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例谈

2023-06-16章文凤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辨析鲁迅

章文凤

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方法应运而生,从而在合作、多元的情境中不断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双线组元。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言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批判意识,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思考方向及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走向思维的深处。

基于此,笔者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会独立思维,激发思辨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要坚持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拥有自我思考的能力,能够理性地辨析教材的特点,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从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去推敲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模式和辨析方向,从文章构思的角度去推断出一些相关主题信息,丰富并充盈学生的思想。

以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课为例,在思辨性阅读下,学生通过想象和朗读感受到作者描绘“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这两个意象画面,对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有了深刻感悟。如在读到“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时,学生会通过自我思考,发现文中反复强调“美的人和美的事”,并联系生活体验明白此处的画面是那么明朗,映衬出作者的心境是那么开朗,正所谓“目之所至,心中所向”,强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后,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对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及情感进行辨析,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在读到即使梦中醒来身处在昏沉的夜,作者仍然要“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先生是个勇敢的人,身处如此黑暗的环境,也希望所有人能过上好的生活,坚持对美好的追求。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先生是个心怀希望的人,明明知道现实是昏沉的夜,他仍要重拾生活的信心,坚信美好的生活必将到来。还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欣赏美的人,文字充满了音乐动态美和绘画静态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呈现出积极思辨的状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鼓励质疑问难,强化思辨能力

要想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表层的意思,更要思考语言文字背后深层的含义。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运用到教学中,实则就是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的活力,启发学生在把握原文的观点时能够持怀疑的态度,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去探索文本深处的内核,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使得学生初步具备分析、概括、迁移、运用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字朴实、干净,而对伯父鲁迅的崇敬与爱戴的深情却浓烈、真挚,文字表达的深度具有可探究性。首先是对关键句的解读。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文中对鲁迅的神态做了具体的刻画,如在“谈起《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花筒”三个事例中,他脸上的表情是笑,尤其在“燃放花筒”中的笑,作者近距离细笔勾勒笑容的灿烂美好。而在“救助车夫”时,他变得严肃,学生会思考鲁迅为何有不同的神态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他怎样的内心变化。学生通过联系作者与家庭成员相处的画面和时代背景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大篇幅文字描摹的笑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强烈热爱之情,而从严肃的神态中可窥见他的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其次是关注段落安排。学生会提出质疑,后两个事例“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都是写鲁迅关心身边的人,能不能合并为一自然段?学生通过整体观照全文,发现前三个事例是作者亲历,“救助车夫”是亲见,“关心女佣”是亲闻,文本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来阐述文章的主题“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架构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辩证理解力。

三、构建真实情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堂教学,其创设的情境必定是真实、开放的,学生的身心是自由与洒脱的,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着作者精心编排的布局,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创造。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辩证思维。

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两篇课文同属于议论文,共同之处在于具有浓厚的思辨性,不同之处在于文本内在的论述思路与逻辑关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文章不同的体式,选择适合文本的阅读视角与情境,引导学生思辨性表达,从而有效落实单元要素。《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离学生的生活距离较久远,学生要想深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髓,就得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的观点,在品读相关资料的情境中,找出它们所表达的事情,揣摩理与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深刻性。如了解这篇演讲发表的历史背景和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能知晓毛主席发表这篇演讲的历史意义;补充我党初建时物资上困难的资料,能体悟毛主席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品读阅读材料《十里长街送总理》,深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观点。

此外,构建学习情境,还要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尾声,设计辩论话题:现如今和平年代,是否需要为人民服务思想?学生围绕话题,畅所欲言,有的联系社会生活,有的联系国家大事,有的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文本与生活建立起的真实情境中,在对话与辩论中进一步明晰“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实现了思辨力与口头表达力的提升。

四、辨析文章体式,提高思辨表达能力

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各类文体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实现了对不同文体的认知,并对文体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经过对比阅读辨析,学生感受到记叙文的表达固然有趣味,但是诗歌的诗情画意、寓言及说理文折射出的理性之光更令人折服。面对习作,学生在确定好体裁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所学过文章的文体、段落构成形式及语言表达特色,并将这些写作方式融会贯通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以《为人民服务》为例,学生敏锐地发现第2自然段是典型的说理论证结构特点,作者亮明观点,先引用论据,再对比论证,最后通过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

怎样仿写这样的说理片段?经过对片段写法的思考与辨析,学生提出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要注意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避免论证方法不合时宜的堆砌。课后,一位学生的佳作《真正的打败》精彩亮相:

敌人总是要打败的,但打败的方式有不同。正如诸葛亮所言:“不计前嫌,抛弃前嫌,握手言和,化剑为犁,铸剑为犁,分化瓦解,攻心为上,统一战线,为我所用,和平发展为重。”化敌为友,可以多一知己,一味争执、打斗,只能加深彼此怨恨。诸葛亮在威胁着无数人生命的战争面前,尚能从容与孟获化敌为友,而我今天与铁哥们因意气用事起争执,就反目成仇,我们在争执中又有谁从中获利或战胜对方?大政治家俞可平却用自己化敌为友的解决方式,既打败了敌人,又赢得了尊重,值得敬佩!

再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学生尝试仿写,列出提纲后,学生需要对提纲进行思辨性探究:(1)分析文体结构,三个事例之间要安排过渡句,使得篇章结构具有逻辑性,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说理方法,三个具体事例论证表达的结构方式相似,例证都具有典型性且能证明观点。(3)分析语言形式,语言的表达既注重准确性,又具有严密性,中间不乏有趣绝妙之处。写作过程就是学生思辨表达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中读写迁移的写作知识,在读写实践中磨炼心智,使得习作具有理性和向上生长的力量。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特点,辩证地看待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去总结、提炼、发现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与表达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思辨性辨析鲁迅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鲁迅,好可爱一爹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