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和启示
2023-06-19李勤玲王邓涛罗赟莹
李勤玲 王邓涛 罗赟莹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印发,恰逢云南省新中考政策的实施。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比了新旧课标的变化且进行了解读,分析新课标的特色,并结合云南省新中考政策提出教学指导建议。
一、背景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教学需求发生了变化,即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教育目标也进一步明确,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当今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也随着时代进步,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由教育部于2022年4月21日印发。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依据新时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要求,强调育人为本,同时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二、变化
对比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后发现,在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下,新课标强化了育人导向、对课程内容的结构进行了微调。强调地理实践力在教学过程的实施,增设跨学科主题建议与范例。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内涵界定和描述,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加强了不同时段,如小初、初高学段的衔接。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保护地球环境;将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单独列出,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地理教学活动建议更具体,指导性更强;强调地理教学与命题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 结构与内容的变化
2. 课程理念的变化
3. 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三、启示
新课标的印发,恰逢云南省实施新中考政策。新中考在考试分值、命题形式、考试时间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将新课标的思想渗透入教学中。
新课标强化了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环境。
1. 创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继承过去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展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生生、师生合作学习的交互性和小组探究学习的创造性。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多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深度、广度和难度的问题,层层递进,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求知,深度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2. 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教学目标
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德育为先,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纲,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新课标中将教学目标由过去的“三维目标”调整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该转变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入手,同时兼顾地理课程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连续性,体现课程不同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侧重点,使得各目标之间既有层次,又有联系。
3.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都与知识的结构化有关。自然地理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地理整体思想,区域背景下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文地理背景下的人类生产生活(居民、民族、人口、聚落、农业、工业、交通)是相互联系的,人文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注重引导学生的人地协调思想,如因地制宜、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教师在教授某知识点时,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模拟实验、地理模具制作等,地理知识本身就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利用,教师应该把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体验“认知—实践—深化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在课堂上组织绘制地理地图、制作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还可以借助课外时间,结合地理课程进行社会调查、地理现象观测、博物馆研学参观以及野外实地考察等,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如在地图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利用学生绘制的校园平面图设计藏宝图来开展校园定向寻宝游戏,在“绘制地图”的同时也落实了“用地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在游戏中达成了教学目的。又如在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节,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并亲自测量降水量,再结合本班同学的住址绘制等降水量线,也促进学生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5. 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学科融合教学
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设计范围极其宽广,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又涉及历史、政治等。鉴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联想、探索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地理与语文的融合,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描写了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描写了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将古诗词与地理现象进行对应,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对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又如欧洲西部的地中海气候温和,多雨雾的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后期成熟,可以和生物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联系在一起进行学科融合教学。多学科融合地理教学不仅建立了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促进了学生地理现象本质原因的深入理解。
6. 在教学中重视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地图、图表来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良好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形成一定地理品质与能力、拥有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地图的直观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空间分布状况,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这一直观的地理教学工具来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