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路径
2023-06-15刘璇
刘璇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力和影响力,自觉挑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善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的红色故事,是高校教育教学未来必须推进好的重要工作。西北政法大学红色校本文化资源丰富,在红色文化与第二课堂实践融合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挖掘探索。
当前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较为丰富,本文以广义的概念为基础阐释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比如说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代代相传的思想火炬,物質方面有纪念馆、文化历史遗址遗迹等。除此之外还有书籍、纪录片、电影等类型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管是物质表现还是精神表达,都是珍贵的历史传承,生动地展示了革命先辈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既是促进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
2021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印发,其中的经典景区将作为今后五年红色旅游发展工作的重点。以陕西省为例,包括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11个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等共计24个革命旧址及烈士陵园,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深厚。进一步具体到高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校本红色资源也极其丰富,学校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自陕北公学逐步发展的全部内容,各学院也深入挖掘自身的红色印记,例如新闻传播学院结合校史撰写《老延大新闻班》、建立了何微纪念馆等。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丰富教学教材内容,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将红色文化融入本科生的第二课堂的基础之一,就是教育者能够认识到红色文化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活教材”。在第一课堂中关于红色文化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觉得与英雄人物有一定距离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而将和学生关系密切的第二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把个人所学付诸实践。同时及时整理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内容丰富到第一课堂。在第二课堂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构建出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架构,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也对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时,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和更强的责任感,进而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在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们根据“红色校史”,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法治教育的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运用这样的活教材,从编到演,从演员到观众,都更加具象的理解法治,也拉近了学生和这段红色文化的距离。
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深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的十大育人体系与红色文化相连密切,比如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在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例,各高校均有具体举措,但更多集中在课程上,例如微课、讲座等,出现学习热情不高等情况。而结合红色文化开展的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深受学生喜爱,比如“红色寻根之旅”的直播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先的课程育人单一模式,衍变为“三全育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作为宝贵精神资源的红色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育人功效。通过红色文化,在真实的遗迹、旧址、英雄人物、战役故事中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而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仰。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困境
1、环境消解影响较大
作为教育的对象而言,如何运用好理解、易接收的方式做好价值引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1]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文化自信为肥沃的土壤汲取养分。但实际上大学生受到外界影响较大:一是“欧美风”“日韩”等从影视、审美等方面消解“华流”的影响力,盲目崇拜国外文化、明星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对于网络安全的防御较为薄弱,其中网络上一些虚假消息、诈骗、恐怖、暴力等网络语在年轻人中传播,学生一边成为传播的工具,一边遭受这些信息的荼毒。00后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面对网络纷繁的言论引导,正确、坚定引领他们树立好价值观意义重大,而在实践过程中其实对身边的“活教材”运用地不够丰富。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通过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形成了很好的融合实践案例,但并未进一步丰富内容,在校本资源中继续挖掘类似史料进一步学习,横向的推广中还有待继续改善。
2、红色文化推广挖掘纵深不够
以陕西省各高校为例,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已经展开了较多积极实践探索,均有所挖掘,展现学校特长。一方面,各高校均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宣传集中在校内,在高校之间没有很明确的二者融合的文化节或艺术节进行集中交流。另外,形式也集中在歌舞朗诵方面,创新类型较为单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校的校史校情可以挖掘讲述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很丰富,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整体校史的宣传教育,比如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校史馆参观等。具体地以某个节点、某个独特故事、某个人物为代表的实践作品较少。但实际上切入点小、贴近学生的新颖方式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
3、融合实践模式亟待创新
在教学设计和方案中,关于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大多以某个活动开展为契机进行,没有从顶层设计上使其更加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对第二课堂及指导教师优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模式通常是上级单位发布某项通知征集,可能存在同类型活动重复进行、重点不突出等情况。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同样需要找到切口,针对普及性地采取红色讲座、宣讲等方式进行,同时个性化地开展契合学生特长和喜闻乐见形式的精细特色实践模式。这样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真正地入脑入心,最大化地发挥融合实践教育的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的应对路径
1、文化育人,重视理念转变
要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顶层设计重视文化育人,强调“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对教育根本目的的溯源,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更加重视实用主义。在学校设计红色文化融入中就需要确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态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达到不仅是形式上更是思想上的融合实践。在后续的实践落实上才能有所体现。
2、明晰框架,从新发展角度实现内容设计
融合即成趋势,多所学校均进行了设计规划的整合,本文通过归纳及调研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对内容方面展开“一个中心三层次多载体”的设计探索。
新闻传播学院首先明确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下去培育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一个中心目标。[2]简而言之就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利用实习基地和多样的培养模式推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新闻人的底色不变。基于以上情况,以加强红色文化融合为背景,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融合实践结合现有条件:“硬件”方面学院已有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以及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实习)基地硬件条件的建设等做出了基础的保证,“软件”方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成功探索如陕西省大学生艺术文化节舞蹈二等奖《十月记》,薪火相传二十余载的主持人大赛,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文艺优秀作品《庄严的审判》、陕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老延大”寻根红色之旅的直播活动等都奠定了三层次能力设计的保障。
三层次从人才需求层次分析,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训练中注意结合红色文化对学生的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进行培养训练。在基础能力和素质这一层次中,除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外,其中包括的职业认知使学生难以把握。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就工作论工作。通过将红色文化作为主题融入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在其中了解红色文化、自觉挖掘红色文化并进行宣传传播,从而起到更为深入的影响,对宣传者和受众而言都是一次洗礼。综合能力和素质、创新能力和素质同样,职业规划及创业思维等也必须牢牢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铸牢保障,发挥多方协同达到全方位育人
首先,设立科学的评价管理体系和管理部门。红色文化教育是隐性的过程,根据前期的调研走访,关于红色文化育人的评价采取一刀切、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相对较多,这对于融合实践是极为不利的,在评价管理体系中要涵盖红色文化的教育目标、实施计划、分阶段目标、具体形式等方面,评价中关注过程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后续发展。另外从课程管理上来看,第二课堂一般由辅导员负责,没有具体专门的管理部门,需要设置专人统筹红色活动,确保有序和系统。
其次,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红色文化,首先要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就是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的道理。要贯彻红色文化育人,讲课内容就不能只限于课本,还需要完成延伸内容储备,丰富自身红色文化素养,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4、创新路径,做好“三个相结合”
首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要创新红色文化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路径,必须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里融入更具趣味性、生动性的红色文化,不止让内容更加丰富,还可以在讲授知识时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任务之一就是守好主阵地,把红色文化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促使课堂和红色文化很好地融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让学生更为直接地了解红色资源,领悟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让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浓厚底蕴的分析探究,不断汲取知识养分,并将其内化于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思政育人的功效,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提高道德素质。此外,涉及个别基础内容时,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由他们进行讲演汇报,促使学生自主搜集红色资源的相关资料,制作讲演PPT和视频,讲演后班级讨论,老师评价,这样的互动形式可以打破师生壁垒,学生自主学习,深刻领会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红色资源是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第一课堂相结合是最主要的渠道,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路径,就容易限制在方寸之间,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用实际行动设身处地地感受红色资源蕴含的伟大精神与丰富内涵,更好地开展红色教育。一方面,要将红色资源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红色资源和校园活动相结合,在育人方面可以润物细无声。
其次,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补充。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开展。“线下教育”也称“实体课堂”,它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依托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开展的现场教学;“线上教育”也称“虚拟课堂”,即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的“虚拟”教学活动。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互补,其实质就是“线下+线上”教育融合的问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中,必须直面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的问题。特别是疫情以来,学生线上课程、线上活动较多,另一方面0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思维活跃,受网络影响较大,所以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开展短视频讲红色故事、视频号发布红色诵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度宣传。
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也是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主体课程。思政课程是具体的一门课程,而课程思政是今年提的比较多的渗透在专业课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针对思政课程来说,可以相对直接地把红色文化和思政课有机结合,丰富教材内容。而课程思政则需要在课程的背后寻找契合的元素,在进行专业讲授时渗透红色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頁。
[2]董天策:《优化改革课程教学 造就卓越新闻人才——以媒介批评教学为例》,载《青年记者》,2019(28):55-57页。
作者简介
刘 璇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