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传播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2023-06-18杨琨
杨琨
[摘 要]当前,传统媒体通过深化改革,构建了融媒矩阵,强调“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逐步推动采编资源深度融合,内容质量有所提高,精品内容得到加速传播。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思想与融媒发展需要存在巨大差距,如果不能克服人力资源开发的阻力,会陷入低产、低质和低流量的困境。基于此,文章结合媒体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深入探讨人力资源内耗现象,总结融合传播阶段性发展中人力资源外延的递进趋势,提出了通过融媒工作室扩展创作方向、通过特约拍客扩充采编素材、通过特约观察员转变被动局面让内容增量有深度等建议,旨在挖掘媒体机构人力资源潜力,提高内容的产量与质量,助力融合传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融合传播;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11-0010-03
人力资源是媒体机构内容生产最为重要的基石,唯有发展人力才能推陈出新,唯有深度开发人力才能融合更多媒体资源,才能在融媒传播的大趋势下抢占先机[1]。
当前,很多传统媒体在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管理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和工作机制受阻等问题。人力资源的潜力并未得到真正激发,导致内容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如何开发媒体机构的人力资源潜力,已经成为媒体机构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媒体平台融合传播阶段的人力资源内耗现象
(一)创作视域狭隘
媒体机构人力资源长期固化,创作视域很难得到综合扩展,这是媒体机构人力资源长期“不换血”造成的通病,即便是创作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也可能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生产流程弊端。非媒体机构的注册记者虽然没有与本台合作的实践经验,但是可能在其他媒体平台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创作资源,创作形式与本台截然不同,在经验可复制、可迁移、可借用和可参考的基础上,媒体机构的创作视域可能发生骤变[2]。
因此,唯有引入外部激励因素,获取先进创作经验,才能实现媒体机构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守正创新,提高产量和质量,打破创作视域狭隘的壁垒。
(二)采编选材受限
新闻生产需要大量新鲜素材作为采编补充,但是受限于媒体机构人力资源和启动资金的不足,很多跨地区或跨平台素材难以引进[3]。如果没有一手资料,新闻采编流程必然遭遇阻力,高品质新闻作品难以大量生产。采编过程中,多采用老照片、场外连线等方式,邀约嘉宾不能到场,采访资料回传延缓,拍摄材料缺少新视角或新思考,这些问题都会限制内容的质量和报道的深度。媒体机构的新闻内容生产强烈依赖于好素材,采编选材受限也是因为人力资源匮乏。在融媒发展阶段,媒体机构必须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才能丰富选材,扩大新闻产量。媒体机构只有扩充媒体素材库,才能加速优质内容传播,在融合大趋势下重获新生,摆脱采编选材受限的束缚。
二、融合传播阶段性发展中人力资源外延的递进趋势
(一)跨平台合作:扩展外部资源
地方电视媒体通过深度融合探索多元传播,通过跨平台资源建立了合作报道或联合传播的方式,渠道流量逐渐扩充,用户参与度大幅提高,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为提高融合传播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传统媒体扩展外部人力资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例如,四川广播电视台与爱奇艺联合,扩大了外部资源,实现了平台、品牌和内容三方合作共赢,对更多精品化的内容进行多矩阵、多屏化的宣推辐射,内容曝光度和传播率大幅提高。浙江天目新闻客户端抢抓短视频风口,与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深入合作,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是省级媒体以差异化布局推进战略调整的优秀案例。
由此可见,媒体机构善用外部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媒体机构补充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是媒体机构短期快速扩充人力资源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二)多部门联合:媒体内生资源
多部门联合是指打破媒体机构传统部门职能限制,通过多部门合作创办新栏目、创新报道视角、创作优质产品。这种多部门联合的融媒生产机制是媒体机构人员冗余能力的一次激发和释放,也是对媒体机构编辑部机制的一种互补和协同,利于媒体机构人力资源加速内生[4]。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新闻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机构内部人力资源受到部门独立运行的限制,采编人员不能外出采访,前方记者不能回台主持,组织结构虽然稳定,但人力資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内容生产部门主动创新,采取跨部门、多部门和全员参与的合作方式,培养出一批能采访、能编导、能主持的全能型融媒人才。多部门合作完成优质新闻作品,例如,新京报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光影记忆》《新闻我来说》《胡同里的北京》等栏目,完全突破了传统纸媒的创作限制,通过与采访部门、视频部门、摄影部门和后期制作部门合作,拓宽了融媒体内容的生产线,对内容创作的更新迭代具有重要作用。
(三)全员媒体高频互动:内外资源兼容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升级及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基数的扩大,媒体进入门槛正在不断下探,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传播舆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舆论广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成为媒体生态和舆论场的现实场景。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人力资源,主流媒体平台招聘特约记者、特约拍客、特约观察员和特约通讯员,创新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实现了跨界整合,挖掘内外部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内容产量。
在此基础上,再由台内专家型记者、行业型编导和全能型主持人深入报道,形成媒体内外资源的通力合作,扩大内容产量实属必然。因此,全员媒体持续推进,在高频互动的模式下打通了内容生产线,实现了内外资源的兼容发展,有利于提高内容产量。
三、基于融合传播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一)融媒工作室:扩展创作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认为,“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流程再造是实现内容生产机制变革的关键,从机制创新的角度出发,媒体智能化内容生产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融媒体技术的驱动下,内容生产正在从传统的“集约化”向“平台化”发展,也正在从早期的“中央厨房”逐步向“智能编辑部”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融媒工作室成为人才引进的关键环节,大胆尝试工作室制度,构建出能高能低的薪酬体系,克服“按劳分配”的弊端,不再以产量发放绩效,而是以流量和口碑作为评判标准。人才活力得到激发之后,内容生产力自然随之提升。通过一体化发展,协调媒体人力资源,组建融媒工作室,广泛运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利于扩展创作方向。
此前,上海广播电视台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在集团内催生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大V”和“塔尖”IP,打造上海主流舆论的“金字招牌”。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之后,通过自主申请的方式组建团队,灵活性更高,更加适应后期与各大平台的对接,内容创作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新闻内容,具有更加鲜明的专业化、趣味化、周边化、民生化、故事化的特点,传播力更强,人力资源利用率更高。
(二)特约拍客:扩充采编素材
特约拍客不受工作环境限制,随拍随走、即拍即传、跟拍进场、补拍随时,机动性和灵活度更高。通过大量外聘特约拍客,可以为广播电视台编辑部提供更多的优质新闻素材。这些素材中优中选优,新闻制作质量必然会大幅提高。
从“民间”拍客到“人民”拍客,融媒时代下的采编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认为:“在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扩大外部人力资源,组建工作室,外聘特约拍客,必然会扩充采编素材,也必然扩充内容产量。”
此前,《新疆“托举哥”肩扛伤员三小时等救援》拍客播放量33.8万次,《实拍新疆塔城省道318线现四层楼高积雪 穿梭其中如入冰雪世界》拍客播放量15.3万次。《新疆那拉提草原:遇见独特西域草原风光和古朴哈萨克风情》摄影作品广受好评,被多家平台转载。《这里是新疆 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被网友评论百余次,点赞量破万。这些新闻作品都出自特约拍客之手,无疑见证了融媒内容生产力的崛起。
未来,应持续引进拍客的优质素材,建立同盟互助发展关系。媒体机构采用拍客提供的影像资料后,附加专题介绍或链接推荐,提高拍客的知名度。拍客从电视台播放量中获取了间接的流量溢出,远比奖金或买断形式的合作更有吸引力。
(三)特约观察员:内容增量有深度
特约观察员是媒体机构外聘的专业人士,作为新闻观点、新闻解读、新闻评论的特约人士,对扩展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具有积极作用[5]。新华社与中国社科院早在十年前便签订了《关于建立合作机制的意向书》,建立了“特约观察员”机制,一批擅长时政观点、具有经济头脑、对国际问题形势分析透彻的知名专家进入新闻领域,在“三农”报道、两岸关系、国际贸易等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新闻观点和解读思考。受聘的特约观察员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对深度解读新闻内容具有真知灼见,新华社的新闻稿件精品内容呈逐年递增趋势。
融媒时代背景下,特约观察员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形成媒体矩阵合力,扩充外部特约媒体观察员队伍,从而实现对专题报道内容的增量。
邀请的特约观察员并不一定必须为专家学者身份,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一定比普通百姓了解得更多。专家学者能说出期货溢价空间的道理,却不了解百姓餐桌上的新闻话题,例如菜市场今天的菜价涨幅,除了要考虑专业度,特约观察员更要考虑普及度和大众性。知识类特约观察员必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项技能和知识,民生方向的新闻作品特约观察员则并不需要。如果观察员本身有较高的网络流量,说明粉丝群体对传播内容的兴趣度较高,观察员的群众基础较好,可以作为故事型观察员进入广播电视台。
简而言之,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覆盖领域狭窄,而新闻对外传播的覆盖范围更大。专家学者特约观察员讲述内容有深度,普通百姓特约观察员讲出的内容也有温度。仅凭专家学者组建的特约观察员团队,虽然有深度,但是作品贡献量非常有限。如果将特约观察员的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众群体,那么作品内容增量必然大幅提高。这些普通群众,并不一定身居要职,也并不一定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有生活经验,只要说得在理,讲得明白,其作品便可以作为特约观察稿件对待。为了提高特约观察员的新闻作品贡献量,有必要扩大专家型和大众型两个方向的特约观察员群体,在內容增量上实现有深度的报道。
四、结语
融媒传播下,媒体机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必须扭转人力资源内耗的局面。面对创作视域狭隘和采编选材受限等问题,要扩展媒体机构的人力资源外延,提高内容的产量和质量。
从现阶段融媒发展的趋势来看,跨平台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用外部扩展的人力资源,多部门联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媒体机构的内生人力资源,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动员全员,构建全员媒体的人力资源宏观布局,形成全员高频互动,促使内外人力资源兼容并蓄。建议媒体机构整合内外资源,全力开发人力资源,通过融媒工作室扩展创作方向,通过特约拍客扩充采编素材,通过特约观察员转变被动局面让内容增量有深度,在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助力新闻精品内容产量与质量的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剑.传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革措施探讨——以A传媒集团媒体融合改革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21):68-70.
[2]周喻.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力资源能效[J].人力资源,2022(14):32-33.
[3]王研.转企改制背景下区县融媒体中心人力资源管理路径探索[J].经济师,2022(03):266-267.
[4]范雯.媒体融合进程中政务新媒体人力资源管理探索——基于PDCA循环[J].国有资产管理,2022(01):31-35.
[5]段莉.全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践——探索超链接组织的布局之道[J].中国传媒科技,2021(1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