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科学教学的“本”然之道

2023-06-16周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周明

【摘 要】“本”是基于学生之本和学科之本的学习之本。从“本”入手,探寻科学教学的本然之道,就是要求教师要返本溯源、正本开“元”、探本求缘,从而把握科学知识的起点,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把握科学知识的关联。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清全局之思、行实践之路,通过探寻科学教学的“源”“元”“缘”之道,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返本溯源 正本开“元” 探本求缘

小学科学不同于初高中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它更多的是一种质性描述、质性探究。因此,小学科学不仅仅具有学科的科学性,更应具有儿童的“儿童性”。探寻科学教学的“求本”之道,不仅仅是探寻科学学科之本,更要探寻儿童学习之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返本溯源”“正本开‘元”“探本求缘”,通过探寻科学教学的“源”“元”“缘”之道,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返本溯源:把握科学知识起点

科学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生成、诞生、发展顺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返回知识的源头、本源之处,去探寻科学知识的真谛。返本溯源,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握科学知识教学的起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之中,所谓的“源”,就是“水流起头的地方”。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科学教学中,“源”有三重含义:其一是科学知识的生发之源;其二是科学知识的生长之源;其三是科学知识的生成之源。

比如,教学“斜面是否省力”,不少教师都仅仅是让学生“做一做”对比实验,来判断斜面是否具有省力的功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犹如一个操作工,搭建、对比怎样的斜面,用什么物体,用什么测力工具等,都是由教师“钦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实验”,因而学习显得较为肤浅。返本溯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组织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如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提出如下问题:斜面为什么省力?斜面省力的本质是什么?用斜面提物体和直接上提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种拷问。尽管教师不必用高等物理学知识诠释,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思考推向极限,将问题推向极致。如针对学生的“为什么斜面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这样两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想象:最省力的斜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此,学生就会放飞自我想象,触碰到科学知识的本质。如有学生说“越平的斜面越省力”;有学生说“最省力的斜面就是将斜面平放”;有学生说“斜面越长越省力”;有学生说“斜面坡度越缓越省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学生的表达比较粗疏、稚嫩,但却触及了斜面科学诞生的本源,能助推学生的深度理解。

返本溯源,就是从知识的生长源头处来思考。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科学知识的生活之源、体验之源、经验之源来理解、思考、探究知识。如此,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距离就不再遥远,而是较为接近。返本溯源的科学教学,给学生的科学学习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返回科学知识的本源之处,去探寻科学知识,就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自然、更自由。

二、正本开“元”:把握科学知识本质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探究知识,去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本性、本然,这就是“正本开‘元”。“正本开‘元”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主张,也是基本的育人要求。所谓“元”,就是指科学知识的本质,也是指学生思维的本性。因此,开“元”不仅仅是开科学知识的“本质之元”,更为重要的是开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思维之元”。要通过科学学习,改善学生的科学认知、科学元认知、科学非正式认知状态,改变科学认知、元认知、非正式认知的心理结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力的提升。

正本开“元”,要求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有效地追问。其中,“是什么”是一种事实性的发问;“为什么”是一种探究性的发问;“怎么樣”是一种价值性、意义性的发问。作为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依循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编排顺序,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而应当“直面科学知识本质”“直面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心理规律”,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富有成效的科学学习。“正本开‘元”的科学教学,应当超越“唯教材是从”“唯教材尊奉”的传统教学样态,而正“学科之本”“儿童之本”。比如,教学《火山喷发的成因》,笔者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的材料做了一个“模拟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喷发”的实验现象,而且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火山喷发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这样的一些问题,能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科学思考。通过结合科学实验现象展开科学思考,学生能触摸到科学知识的本质。有学生认为“火山喷发的原因可能是高温”;有学生认为“火山喷发的原因可能是高压”;还有学生认为“火山喷发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的物质分布不均匀”;等等。在这样的科学猜想指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猜想参与实验设计。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权利、时空,让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验,让学生自己调整实验,让学生彼此之间对比实验。如此,学生就会自主探寻到“火山喷发”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验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

“元者,善之长也。”元,是好的开始;元,是万物的始基;元,是宇宙的本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元”:其一是开科学之“元”,也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相关本质;其二是开儿童之“元”,也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元、认知元等得到提升。这里的“元”,包括学生的认知、思维的材料,认知、思维的品质,认知、思维的过程,认知、思维的监控,等等。对于学生之“元”的关注、观照,不仅仅是培育学生的认知素养,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元认知素养。相较于科学的认知素养,科学的元认知素养更能彰显其本质。

三、探本求缘:把握科学知识关联

科学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更要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的关联。科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关联体。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本求缘,去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联。“缘”也就是“缘分”,是一种“关系”的表述。探本求缘,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的同时,能梳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探本求缘,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反思,从而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内在性价值。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探本、求缘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本质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去探寻科学知识的关联。只有把握了科学知识的关联,学生才能对科学知识的本质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比如,教学《杠杆》《轮轴》《滑轮》等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通过引导学生做实验,认识到这些机械在怎样的情况下省力、费距离,在怎样的情况下费力、省距离,更要引导学生去追问“为什么这样省力、费距离”或“为什么这样费力、省距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等相关元素进行分析,从而将相关的内容联通起來。教师通过比较分析杠杆、轮轴、滑轮的简单受力图,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机械都是一种杠杆,是一种特殊性的杠杆、变形的杠杆。只有把握了相关的机械之间的关联,学生才能对“杠杆原理”产生一种更为深刻的感受、体验与感悟。通过探本求缘,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不仅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对相关知识整合、比较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统整,学生的认知系统得到优化。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相关的科学学习内容进行比较、统整、优化,从而深化学生的科学认知。探本求缘,要求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认知触须,通过探本求缘,让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源共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用一种整体、系统、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观照科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化认知,激活学生的科学化思维,催生学生的科学化想象。

“本”是基于学生之本和学科之本的学习之本。从“本”入手,探寻科学教学的本然之道。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清全局之思、行实践之路。正本,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种起点、归向,而开启学生思维是正本的核心路径。教师要通过探寻学生科学学习的“本”然之道,实现学生将科学学科知识结构向学生的个体认知结构的转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