加强路径探索,解决育人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当前许多城乡接合部小学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分工不够明确、措施不得力、缺乏整体规划和实施步骤等问题,育人思路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成效。为解决以上问题,港南一小在实践中加强了课程建设,使小学学科教学突破学科课程边界,实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港南一小组织开发了道德与法治、行为与习惯等多门校本融合课程,找到了学科融合育人路径。城乡接合部小学地理位置特殊,可以与边境学校、乡镇学校和农村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走出城乡融合育人路径。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其在学生评价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校本教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度融合可以提高教学和教研质量,因此形成了融合育人路径。同时,港南一小申报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自治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尝试以课题研究为支撑,验证三条路径的正确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三)加强评价改革,解决育人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结果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落实评价促发展的功能,导致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实效性。一些城乡接合部小学,对学生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单项评价层面,缺乏整体的综合性评价改革,育人成效不明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城乡接合部小学过度依赖国家和地方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港南一小对照“五立”育人目标,以“七色光少年”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制订了具体的评比细则。

二、城乡接合部小学“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实施

(一)学科融合体现针对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才能让教育教学走得更远;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让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具有深远意义。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积极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科融合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其更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通过实施丰富多样、有内涵、有品质的校本课程,我校特色育人模式逐渐形成。

2017年起,港南一小为了使一年级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实现幼小衔接,在充分调查一年级新生需求的基础上,研制了《港南区第一小学养成教育常规训练》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包含生活常规训练、学习常规训练、校内外活动常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班级文化建设五个部分。入学第一周,学生在班级科任教师的指导下每天训练一项内容,学校设立评分标准,每天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评价。一周以后,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综合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家长综合评价和学校综合评价四方面的情况,对班级进行等次评比,对学生进行“三星小学生”评比。这样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学科界限,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内容更具有综合性,教学效果更具有实效性。此外,港南一小还开发了“公司+政府+学校”三方协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特色校本课程、小学生寒暑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这种以凸显学科融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城乡融合体现互补性——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城乡融合能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育资源,发挥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通过开展结对学校间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活动,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配置互补。

就劳动教育而言,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亮点。港南一小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前,就立项了自治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五个会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小学生“五个会”劳动教育的探索,培养学生会洗衣、会做饭、会整理、会工艺、会种植等劳动技能。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城区的学生在“会工艺”方面技术更加纯熟,但在“会做饭”“会种植”方面不如农村学生熟练。于是,港南一小与港南区东津镇梁莫小学(下称梁莫小学)结成对子,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比如2022年端午节,港南一小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到梁莫小学开展“‘会工艺——民族纹样装饰”的美术课教学活动。从点、线、面的认识,到色彩的搭配,再到图案的绘制,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城市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布袋上作画。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全班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布袋的民族纹样装饰绘画。美术课结束后,两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在大榕树下学习包粽子。先是语文教师为学生集体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接着是劳动课教师示范包粽子的各个步骤,最后是学生分小组开展包粽子的练习。分组时,城区学生和农村学生组合,由动作熟练的农村学生为组长,带领其他学生开展包粽子实践。这样的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了城乡师资互补和资源互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舞台。

(三)技术融合体现多元性——构建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主要由七种不同的智力成分构成,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因此,学校教育不应把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价的自主性,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形成性功能,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较好地体现评价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多元参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港南一小根据学校“五立”育人目标,制订了《港南区第一小学“七色光少年”学生评价标准》。该标准从学校“重品立行·全面发展”的校训入手,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为五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有品德、有志向、有文化、有健康的身体、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时代新人。学校根据这五方面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涵盖德育、劳动、心理、健体、智力、科创、美育等七个科目的课程。这七大课程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就如太阳的七色光,既有丰富的色彩,又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笔者将评价标准进行了简化,设计了如下页图2所示的“七色光少年”指南,每项课程对应太阳光的一种颜色,每种颜色的课程都制订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比如,红色光代表品德,结合少先队争章活动评选美德少年。红色如火红的太阳般热烈而有活力,代表着积极向上、勇于奋斗。活动评价内容:低年级学生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为依据,对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综合评价;中年级学生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手抄报、朗诵、绘画、志愿服务等形式展示;高年级学生以“五立”中的立志为主线,结合感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评价方式既有利用网络空间的线上评价,也有利用活动等形式的线下评价;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学校给每个项目达标的学生颁发奖章,最高奖为“七色光少年”奖。“七色光少年”评选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和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技术融合在育人模式中的运用。

三、城乡接合部小学“三融五立”育人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五育”融合校本课程

在长期的实践中,港南一小通过专项课题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如表1所示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的“5+1”系列校本课程,“5”指的是五个跨学科校本课程,“1”指的是一个综合性融合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港南一小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育人目标,努力为学生营造温馨、快乐、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以学生的情感、智力、兴趣为依据,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为学生创建舞蹈、围棋、乒乓球、摄影、书法等特长课程。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长课程进行学习,从而使个人爱好和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三)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对教师的班级管理、课程授课、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程、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本地区的文化,育人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校本课程研修由常态化向特色化推进,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构建站位高、视野广、格局大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下一步,港南一小将继续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小学多元育人模式的探索,以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基础,通过学科融合、城乡融合、技术融合等多种实施路径促进“三融五立”育人模式的推广应用,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娜.对话育人: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6):109-1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4)[2021-10-28].http:/ / s x. p e o p l e.c o m.c n / n 2 / 2 0 2 0/1 0 1 4/c 3 5 2 6 6 4-3 4 3 4 7 5 7 4.h t m l.

作者簡介:陈敏(1978— ),广西贵港人,本科,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语文教学。

(责编 韦榕峰)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
网络武装高中德育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
构建育人模式转型下的生物课程体系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职业能力业绩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