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互补、有效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2023-06-19陈忠云王智荣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师

陈忠云 王智荣

随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效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的中学不但建设了心理咨询室,还招聘了心理学专业的心理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专职的心理教师工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工作起色不大。对此,学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从机制上进行改进,使学校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存在的问题

1. 对心理教师作用认知的偏差

学校招聘专业的心理教师后,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有心理问题,专职心理教师均可解决,于是学校在会议及一些公开场合强化心理教师的作用,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也作为亮点工作之一进行汇报;教师碰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么通知学生去找心理教师,要么领着学生直接交给心理教师进行干预。

2. 心理教师的无奈

笔者对当地近几年招聘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干预的情况作了调研,“无奈和没有办法”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作为刚入职的专职心理教师,他们怀抱一腔热情,也想把工作做好,但面对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的学生进行干预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于是查閱资料、上网寻找答案、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成了一种常态,找到新的方法后进行干预,有的学生心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甚至没有效果。随着这种情况的学生增多,心理教师会感到对少数心理问题的学生“无可奈何和没有办法”,产生一种挫败感,甚至极少数心理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干这项工作。

3.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招聘心理教师之前,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抱有有人来解决问题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所加强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教师干预后,改变的效果不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简单认知

处于中学生时期的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突发事件、生理成长等情况对其心理的冲击,从而导致内心的平衡被打破并由此产生的痛苦体验,称为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中学生心理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中学生会发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丧失亲友、家庭纠纷、暴力伤害、财物失窃、情感挫折、网络成瘾、意外事故、性侵犯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突发事件。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如何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学家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归纳,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汇分别为情绪低落、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差、无精打采或精神萎靡、上课走神或睡觉、伤心、后悔、紧张、害怕或恐惧、冲动。此外,诸如自卑、气愤、激动、头痛头晕、动作缓慢、对学习没信心等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1)认知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丧失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未来失去希望、讨厌周围的人甚至讨厌自己。

(2)情绪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惊慌失措、紧张焦虑、害怕无助、怀疑、神情麻木、孤僻自闭、过分敏感、乱发脾气、烦躁不安。

(3)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冲动、人际关系差、疏远同学和老师、旷课、厌学、网络成瘾离家出走、行动缓慢、常常无故与他人争吵、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厌世尝试自杀。

(4)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神情疲惫、脸色憔悴、表情呆滞、眼神游离、神色麻木。

3.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与策略

对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干预,一般采用“五步六要点”的方法进行干预。“五步”即五个步骤: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制定干预方案→进行干预→评估干预效果→结束或进入下一个循环,有的学生需经过多次干预才有最终效果。

(1)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根据心理测评量表、情绪变化、学习变化、人际交往、家庭变化等情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制定干预方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多样,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轻重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及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心理问题干预之前,制定心理问题干预方案,进行有效的规划,设定多种干预的方法和步骤,做好前期工作,使进行心理问题干预时,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3)进行心理干预。进行心理问题干预,一般要抓住以下“六个要点”:

第一,明确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利用资源。教师要从了解的信息确定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对照上述10种情况确定)。在明确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后,确定利用哪些人员、环境和技术进行干预,做到最大化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效干预。此步骤如果是熟悉的学生则在方案中明确,如果是不熟悉的学生,则通过系列的问答、沟通来进行确定。

第二,保证学生的安全。在问题干预过程中,教师应将保证学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使学生在没有或少有顾忌中敞开心扉,谈吐真实的想法。如交谈的房间选在独立空间较小的房间,房间布置以冷色调为主,物品摆放体现温馨舒适;交流沟通时不能有第三者在场等。安全还包括对学生隐私的保密。

第三,追溯回忆,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学生问题的产生总是由某一个事件或人引发的,这个事件或人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一般情况下根源引发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刺激问题进一步加重,最终到了某一个点(事件或人)而爆发出来。故找到根源是有效干预问题的关键,而找根源则采用追溯回忆的方法,如你失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是哪月几日?什么事情导致你睡不好觉?等等。追溯回忆中教师的语气要平缓,态度要和蔼可亲,要留有给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回忆。

第四,追问、融入,探究当下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使学生知道教师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教师不要去评价学生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或是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学生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我!”。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用到两项沟通技术: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和同理心融入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其他实际情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口、对答交流,澄清学生的理念、想法,揭露思想症结所在,动摇学生论证的基础,发现自己想法上的错误,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正向方向发展。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的话术模式一般为: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什么事?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吗?能举一个例子吗?等等。

同理心融入法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即设身处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认知性的觉知和把握,而不是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断然的指责、批评或否定。

第五,确定改变的方向和事项,作出承诺。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正向引导,与学生达成改变其当下思想和行为的共识(约定),并根据学生的意识、环境、可利用的资源、原有的基础,明确需要学生完成的事项(一般2~3件),并让学生作出按要求完成事项的承诺。此步骤中,对事项的确定,一定要让学生认可,对于不认可的事项,教师要进行变通代替。

第六,跟进督促,促成改变发生。改变——思想和行动上的改变是问题干预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没有改变,就意味着干预的失败,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承诺的事项落实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和督促,促成改变的发生。

上述“六个要点”是通则通法,在具体的实施中需结合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更有效的干预。

(4)评估干预效果。干预是否有效,只有进行评估,进行干预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谈行为举止、学习情况、人际交往等情况,鉴定学生的“行为改变和心理改变”是否真实发生,是否朝“正向”发展改变,是否归于正常。通过评估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采取的措施。

4. 融合互补的思路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简单认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与策略”的专业知识认知中,不难看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是一个复杂、持续时间长的过程,这种干预必须融入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走进学生的宿舍、走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融入对学生一道不会做的题目的辅导中,渗透于家长的沟通交流之中等。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基于专业须心理教师主导,基于校园生活须班主任(任课教师)须发挥主体作用,即“在心理教师的主导下,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主体配合、学校和家长协同配合,通过融合互补,整合力量,有效开展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

(1)知识互补共同提高干预能力。招聘了心理教师的中学,初期面临的是心理教师缺少班级管理经验、缺少长时间与学生接触交往的时间、空间与地点,因此,刚参加工作的心理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参与到学生的常规管理中,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感知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开展心理干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专业知识,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勇于探索实践心理干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管理学生的能力。

(2)心理教师要发挥其专业优势,在对“心理评估、心理疾病探究、追溯回忆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利用环境和技术进行干预等方面”,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领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

(3)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发挥其是学生常规管理者,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家长的优势,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問题是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突发事件”哪一种情况导致的,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

(4)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有效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按教师的要求做好相关的工作。

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中,学校要强化机制建设,如: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用行为规范纠正学生心理偏差;培养学生一项体育运动——用运动减缓压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三关爱”(教师关怀、同学互助、家长关心)和“四导”(心理上疏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等。建立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教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最美教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教师如何说课
心理感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