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穷人”发福利,为什么在印度引发骚乱

2023-06-15

读报参考 2023年16期
关键词:种姓穷人福利

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多地5月初爆发的大规模暴力事件,竟然与这个人口众多、政治生态复杂、宗教种姓纷杂的国家独立以来推出的福利救济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为了公平到“新的不公平”

1947年印度独立后,在“贱民”出身的民权领袖安贝德卡尔的不懈努力和抗争下,印度政府开始对“贱民”和边远部落实行“预留政策”,即在政府、国企、高校为相对弱势族群预留一定名额。因这些族群在宪法中附表列名,因而被称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

在印度高校,记者确实遇到过不少因预留政策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来自“弱势阶层”的大学生。某种程度上,这为促进印度的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举例来说,长期以来,印度医学界基本被高种姓垄断,因此,多招录落后地区低种姓学生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平衡和公平,受到低种姓和中下层民众的支持。但记得10多年前,已有高种姓印度人向记者抱怨说,按照规定,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高校低种姓学生入学的预留名额要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大学提高到27%,而这样的政策挤占了他们的名额,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上新的不公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告诉记者,印度的社会结构分层并非是以收入层级来划分,而是具有种姓、族群、宗教教派等多个划分标准。印度政府针对特定人群提供一些优惠待遇,如对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阶层”以及“经济落后群体”提供预留制。

印度原定每10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2021年因新冠疫情等原因推迟。2011年印度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表列种姓人口当时约为2亿人(1951年为5100万,占14.4%),占总人口的16.6%;表列部落人口则集中在一些地处偏远或经济落后的部落,2011年时有1.043亿,占总人口的8.6%(1951年统计时有1900 万,占人口的5.3%)。两者相加,占当时印度总人口的25.2%。“其他落后阶层”人口更多。印度最高法院1992年曾设定了50%的最高限,即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的特留比例不能超过整体的50%。为迎合选民,在邦一级,有些地方试图突破这一比例,但最高法院守住了50%的比例。

1989年4月,拉吉夫·甘地宣布推出贾瓦哈拉尔就业计划,该计划由中央负责80%的用以解决小农就业问题的经费,各邦负担20%。为确保预算,印度财政部还曾建议向高收入人群征收额外税收,以扶助贫苦群众,扩大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该计划的设想是,让一个有着三四千人的大村落,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成员能在附近工厂每年工作50-100天,并且还要将30%新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预留给妇女。但在实际执行中,有大量资金流入承包人或中间人手中,还有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培训等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平民福祉”背后是票选政治

1990年代初,印度拉奥政府为平息一些高种姓人群内心的不满,曾提出增加10%的预留名额给高种姓中的贫困人群的构想,结果在许多地方引发种姓冲突和骚乱。此外,一些邦为壮大自己的群众基础,还开始扩大预留比例。此举也引来一片“预留比例过高会扼杀竞争力,使民主制度丧失活力”的指责声。

自1990年代以来,中高种姓群体认为扶助非弱势群体福利政策是“反向歧视政策”,经常举行全国性罢工、罢课、罢市,甚至有过激者以自焚抗议。2015年8月,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发生大骚乱,有50万人参与的上街示威升级为“打砸抢烧”,并造成至少10人死亡。事件的起因是该邦人口众多、相对富裕并垄断宝石和石化等行业的帕特尔人,不满政府过于偏袒和照顾低种姓阶层和穷人,要求将他们也列入“其他落后阶层”。因古吉拉特邦的预留名额比例已达到印度最高法院规定的50%上限,因此,一些对就业和教育现状不满的帕特尔人就在邦政府拒绝他们的要求后上街抗议。

2018年9月,印度北方邦的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准备招生时不给予低种姓学生预留配额,也引来巨大的争议。支持这种倾斜政策的人认为,预留制可以帮助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更好融入社会,但反对者强调“这样做有失公平”。

这些事件表明,预留制度等福利救济政策存在的缺陷以及带来的社会矛盾,也体现出种姓、教派、族群、党派、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如各种协会、工会、农会等)、大财团以及境外势力等都在侵蚀印度的国家自主性。当利益集团固化时,印度的国家利益就“难被有效代表”。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在谋求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维持了社会最大范围的稳定。在胡仕胜看来,“印度式共同富裕”就是一种低收入水平下的政府对收入再分配政策(包括以工代赈的带薪就业、回归小生产者经济等),以确保政党政治稳定以及社会稳定。对人口规模庞大的印度而言,如果缺乏有效就业甚至缺乏就业,适龄劳动人口就必然会要求享受政府更多的福利政策,总想着吃政府救济。政府在无力提供有效且充分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也只有通过政策照顾与福利补贴来维持适龄劳动人口的最基本生存和生产条件,继而导致产业现代化所需的資本积累遭遇窘境。

“印度的镇痛软膏”

2014年为了大选,印度人民党承诺对“农业增长、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给予最高优先”,并承诺执政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为60岁以上小农、边缘农工提供医疗和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最新技术和高产种子等。然而,有些举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2018年,莫迪政府宣布推出“国家医疗健康保障计划”,每年为1亿贫困家庭支付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费用。但该计划也被印度反对党说成是“选举噱头”,因预算少等原因实际效果会很有限。

2021年12月,印度班加罗尔基督大学学者赛斯拉曼博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客网站撰文说,在印度,尽管民粹主义口号和“经济平民主义”政策可能有助于政党赢得选举,但这显然不会提高弱势群体的地位。谈到印度农村脱贫效果不佳,有分析认为,首要症结在于政府“输血多于造血”,相关救济性脱贫措施只是辅助的补救措施,副作用大。

4月28日,美国布朗大学高级学者苏布拉曼尼安与咨询行业高管费尔曼在捷克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发了一篇题为《印度的福利“镇痛软膏”》的文章。他们认为,过去3年,印度通胀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这些数字通常会引发政治领导人的焦虑——食品价格通胀曾导致前几届印度政府下台。但相关的救济政策并没有根治通胀的问题。印度的粮食补贴系统未能确保本国的粮食安全。文章还称:“莫迪政府正在使用所谓‘新福利主义的独特再分配方法,如强调为修建厕所等必要生活设施提供资金,而非提供小学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产品。毕竟,教育和医疗改革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取得可以衡量的效果,且往往只会产生似乎微不足道的政治回报。因此,印度决策者在这些方面的改革动力就不那么明显。相反,政府专注于打造社会安全网,专注于为煤气、厕所、电力、住房和水提供现金补贴。在这种背景下,‘新福利主义的作用开始显现,有助于提高莫迪的人气,但它也容易成为‘群众的新鸦片或‘镇痛软膏。”

(摘自《环球时报》丁卓、苑基荣)

猜你喜欢

种姓穷人福利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诸子百家的“福利思想”(上)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