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2023-06-15李海燕
【摘要】凝结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当中的精神内核,始终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充当着重要的精神支柱,不断为我们的自身发展提供最正确的指引。同样,面对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它也具备相应的现实价值。本文在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之后,产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我们如何让辩证唯物主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仍然适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引国家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内核;时代价值;费尔巴哈提纲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7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辩证唯物主义与以往的其他一切唯物主义都不同。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是从直观的或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认为,从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式”的唯物主义,没有以能动的观念去看待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事物,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以“直观对象式”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将这类机械的、直观的、片面的唯物主义统称为“旧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所主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基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两者之上,分别选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与黑格尔的能动辩证法内核,将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建立在能动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为人们武装头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基础上,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相关理论。马克思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主要就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当然,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这一客观存在物具备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各式各样的事物的抽象代名词,具有一切事物所共有的特性。它不仅仅是存在于自然界,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就是包括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两种类型的物质,即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人所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之间是一对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同时,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重要依据与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主要说明了意识对社会与人的能动反作用。首先,意识能作用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存在自我选择性与创造性。意识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实在,而是有目的地去改变客观世界,使得社会按照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改变。再次,意识能作用于人本身。意识活动具有调节人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作用,还具有指导人的社会行为与现实活动的功能。例如,进入赛场的运动员,需要提前调节好自身的身心状态再上场,而具有一定目的活动的人需要情感或者意志力来调控自身行为,才能为达到目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部分,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改造这个世界,也就是对社会改造的根本理论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三对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在这些内容之上,联系与发展是贯穿整个社会的主要特征。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各因素都能相互联系与干扰,发展代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在三对规律上,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代表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辩证否定观是对事物的批判性否定,就是既肯定又否定;质变与量变是对事物发展整体的渐变与突变发展的體现,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整体过程。五对范畴是体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不同的特性与本质。
(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人类社会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实践观中,将社会的实践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三种主要的实践活动,体现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备相当的物质属性与政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上,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作为实践的首要原则。这也是基于唯物主义观点所产生的重要论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产生的理论体系反过来又会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甚至是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涉及“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首先,“主体客体化”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原来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物品,将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其次,“客体主体化”是指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抽象化,将其变化为头脑中的精神存在,形式变成理论体系。最后,“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都是实践与认识过程与人自身的活动相连,不论是通过实际活动转化固定的存在物,还是将头脑中的意见与想法付诸现实,都是我们做出的实践活动。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核
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出现之前,以往的旧唯物主义通常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接受的观念是唯心史观;在现实的社会物质世界又承认唯物主义,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当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提出后,不止在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唯心史观带来的影响,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还坚持了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唯物主义,从根本上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革命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末尾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批判。他指出,“他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德国人要么抛弃他们曾把其名字奉为本民族的光荣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要么就得接受共产主义。①也就是说,对于费尔巴哈来说,理论的世界才是人的活动领域。他将人们的全部实践活动归结到对理论体系的探究之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不加考量,认为社会现实的世界并不能归结到人的理论体系的活动之中。在他看来,只有在人类的发展前沿,不断为理论创新做出贡献与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作为真正的实践活动。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确实局限在某一范围,不能扩大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中,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中考察整个社会。“他不明白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革命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体现得不明显,但是马克思在批判他的过程中,展示出革命的与实践活动的意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②这里就比较明显的在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实践观,带有着强烈的批判创新的精神,寄希望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活动改变现实社会中的统治秩序。
(二)批判性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也许对于费尔巴哈而言,他确实曾经想过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并不只是将眼光放在人们的思想领域,而是将视野拓展到其他的“感性客体”之上,补充局限在思想方向上的不足。但他认为,要再找出一个可供研究的客体必须是要建立在思想基础之上,不能脱离思想,因而他将与思想领域相关的一系列观念都纳入研究领域之中,却唯独将人自身的活动排除在外,没有考虑人的现实活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他着眼于现实的人所生活的物质世界,聚焦在人们的全部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上,以现实世界为原点去批判性地研究整个世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色彩,但批判也不是绝对的、不加以思考批判,而是在辩证的基础之上,有保留地进行。
(三)创新性
以往的唯物主义都没有将事物、现实与感性当作是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实践的层面去加以把握,“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以往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依旧是只在物质层面承认了唯物主义的正统地位,却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费尔巴哈本人也逃不开唯心主义的圈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之上,尤为重要的就是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而马克思这些独具匠心的思想又为他唯物史观的提出奠定重要基础。首先,在矛盾分析法上,马克思分析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提倡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突出解决主要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其次,在质量互变规律上,提出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由小到大不断积累,也是渐变与突变的过程性统一;最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社会发展的辩证否定,整个过程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这些创新的思想是马克思在汲取了许多哲学家与先前学者的观点,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发展了其中的观点。同样,这些哲学理念也为后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提供依据。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根据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带给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国对于社会发展方向与战略做出了十分详尽而深刻的规划,同时也制定出党对国家各个不同时期的政策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发展做出了战略思维的定义,分别从创新战略思维、辩证战略思维、底线战略思维、历史战略思维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念。在辩证战略思维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使用矛盾分析法,使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高瞻远瞩,不局限于当前的某一方面。在创新思维战略上,将创新视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个社会。在底线战略思维上,居安思危,对每件事物的发展状况都要考虑最坏的打算。在历史思维上,我们要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前人的智慧,汲取其中的有利因素,放弃不利因素,使国家的发展少走弯路。
(二)观察当今世界变化发展的认识工具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辩证唯物主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地在每分每秒之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的则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改变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认识世界需要在科学的理论之下得到指导,而这样的理论必须是要得到广大的社会实践所证实,能够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所信服。我们观察世界的发展,借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与发展观。对于世界的变化而言,我们需要将一些不为人知的联系放在整个世界大局之中进行观察,找到事物与整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深层次找到不同国家社会之间的发展路径。同样,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这也启示我们要从发展的现实着手,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政治格局变幻莫测,要善于在变中发现转机,以不变应万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都是需要以社会现实作为考量依据,才能找到应对社会现实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地位。
(三)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方略
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得到最大程度的证实。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领域的建设始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部分西方国家中,馬克思主义也有许多忠实的信仰者对其进行探讨和学习,并且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化,提出自身的见解与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提高到首要地位,也就是马克思所阐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他认为,文化与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改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功能,将人们的思想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能接受的,并且激发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的高度与平台上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的激发具有十分特殊的功效,通过无形的教育与渗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接受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4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杨宏伟,蒲文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蕴涵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47-53.
[2]贺绍芬,田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源起、解构与建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6):49-52+58.
[3]白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四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11):6-9.
[4]钟启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社科纵横,2021,36(05):63-68.
[5]顾思杨,万木婷.新时代背景下再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J].今古文创,2021,(32):57-58.
[6]王雨薇,高玉婷,朱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2):72-73.
[7]张晓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研究[D].河北大学,2021.
[8]赵明坤.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本体论思想的批判和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21.
[9]吕敏,苏百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6):9-11.
作者简介:
李海燕,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