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人才培养实践
2023-06-16李军利张彦东唐春华
李军利 张彦东 唐春华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分级分类人才方式的实施,高职院校生源向着高中生、中职生、企业学徒、企业职员等多来源发展,发挥省级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围绕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建“双领衔”专兼职教学团队,实施教法改革,建立贯通校企的评价系统等进行探索与实践,解决了当前高职专业群从培养“学校生”向培养“生徒员”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实践成果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关 键 词]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77-0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完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分级分类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由原来的高中生源逐步转为高中生、中职生、企业学徒、企业职员等多来源生源,这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师资团队建设和针对不同生源需求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2]。在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探索从原来的“学校生(含高中生、中职生)”培养转向“学校生、校企共有学徒(现代学徒制学生)、企业职员(在职培训的职员)”(简称为“生徒员”)的多生源人才培养,发挥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中的名教师在教师培养、团队建设、创新引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指导力,带领团队创新多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合不同生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双师型+工匠型+专家型”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满足不同生源且贯通校企的评价系统,形成一套适应“生徒员”多生源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与高水平专业群多生源人才培养的情况分析
在高职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面对“生徒员”的多来源生源,应发挥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及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了解高职名教师工作室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以及目前高职智能制造多生源情况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
(一)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功能再定位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是在高职“双师型”名教师主导下,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师带徒和团队研修等形式,共同开展线上和线下、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学科研究、教改探索、教学磨炼、管理实践与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提高,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科研进步、专业发展、人才培养[3,4]。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下的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促进专业(群)教师成长与发展、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提质创优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团队,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突破和解决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人力资源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技术技能人才供与求之间的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整体跃升。
(二)高職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职智能制造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主要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能化车间层级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链及高端装备应用,以重点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和紧缺岗位群为目标,组织了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组成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主攻产品数字化设计、加工技术、智造工艺规划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攻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攻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攻智能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技术,专业群产教协同培养具备产业链、创新链上企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对接产业群人力资源需求的学校人才输出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关联和衔接,增强专业群与产业群产教融合的关联性和精准度,提高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适应力。
在我校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教师团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融合考量培养“生徒员”所带来的培养模式多样化难题基础上,名教师工作室带领团队兼顾考虑在校生和在职生的“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历提升、企业稳员”四个培养维度,建立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三个培养通道,建设了“分包共享、课证联接、育训统一”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了省级“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和企业国家技能大师“双领衔”的专兼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了职业证书标准衔接企业“1+X”证书标准的校企贯通评价体系,将“生徒员”考核结果与企业评级定薪挂钩,创新“双基地”为基、“三道”服务“四维”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服务“生徒员”培养需求,建立“四维三道”人才培养模型
以我校为例,基于企业人力资源视域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角度,首先,将专业群生源分类为“生徒员”,即学校生、校企共有学徒、企业职员三种身份;其次,将“生徒员”培养途径梳理为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历提升、企业稳员四个培养维度,简称“四维”;最后,通过构建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职业培训三个培养通道,简称“三道”,将“生徒员”培养过程融合为对接“四维”途径开展“三道”培养,即构建“四维三道”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二)强化“生徒员”培养载体,打造技能“双标准”和培训“双基地”
依托“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生徒员”培养载体,建成省级粤德合作珠海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和企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双基地”相互融合,“生徒员”实现“双基地”轮转、“双标准”兼修。在校内,“双师型”名教师牵头,省教育厅、市政府、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AHK)、学校和企业共建“粤德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按照德国职业培训中心标准和德国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职业标准规划建设,实施德国AHK职业标准培训与技能认证。在企业,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及格力精密模具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大师工作室,按照企业技术标准规划培训,服务校企共有学徒、企业职员技能提升和学生实践、技能强化,促进企业人员稳定。
(三)面向“生徒员”学习需求,开发分包共享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包、证书包
依托“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建设“分包共享、课证联接、育训统一”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设计技术、虚拟仿真等适应“生徒员”需求的体系化课程包。一是融合德国职业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双标准”,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建共享。二是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结合学习者的不同基础和目标进行分级设计,开发符合不同生源培养的课程包、证书包,解决不同生源不同需求、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课程“两张皮、重复建、共享难”等问题。
证书包按照分层衔接、等级递进的原则设置课程与证书。可依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岗位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实现面向学习者的自主自适应学习,完成学习后存入学分银行,获取系列“X”证书。“X”证书中既有德国AHK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等国际证书,又有教育部“1+X”试点证书、国家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内行校企合作开发的其他新证书。“分包共享、课证联接、育训统一”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包、证书包如文末图2所示。
(四)融合“生徒员”培养途径,创新“四维三道双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历提升、企业稳员”培养途径四个维度,建立“生徒员”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三个培养通道,以学校省级粤德合作珠海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企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双基地”为载体,建设“分包共享、课证联接、育训统一”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省级“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和企业国家技能大师“双领衔”专兼职教师培养体系以及德国职业证书标准衔接企业“1+X”证书标准的校企评价体系,将“生徒员”考核结果与企业评级定薪挂钩,形成“双基地”为基、“三道”服务“四维”的“四维三道双基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五)内培外引,打造名教师、技能大师“双领衔”师资团队
依托省级“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建设了一支40余人的名教师、技能大师“双领衔”优秀专兼师资团队。以“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领衔,通过内培方式将教师派往行业领头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派出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等,加强培养校内教师团队,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理论、专业规划与建设、资源整合与利用、专业引领与教研等方面的能力[5]。以企业国家级技能大师领衔,通过外引企业能工巧匠学习职教理念、学术交流、考察、进修等形式,加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兼职教师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组织、教学实施、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能力[6]。
(六)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生徒员”教学成果评估和校企挂钩评价体系
坚持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构建“生徒员”教学成果评估和校企挂钩评价体系。一是以“生徒员”为对象,关注教育和训练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构建“训练—行动—指导—评估”(TACE:Training Action Counseling Evaluation)教学方法,让“生徒员”知道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以行动为本,让“生徒员”知道如何有效取得这些学习成果;以指导为辅,让“生徒员”知道为什么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以评估为果,让“生徒员”知道是否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学习成果;最终的学习成果既是能力导向的终点,又是起点,四步相扣,交替贯穿“三道”培养始终,满足“四维”培养途径需求。二是通过“课证联接、育训统一”的课程包,形成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相融通的育训标准,将德国职业证书衔接企业牵头建设的“1+X”证书,把德国职业标准本土化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实现教学成果互认共用,并将“生徒员”的考核结果与企业评级定薪挂钩。“TACE”“生徒员”教学成果评估和评价方法如图4所示。
四、实践与成效
2018年,李军利主持的工作室入选广东省“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累计遴选了24位学员进入工作室,围绕高职生源“生徒员”的多来源趋势,开展智能制造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教法改革以及教学评价建设等,寻求解答智能制造专业群从培养“学校生”向培养“生徒员”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良好成效,“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团队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所形成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工作室24位学员中培养了专业主任、专业部长8人,骨干教师16人,先后获得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学能力大赛获奖6项,南粤优秀教师1人,省级“三八”红旗手、市级“三八”红旗集体、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个人等14人次,建设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资源库课程3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课件、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改革探讨等)88个,建设了省重点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IEET国际认证专业1个,建设了省精品开放课程4门,开展省级教科研课题研究20余项,打造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先进工作者2人,建设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1个,承担省科技课题4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员工学历提升386人,粤德基地培养AHK工业机械师、机电一体化师72人,均被企业高薪录用;参加的受培员工稳员率98%以上,培养市级技术能手5人,市级以上竞赛获奖15人次。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从2018年90%提升到2022年的96%,专业对口率从2018年89%提升到2022年的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连续4年在90%以上;现代学徒制班起薪水平从2018年2600元/月到2022年的4200元/月。
五、结语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是带动教师团队建设、推动高水平專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围绕创新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建“双领衔”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教法改革,探索贯通校企互认共用且与企业评级定薪挂钩的评价系统等,是发挥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作用的必然途径,对于回答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从培养“学校生”向培养“生徒员”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志新.三螺旋理论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困境根源、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5-52.
[2]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3]蔡炯.基于名师工作室下的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2(3):36-37.
[4]陶祥兴,章迪平.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1,33(2):163-168.
[5]李方桥,谭爱华,徐刚.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名师工作室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5):263-264.
[6]金英玉.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培养策略与成效:以延边州学前教育网络名师工作室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