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活资源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2023-06-19邵玲
邵玲
〔摘 要〕 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现象和故事為情境材料,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发掘生活这一教学资源,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资源;认识世界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3-0016-03
一、科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常规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通常将教学限制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未加入生活化的素材、场景等,缺少良好的互动。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课堂上非常沉闷,学生几乎不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到了5~6年级,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来,没有一个学生回应,教师自说自话。有些简单的实验也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课作用不大,没有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要求高点,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1~2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一些问题缺乏思考能力,讲解式教学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而在课堂上应用生活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出这一困境。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情境,给学生一种熟悉感。学生有了表达欲望,就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科学知识。科学教师在应用情景教学法时,一般会采用讲述、描述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情境。随着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因此适当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情境,效果会更好。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不当
当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时,不能灵活地应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想当然地觉得学生很熟悉某种情境,尤其是有些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情境设计并不适合现代小学生,可能是很多年前教师本人经历过的,虽然教师觉得熟悉,觉得应用在课堂上效果一定很好,但是实际上学生从未经历过,会觉得陌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无法感同身受,一脸茫然,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三)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不理想
教师在营造情境时,没有把握生活情境教学的适宜性原则,即环境的营造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要避免无效营造。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环境建设不适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造了过多的生活环境,没有适当“留白”,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第二,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对学生管理不当。当教师营造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学生非常兴奋,个个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无法有序开展教学。第三,长期实验无法完成。比如“铁钉生锈了”“馒头发霉了”等课程实验不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需要持续很长时间。有些实验甚至地点也要改变,如观察蚕的成长。但是,有些教师会觉得麻烦或者课时不好把握,放弃指导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用视频或者图片替代。然而学生自己的经历肯定比视频体验更直接、更有效。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师在更新自己的观念之后,会形成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的教学理念——生活情境教学观。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不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确保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知识的一种途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主要依靠物体和视觉图像来解决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并表现在面向生活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一些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霉与防霉》为例,教师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上课当天,从家里带一个用透明塑料袋包好的发霉物体,或者在家里找到发霉的物体,不局限于食物。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就会回家到处找发霉的东西。那么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哪里见过霉?”学生快速回忆他们寻找和培养霉的过程:墙角、水杯的胶圈里、买回来很多天的水果上……教师再问:这些发现霉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归纳出:潮湿、阴暗……这时候教师提出书本上的探究问题:“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学生提出实验假设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而会根据之前的经验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学生带来的发霉物体都不相同,有的是面包,有的是水果,有的是放久了的旧衣服,当教师提出:“生活中,你有哪些防霉的措施呢?”学生会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提出多样的防霉方法。这节课的知识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而是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的,在制作过程中自主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学生将这些经验带入课堂,教师再带领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给这些经验搭起一个支架,将它们用理论串联应用起来,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能够应用于生活的理论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吸引学生,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趣”为先,以谈话引趣、情境引趣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猜想,善于动脑。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食物与营养》一课为例,课本指导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讲解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作用;第二,学生根据所学营养成分的知识设计健康食谱。营养素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掌握,也很难意识到这些营养素对身体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安排,而是创设了一个大航海时代的故事:船员生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但是船长等管理人员都很健康。船医在寻找生病原因过程中,偶然发现船员的食物和他以及船长等管理人员的食物很不一样。先让学生列举他们的食物分别是什么,然后再学习各种常见食物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随后探究分析:食物不一样在哪里?生病是因为缺乏了什么营养物质?为什么这种不同会引起船员生病?再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设计每日菜单,确保船员的营养摄入充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直接巩固运用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也明白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改动过后的教学设计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将所有环节连接起来,没有脱节。以这种故事串联教学环节的方式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即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以船医的身份,在故事情节中沉浸式推进,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厌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角色;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象的纸板,包括厨师、食客、营养师、医生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菜谱并展示。最后,教师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活动中来,充分感受到营养全面摄入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觉地投入实践活动中,在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这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与生活知识相互补充,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在生活中找到科学教育的切入点
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如果只将教学限制于课堂这一方天地,那将使科学课程失去童真本色。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第一课《庞大的“家族”》一文时,课前教师可以组织每组学生对蚂蚁进行观察,根据小组内的观察结果画出蚂蚁的副本,并在课前粘贴在小组旁边的教室墙上。课堂上,学生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庞大”的意义;然后根据上课所学内容在画出的蚂蚁图上,标注出昆虫的各类特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课后,学生对照昆虫的共同特征,进行辨认昆虫活动,看哪个组的学生寻找到的昆虫种类更多。
(四)结合校内项目丰富生活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地点是教室,学生被局限在教室中被动地接受新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兴趣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把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和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校开辟了几十块班级小菜地,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本班的菜地。给学生提供场地,提供机会,提供指导,让他们开展种植活动。在本校的种植活动中,学生跃跃欲试,从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种子不发芽?”到解决问题“有的植物种子不能浇很多水”。这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实践的经验收获,成为他们自己经验的积累。这种体验就可以与课堂科学教学相结合。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课本上这一单元每节课的活动都是分开的。第一课《种子发芽了》是种番茄和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第二课《幼苗长大了》是研究茎的作用和观察叶的组成;第三课《植物开花了》是观察番茄花和黄瓜花的不同与给栽种的黄瓜人工授粉;第四课《植物结果了》是填写种植记录表和找种子。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课,除了植物生长这一逻辑上的关系,很少有教师能够在种植植物上将4课连接在一起,因为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不方便一个单元连续教学。有了校园小菜地后,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题中生活化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种为载体,从观察植物一生的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实现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认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植物,创造学生在日常校园种植中与植物接触的条件。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拉长周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小菜地,从种子开始统一种植黄瓜或者番茄,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开展每课的教学。学生会遇到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茎的作用是什么?等。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日常生活化的观察中,沉浸式地实现了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现有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对科学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来促进自身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与科学结合起来,使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充分了解生活情境教学的要求,科学地創造生活情境,才能优化生活情境教学,保证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费薇.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47):74.
[2]邱江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2(10):30-32.
[3]沙晓娜.小学科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研究:以临沂市×小学为例[D].临沂:临沂大学,2021.
[4]李香叶.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2(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