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课堂“四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3-06-20曾念王玉婷
曾念?王玉婷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其便利性、高效性使学科教学效率逐渐提高,在国内掀起“智慧教学”的热潮。但“智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精准、不适配等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精准锚定学习过程,让智慧课堂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为一线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针对“智慧课堂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用技术赋能课堂“四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了更好地阐释“四精”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具体展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慧教学 精准教学 深度教学 平均数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辐射到教育行业,“大数据”的应用让教育群体受益,应运而生的“智慧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产物。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急需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和呈现方式,实现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是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校,有“智慧课堂”的教学基础设备,由此展开相关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基于智慧教育背景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四精”的智慧课堂模式,“四精”,即课前——精准研判“最近发展区”,制定目标;课中——精准测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课后——精准推送合理的作业,巩固学习效率;课外——精准分析课堂数据,明确教学发展方向。为继续探索和优化“四精”教学模式,我们选取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作为课例进行示范教学,为教师解决“智慧课堂”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问题,如“在哪里使用”“使用的深度”“如何体现智慧教育的优势”等。下面,笔者将围绕课题成果“四精”模式如何在课堂具体实施进行阐述说明。
一、课例的选择
(一)契合课标要求,精准对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的“四能”,即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活动的实施应该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核心素养的工程主要体现在“三个会用”,要求会用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与现实世界互动。
在面对数据处理板块时,智慧课堂需要为现实世界服务,应用好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的现实世界。“平均数”一课需要收集数据,由此让学生发现、分析数学问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信息技术可以体现其在课堂中的工具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呈现出学生的差异性,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合课例特点,高度匹配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较多的是数据处理,而“平均数”一课恰好是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平均数”在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数据意识等核心素养方面是一节非常典型的课,也是一个需要深度学习的过程。
(三)针对实际问题,积极解决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平均数”一课中很多学生混淆了平均分与平均数的意义,大部分学生会使用“求和均分”来得出平均数,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虚拟性理解不够,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平均数的真实意义。传统课堂无法直观且持续观测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例如,以“点赞图”为原型的象形统计图游戏可以作为“移多补少”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一次次数据变化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教师同时在平板终端能够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做出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笔者选择“平均数”作为研究课例展开智慧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
二、“四精”模式在课例中的实施
(一)课前——精准研判“最近发展区”
掌握学生学习前概念能够精准判断学生“最近发展区”,对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是极具参考意义的。使用技术手段可以轻松收集数据,但考虑到教师平时工作繁忙,建议将此环节安排在前一节课的最后两分钟,课前测试内容应简洁且数量不超过三个。
例:使用企业微信推送進行教学与记录,向所在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三个维度(见表1):
(二)课中——精准测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前设计无法完全匹配每个学生,在课堂实施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调整教学深度和进度极具参考意义。使用智慧教育平台+平板学习就能够轻松帮助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精准对应到每个学生,达到关注全体的目的。
片段一:
全班通过希沃白板软件发送微软收集表,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现场统计全班对折纸游戏点赞数据,并随机抽取一组数字9、3、9、9、5,由系统生成点赞统计图(见图1)。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感受?对比分析每个人的点赞数,有没有一个数能代表这一组人的整体喜爱程度呢?
生1:这个小组点赞数有多有少,说明大家的喜爱程度不一样。
生2:没有数能代表这个组的喜爱程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向全体,实时收集每个小组学生的点赞数据,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统计数据,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片段二:
师:哪个数能代表这一组人的整体喜爱程度呢?如果用虚线表示这个数,它大概在统计图的什么位置?
(学生在平板上移动虚线,见图2)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理由是什么?
生:在9和3之间,我找了一个在5以上的位置。因为这组数里面有三个“9”、一个“3”、一个“5”,9数量多一些,可以给5和3分一些。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对新知的渴求,通过在平板上移动虚线来形象直观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初步感知平均数的范围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有了“移多补少”的思维雏形。
片段三:
小组合作,借助平板移一移、摆一摆,思考用哪个数表示这一组人对折纸游戏的喜爱程度。
移多补少,移动平板上的点赞图标,使统计图每列同样多。(见图3)
师: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同的数是多少?
生:7。
師:7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它代表什么呢?它是A同学的点赞数吗?B同学呢?C同学、D同学、E同学呢?那到底代表什么?
生:代表了这组人喜爱这款游戏的整体程度。
设计意图: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操作对点赞图“移多补少”,通过智慧平台的使用,进一步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平均数是几次“匀”出来的一个数,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即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代表了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片段四:
师:我们知道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接着看,再加入一个同学的点赞数,平均数会变吗?怎么变?(演示文稿展示在移平后的统计图上,出示一个同学编号)有其他可能吗?还有吗?
生:变大、变小、不变。
师: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如果平均数变大,他的点赞数可能是几?
生:9、10。
师:他给出的是10,我们一起来看。(切换Excel,并拖动一个数)7.5,看到这个平均数时你有什么想问的?(见图4)
生:怎么有小数点,是半个喜欢吗?
师:7.5不是某一个人真正的点赞数,它代表的是这6个人的整体喜爱程度,你知道它是怎么得到的吗?
师:再加入3个同学,现在的平均数是8。他的点赞数也是8,两个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说说看!
……
师:看来,你对平均数已经理解得很深刻了。平均数可能和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如果人数再增加,平均数会怎么变?拿出手,边说边比!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平均数会因为每一个数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精准理解平均数的特征。学生首先通过“移动虚线”初步感知并估计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然后在统计图上移动点赞图,形成学习“移多补少”的模型。该模型中类似于“俄罗斯方块”的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数据总量后整体水平随之发生变化,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数据的变化引起虚线(平均数)的变化,同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个体数据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体水平。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能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虚拟性以及变化区间,实现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赋能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学科融合与学科育人。
通过创设以上真实情境,渗透平均数意义,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情况,设置三个不同难度的生活情境问题,分别发送给学生,进行巩固检测。智慧教育平台收集学生平板电脑上的练习结果,迅速对学生答题情况做出统计和评判,提炼易错点,在全班进行练习复盘,这样对错误率较高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实现精准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此,让学生从粗浅的表象走向深层次分析,走向对知识本质的探究,深度学习由此发生。
(三)课后——精准推送合理的作业,巩固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巩固主要依靠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需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派送。因此,教师在前测后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有结构的课后作业,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导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结果将学生学习进度划分为“快”“较快”“慢”三个层次,随机从三个层次中选取2名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快”层次的学生对于情境理解相对较好,联系实际能力强,运算能力较为突出,具备较好的将数据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较快”层次的学生在综合应用方面有部分欠缺,因此在不同环节会出现联系断裂的情况,需要针对薄弱点进行练习;“慢”层次的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较差,对复杂的数据运算应用较差,将数据联系实际情况综合起来难度较大。
(四)课外——精准分析课堂数据,明确教学发展方向
课外是学生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场所,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平台创设学习空间,适当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将现实中的问题呈现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例:根据三个层次学生进度,设置不同难度、不同侧重点的练习题目发送到学生终端供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终端在家里实时向教师发送练习结果。针对“快”层次学生可以设置难度更大的练习题,如在多种数据中选取数据并进行整体水平分析;针对“较快”层次学生设置运算、理解两方面的专题训练逐个突破,再通过综合训练提高;针对“慢”层次学生设置提高运算、数据认知的单一练习,保持学生兴趣的同时逐步提高,如沿用“俄罗斯方块”式的平板游戏让学生练习“移多补少”方法。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既能保持学习兴趣,又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但要注意,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实际的运算练习,也可以是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体的练习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在课外,教师可以将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精准的数据可以关注到每个层次甚至每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易错点、难点调整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数据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更多的教学策略,实现从关注学生到研究学生的转变。
三、课堂实施反馈
(一)成果优势
通过课例实施,智慧教学让数学课堂“四精”达成效果较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个学习阶段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智慧教学真实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面向每个学生,持续关注思维的发生,赋能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逐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经过不断合作、讨论、探究,又指向于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平均数”作为“智慧教学”的实践课例,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智慧教学的“四精”模式,可丰富研究素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二)研究不足
由于个人经验不足,智慧教学赋能课堂“四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仍需要进行大量教学实践,需根据教学实施反馈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华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移多补少”的价值追寻——《平均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0(22).
[2]周顺芳.信息驱动下的精准教学——以《数学广角——集合》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3).
[3]杨珍.浅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小学数学精准教学[J].黑河教育,2021(12).
[4]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
[5]李国良.深刻理解平均数,让学习深度发生——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9).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39-68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