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内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18任忠霞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导图文本阅读教学

任忠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线教育者历来也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但是由于科学而合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较缺乏,使得阅读教学的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为此,教师应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内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切实突破“瓶颈”问题。基于中年段学生阅读现状,以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列举思维导图应用下的阅读教学案例,通过思维导图在中年段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来探求思维导图在中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之法,从而切实提高中年段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素养的提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学习中需重点培养的能力,也能为今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課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划分了每个年段阅读的要求,要让低年段的学生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基础上掌握阅读方法,能质疑并体悟文本深意,同时也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阅读中能实现质的飞跃是基于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阅读,而思维导图便可帮助学生高效阅读。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阅读文本,感受阅读文本的“美”,从而促进学生课内阅读效率的提升和加强课内知识的联动,长期锻炼便能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思维导图则是语文教育教学策略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意义

(一)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思维导图中的颜色、线条、图形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多元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

小学生刚步入基础教育阶段,思维正在形成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会保护儿童的这种发散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思维导图新颖多变,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主动性,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阅读文本的“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掌握以及运用更多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沉淀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文本,不断积累识字量,学会听、说、读、写,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并且将所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

(一)沿用套路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整个课堂教师唱主角,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学习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这虽然反映出传统的语文阅读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方面尤为注重,但是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极少自主对文本进行探究、分析。

(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低

由于传统阅读模式多是教师唱主角,再加上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意外生成未做出及时以及充分的回应,也并未及时捕捉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个性思维难以彰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进行思考,直接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使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及感悟,也无法深入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感受一篇篇优秀文本蕴藏的内涵与魅力,同时也使自身的创造性阅读思维发展受限,个性难以彰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

(四)中年段学生对阅读存在畏难情绪

小学中年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但中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段等。此时,有的学生缺少一定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由此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样的心理实际上也使中年段学生在不自觉中会抵触阅读,导致无法真正实现有效阅读。

认真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后,笔者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并牢牢掌握这一方法,从而解决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不断实现个性化阅读,发散思维,使教学智慧与学习智慧不断生成,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年段课内阅读中的应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笔者通过对一线教学课堂的调研发现,由于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中70%的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程度的抵触,然而这种心理对小学中年段学生有效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未来的阅读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笔者还发现在课内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较好地减弱学生对阅读的抵触心理,对于学生因课内阅读文本较烦琐而“望而却步”的现状有一定的改善,加之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小学生本就对图文较感兴趣的心理,思维导图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激趣。这篇文章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以极其细腻的手法为读者一一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文章的顺序一一讲述四季的景色和物产,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探索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事物,也更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此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题放到中间,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本篇文章中的时间线——春、夏、秋、冬四季,在课题四周形成春、夏、秋、冬四条主要的枝干,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动态地发散出思维导图的四条主要枝干。然后分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小兴安岭的四个季节,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从动植物及产物方面进行文本梳理,完成该季节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请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的时候,以动态的思维导图的课件出示相关的内容。比如,将春天这一分支的“动物”——“小鹿在溪边散步,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的情景,随着思维导图的展开,附上相关的视频进行展现。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会感到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阅读学习中,也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动态的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内文本的兴趣,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随后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对课内文本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文本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二)运用思维导图,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部编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时,笔者因考虑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锻炼学生寻找关键句并观察文中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写清楚的,所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开阅读,进行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有效阅读,明确学习的目标,厘清学习的思路并掌握文本要点。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了解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和疑问之处,从而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同时能够保障授课过程更有針对性,以确保达到实效。

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绘制并完善了关于本课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后提炼文本内容的同时,感受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突破本课“课文怎样围绕一句话写清楚”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绘制的课内阅读思维导图,可激发其思维能力,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抓住此契机,拓展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在阅读记录单中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再让学生制作读书小报。思维导图、阅读记录单、读书小报这一系列的课外拓展不仅让学生突破原有的阅读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面,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

思维导图是基于传统阅读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出的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阅读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也多次证明了这种新形式的阅读学习方式较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内文本,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法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思考点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本课题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笔者自身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时间较短,对思维导图的认知水平和研究深度有限,导致这项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内阅读的课题受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不理想。

其次,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内阅读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因中年段的小学生对现代化电子设备使用的熟练度不够,在本课题中没有涉及学生使用现代化电子设备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情况。这为学生高效、快速地绘制思维导图带来不便。

最后,受研究时间和条件的影响,本次研究仅针对实验年级进行,开展了思维导图的教学和实际的探索,研究的样本数量客观上比较少,对象也较单一,实验数据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需要在今后的探究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对试验结果进行补充完善。

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内阅读中的应用可以让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整合文本信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文字、线条、色彩、图画等方面的应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加强记忆。同时思维导图能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树状结构图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俗易懂,让学生在理解阅读课文文本内容的同时,自由地发散思维,联系学过的知识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很有趣。

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只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年段课内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这一特性。但是思维导图的使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性等各方面的提升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学生将会自主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这仍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冉玉国.运用思维导图 提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22(16):120-122.

[2]王洁琼.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

[3]蔡阳合.用思维导图提升阅读教学实效[J].语文新读写,2022(10):31-33.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兰飞小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导图文本阅读教学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