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目标与实践路径

2023-06-18吴媛媛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时代

吴媛媛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这对“树立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理解真正的国际合作”“明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意义”“体会深层的大国担当意义”“进行文化理解与传承,建立民族自信”“培养深度阅读和审辩性思维”“锻炼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深挖德育元素,拓展、整合教育活动方式,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实效性实践。

一、新时代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特征

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议题与挑战凸显,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时代需要共同体思想,全世界各国人民需要理解、合作与互惠,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与挑战。而国际理解教育是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出新特征,主要体现在生命教育、国家认同教育、世界公民教育三方面。

(一)以明晰生命价值,强调珍惜尊重生命为基础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处处展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价值意蕴。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应以明晰生命价值,强调珍惜尊重生命为基础。教育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可以意识到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是不分民族、国家的人所共同呵护的珍宝,从而产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崇尚和平的思想。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引领小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为全人类福祉而努力是每一个地球生命个体的追求,从小就种下“热爱和平”“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种子。

(二)以根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

国际理解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域文化的途径和资源,使小学生得以接触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人文。但小学生尚未形成自我识别能力,因此,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引入他国文化与信息,会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自我身份识别和认同障碍。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口,我国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要帮助小学生理解自我身份、识别自我身份,以根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让小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对本国、本民族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

(三)以树立责任担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

学生了解了异域文化的知识,才能够感知和探求如何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未来的世界,全人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难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粮食危机、宗教冲突、贸易冲突……面对严峻的未来挑战,全人类必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因此,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应当以树立责任担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有效提升小学生对全球性议题的关注,使小学生树立“地球人”的思想和意识,尊崇“合作共担”的价值观,能够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去关注和参与到全球性议题的有效解决中。

二、新时代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是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时代,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希望能使小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对世界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的认知体验和分析探究,培养学生应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技能,使其形成和平、民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胸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能够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未来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引领全球化合作做好人才储备。

(一)根植“民族认同”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基础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增进国家间价值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对生命的不尊重”“对规则的不遵守”“对和平的不珍惜”等现象时常出现,各类矛盾愈演愈烈。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极容易受外部不良环境及风向的影响,形成狭隘的民族认同认识。世界大格局大变动的背景,凸显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国际理解德育渗透方向正确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通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来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审思国际危机和国际矛盾,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教育,养成“客观公正”“责任担当”“民族认同”的品格。

(二)树立“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参与世界治理,展示中国风度与力量,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敢担当、敢作为的青少年。这批青少年必须具备国际理解素养,懂得国际规则和知识。而国际理解会涉及很多异域文化的知识,小学生容易迷失在文化归属判断中。因此,其在小学阶段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树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学校要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认同并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意识;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专项活动和课堂教学,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中华文化为荣,以中华精神为根,深入领悟和体会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璀璨。具备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在自我文化认同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三)学会“包容、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世界上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现代社会中,“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尊重是前提。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国际化”视野的高度去看中国、看世界,去比较中外文化,从而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历史、民族、人文和社会发展的概况,参与对世界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的认知体验和分析探究,使小学生有效养成“包容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和学会合作”的开放、包容的人格。

(四)培养“责任意识”

从推动《巴黎协定》的顺利达成,到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力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治理的浪潮下,中国展示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未来的中国,需要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极强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小学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查阅和各种拓展活动,要使学生关注到世界局势动荡和世界生态环境危机,激发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和平、民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胸怀。

三、新时代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历史格局的背景、未来世界发展所需素养的需求、教育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国际理解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价值。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可以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喜欢游戏和体验式的课堂,并能从这样的课堂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知乐趣。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和新要求,小学阶段践行国际理解教育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深挖德育元素,整合教育活动方式,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性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进来”到“走出去”

传统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国外风土人情、国际规则的介绍,学生在课堂中以学习和感知外国文化为主,将“国际理解教育”等同于“国际教育”,侧重于“引进来”而非“走出去”。而作为新时期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和新课程改革变化,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将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融入教学目标,树立合理的德育渗透意识,将“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德育渗透方向,提升学生德育学习的内驱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如在中外礼仪教学中,除了进行日常的基本教学,还应该透析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背后的“懂礼节、讲礼貌”这一情感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以礼待人”“尊重文明”的价值观,同时结合时政热点,探析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天下为公”“天地人和”的理念,体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拥护世界和平的大国的正面形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则应从学习并领略国学开始。小学国际理解教学中引入国学实践体验活动,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乐于参与其中。

(二)进行德育元素拓展——“学中做”到“做中学”

国际理解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资源,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礼仪、情感态度、生活习惯以及辩证思维等。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德育教学资源,拓展德育元素,从“学中做”到“做中学”。

如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中文诗歌英译”活动,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体会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联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何为“翻译”;通过“中国名人堂在国外”,让学生自己组织成系列活动,梳理中国著名的诗人及其著作,并将其作品进行英译;在国际理解专项课程“中外名人堂”授课时,涉及李白、徐悲鸿等中国的名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拓展出“新时代小学生偶像价值观引领”,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并用英文介绍这些中国名人及其事迹,深刻学习和体会“中国名人精神”,并具备对外宣传和讲解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活动链接,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在合作中体会“理解”和“共通”。

(三)整合教育活动方式——“单一行”到“综合行”

传统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课程有国际理解教育专项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课程、国际理解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最初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實践时都是“课程单一行”或“活动单一行”,课程与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未能有机融合,育人效果不理想,因此,并未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因此,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要从“单一行”走向“综合行”,实现课程与活动的双向并轨推进;对已有的单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架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对已有的活动进行分类整合,以项目化方式进行优化重组,突出问题导向和实践的必要性,综合育人。

如进行与课程主题相匹配的综合实践活动,以项目化方式贯穿始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和领会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养成国际交流的参与意识和沟通交往能力,具备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及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18-23.

[2]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97-104.

[3]孙湘娟.探究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5):39-40.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校)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时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