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相伴:在文化传承中润泽童心
2023-06-19王迎娣
【摘 要】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在深刻理解“活态传承”特质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紧紧围绕个体“仿学·自创”、群体“协作·共创”、学校“辐射·再创”三个维度,让学生参与实践,并通过关键事件催化、主题学习浸润、研学活动拓展等策略,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乐于分享、善于合作、勤奋进取等优秀品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无锡泥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29-03
【作者简介】王迎娣,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德育主任,一级教师,无锡市德育工作带头人,锡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柏小”)在深刻理解“活态传承”特质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泥塑文化的育人价值,围绕“物型空间打造”“主题课程开发”“序列活动推进”“评价体系构建”四大板块,并通过关键事件催化、主题学习浸润、研学活动拓展等策略,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乐于分享、善于合作、勤奋进取等优秀品格。
一、与“泥”相遇:“仿学·自创”明责任
开学第一天,美丽的柏小校园迎来一群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同学们看,这些泥娃娃多么可爱呀!这就是惠山泥人中最著名的‘团阿福,它们胖墩墩的,憨厚可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形态各异的‘团阿福从设计到创作,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哦。这两面五彩斑斓的艺术墙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百子阿福墙。这么多‘阿福团聚在一起就是想告诉大家,作为柏小的学生,要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学校红领巾“小百合巡讲团”的队员们正在为一年级新生做介绍。
“团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形象之一。柏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教师就会带着他们学习捏制“团阿福”。在捏一捏、聊一聊中,学生深入了解“团阿福”的寓意,并在玩泥的过程中释放天性。学校在泥塑教学中进行价值引领,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柏小的教师还会引导学生调查和研究惠山黑泥的特性,如细腻柔韧,干而不裂,弯而不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等。调查研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对惠山泥人有了最真切的认知,进而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努力奋进、追求精彩的种子。
“知行合一”是学校秉持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物型空间的熏陶和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学生初步感知惠山泥人,并通过校外参观、主题寻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惠山泥人,以行促知。在惠山泥人博物馆里,学生深入了解“最具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在“我与大师面对面”寻访活动中,学生采访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喻湘莲奶奶。为了传承和保护惠山泥人,喻湘莲奶奶参与修复、抢救400多件传统无锡泥塑作品。虽然喻奶奶已经80多岁了,但她每天7点不到就来到办公室,每周工作7天,抓紧所有时间创作作品。“来不及了,要从头到尾学,真的来不及了,我们要培养原创的作者,而不是培养生产工人。”喻奶奶将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创新当作自己的责任,她的话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坚定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二、让“泥”绽放:“协作·共创”会分享
惠山泥人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精神。我们所提倡的“活态传承”,关注的不仅仅是承袭传统技法,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品背后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润泽童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
吟咏一首节气之歌,就是翻阅一本传承千年的时间之书。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学校的红领巾泥人文化研究院确定了新的研究主题——用泥塑作品定格二十四节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创作的作品——雨水。相传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我们小组创作的作品就是在呈现这个场景。”学生小组正在进行主题汇报。
“老师,我们今天要捏什么呢?”教师提示:“有人说,这个节气是‘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还有人说,这个节气是‘小小的满足,大大的幸福。”“我知道了,是小滿。奶奶曾经告诉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意思是麦子快要成熟了。”有学生回答道。“你说对了。在古代,从小满开始农民便更加忙碌,为了保持农田的水源充足,还需要用水车引水灌溉。”教师说道。“老师,那我们就捏一个踩水车的场景吧。”“我们还可以捏一个凉棚,这样农民伯伯劳作之后就能在里面休息了。”“你们看,这是我捏的,我还给农民伯伯戴了一顶蓝色的草帽,这样他就不怕被太阳晒啦。”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次创作,各个小组的成员就是这样明确分工,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红领巾泥人文化研究院的小讲解员吴溪有一个爱听戏曲的爷爷。在爷爷的熏陶下,吴溪也喜欢上了各种经典戏曲唱段。学校秋季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参观游览了红色旅游景点沙家浜,还观看了京剧表演——《智斗》。回到学校后,吴溪马上向辅导员徐老师提出想要创作一幅作品的想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沙家浜的红色文化。徐老师肯定了吴溪的想法,还告诉她《智斗》这个唱段妇孺皆知,也特别适合泥塑创作,很有画面感。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吴溪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吴溪主要负责《智斗》中阿庆嫂的形象设计和捏制,其他成员则有的捏制胡团长,有的捏制刁德贵等。大家齐心协力,用时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作品。阿庆嫂聪明伶俐、有勇有谋、敢于斗争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走在柏小的泥文化长廊中,我们能看到 “十二生肖”“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新二十四孝”“课本里的中国故事”“二十四节气”等不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学生团队合作完成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协作中,懂得谦逊,学会合作与分享。
三、为“泥”喝彩:“辐射·再创”同进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学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人物创作与校园生活、经典名作融合,从一个场景走向多个场景,从一个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学校将泥塑传承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泥塑文化精髓在学校课堂中落地生根。此外,学校还注重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线下实物走向线上视频,让学生、家长、教师得以共享泥塑惠人的成果。
为发挥泥塑文化的辐射作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泥塑节”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泥塑节”中,学校以“扎根无锡地域特色、传承优秀非遗文化、促进学生品格提升”为宗旨,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利用晨会、队会、专题课堂等介绍泥塑文化,分享泥人故事,指导创作泥塑的技巧等。各班教室都开辟了“泥塑天地”,展示学生捏制的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泥塑作品。各个年级都开展了以“泥塑雅韵代代传,非遗文化脉脉承”为主题的微队课(班会课)。一大批学生活跃在校园里宣传泥塑文化:“小小巡讲员”分享泥塑故事,“小小记者团”书写泥塑经历,“小小推介家”传播泥塑成果,“小小戏剧社”演绎经典作品,“小小设计者”传承泥塑文化。
一揉、一搓、一压,是游戏,也是创造。走进四(8)班的教室,两位“小小巡讲员”便开始热情地介绍班级“绽放‘泥的梦想”主题展示区。“星空区”陈列着宇航员形象的泥塑,致敬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美食区”展示着各种美食作品,传递大家对生活的热爱;“艺术区”陈列着艺术场景作品,是天赋与汗水的碰撞;“职业区”展示着各行各业的榜样人物泥塑,职业启蒙在这里开启;“梦想区”陈列着表达学生心愿的作品,如《与“泥”一起去西游》《和“泥”一起运动》《“塑”写“泥”的精彩》《有趣的脸》《有趣的海底世界》等。在主题鲜明的班级作品展示中,一团团黑泥被赋予了无限的创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每年的“泥塑节”,学校会举行“我捏你绘”亲子展示秀。学生吴雨宸的妈妈这样说:“这是我第一次和女儿一起动手制作泥塑作品。整个制作过程由女儿主导,她思想创新、思维缜密、计划周全,我在心里默默为她鼓掌喝彩。相互陪伴的时光是轻松且快乐的,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一起动手,相互协助,一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就这样诞生了。这次活动让我切身体会了女儿坚持学习泥塑的不易,也明白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传承泥塑文化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技能,更培养了勇担责任、乐于分享、善于合作、勤奋进取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的养成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汤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