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2023-06-15王荟
王荟
2022年,甘肃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严守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研究制定《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决牢守保障粮食安全底线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一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坚决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甘肃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当年全省粮播面积4049.7万亩,较上年增加34.5万亩,粮食总产量1265万吨,较上年增加33.5万吨。①顺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的年初目标。
二是藏粮于地,抓好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藏粮于技,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379.6万亩,复耕复垦撂荒地123万亩,全省小麦机械化率首次突破90%。其中,庆阳市粮食面积增加1.7%,产量增加7.5%;白银市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万亩,武威市扩种春小麦10.9万亩;敦煌市向农发行申请2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达3312元。②2022年,甘肃分别作为全国夏粮生产贡献突出的15个省份之一和全年粮食油料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21个省份之一,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坚决牢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1年甘肃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好”的等次。2022年,甘肃各地根据省、市、区乡村振兴局制定的《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排查工作内容、进度安排和相关要求,克服疫情灾情对巩固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双重影响,持续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开展集中排查,紧盯脱贫户、低收入户、农村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家庭、农村残疾人家庭、多子女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子女较多的农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农户等重点人群,与各村包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认真做好调查摸排工作,坚持“一户一策”精准跟进帮扶措施,对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群众做好后续帮扶、风险消除等工作。加快消除“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盯住医疗保障和安全饮水两大核心指标,重点跟踪监测对象参保和医保政策落实,强化安全饮水质量管控。在2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二是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分类分层社会救助相结合。2022年全省設立300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坚持“弱势优先,保障专业,服务民生”的原则,探索“五社联动”参与村(社区)治理机制,开展乡村振兴服务,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作为社工站参与乡村治理的重点,切实做好了兜底保障。2021年甘肃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均获“好”的等次。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等。2022年,甘肃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重点打造“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一是平凉红牛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2021年,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名单。2022年,平凉市铜鼓“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企投户繁、寄养代繁、合作入股的方式,稳步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重点指标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66.34万头和16.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9.45%和12.1%。截至2022年年底,带动全市近三十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③
二是静宁苹果逐步形成产业矩阵。2022年,平凉市静宁县突出苹果首位产业,小苹果衍生出果汁、果醋、果酒及果袋、发泡网、纸箱包装生产等加工增值型、储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的涉果企业,与种苗繁育、冷链物流等构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矩阵,累计培育涉果企业161家。当年静宁县苹果产量达98.6万吨,产值60亿元,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60.54亿元。
三是马铃薯、玉米、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兰州、定西、平凉、临夏等多地建设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繁育基地,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百姓增收。甘肃省玉米种业和产业向绿色、环保、安全、高效方向发展。2021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41.2万亩,产种5.79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2%和57.8%。90%销往黄淮海、东北等地区,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预计到2025年,甘肃玉米繁育制种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20亿元以上。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菜品之一。截至2021年,甘肃省蔬菜产量达1655.3万吨,作为甘肃种植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正在稳步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甘肃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大宗中药材年产量均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依托该优势,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外向发展,仅2022年上半年,甘肃中药材出口韩国、越南等地共491.6吨、出口货值212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5.9%、57.8%。④
凝聚多方合力,狠抓精品项目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自2021年7月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以来,甘肃各地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支持产业发展,多维度助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品园区,狠抓项目促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金融扶持力度加大。2022年,甘肃省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首期总规模在30亿元以上。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向“三农”领域投放贷款564亿元。甘肃金融控股集团为1570户“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融资担保108.98亿元,全省1263个村获得3089家民营企业投资179.79亿元。农行甘肃省分行聚焦23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落实好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按照与省工商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万企兴万村”行动名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向111户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0.89亿元。⑤
二是广大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随着“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积极搭建地企合作对接的平台,动员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动员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2022年以来,共有44家民营企业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入选第一批“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典型项目。
三是多方联动促产业园区项目落地。近年来甘肃通过连续举办“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653亿元,共建产业园区78个,建立起完善的东西部协作签约项目联动机制。2021年甘肃在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获“好”的等次,此后进一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拓展企业引进和产业园区共建,帮助脱贫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引导落地东部企业223家。2022年,甘肃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还通过开展“民企陇南行”活动,邀请省内外重点企业代表400余人赴陇南市各县区实地考察,达成招商引资项目97项,签约投资额达425亿元。2022年,甘肃共新增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新创建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99家,“五有”合作社达到5.13万家,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集群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并给予奖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1。⑥
提品质强品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打造“甘味”品牌名片,做大“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效应。甘肃紧盯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争取地理标识认证,全力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品牌,加强宣传展示,重视物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较高附加值、强劲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有250个企业商标品牌认定纳入“甘味”品牌目录;“甘味”品牌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5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甘味”获“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100强榜首。
二是多渠道构建“甘味”品牌体系。2022年9月9日,“甘味”农产品白银展销运营中心成立,该运营中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开展“甘味”农产品的展示、销售和品牌宣传,引導用户认识、认可、购买“甘味”农产品,不断扩大“甘味”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甘味”农产品白银展销运营中心已上架全省150多家“甘味”企业的400多种“甘味”农产品。同年9月28日,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的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甘肃)——“甘味”农产品线上对接活动成功举办。通过部省联动、市县联手、区域联合,采取“1+N”形式,即:1个主会场、5个甘肃省内分会场、9个甘肃省外分会场,以“主会场+分会场+云端连线”的方式,让甘肃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与省外客商进行云端产销对接。活动组织了全省50多家供应商,筛选了苹果、蔬菜、百合、牛羊肉、中药材、小杂粮等13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甘味”农产品走向省外消费市场,达成农产品销售协议及合作意向5.36亿元。
着力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
拓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2年,甘肃探寻产业内产业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引导培育“农业+”多业态链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依托于“三农”资源的新型业态,其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可以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甘肃已经形成以“丝路风情、异域民俗”为特色的西部乡村旅游集中区,以“中华始祖、黄土文化”为特色的东南部乡村旅游富集区,以“回藏风情、多彩民俗”为特色的西南部乡村旅游富集区,以“青山秀水、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南部乡村旅游富集区和以“黄河古韵、文化传承”为特色的中部乡村旅游富集区。2021年,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1亿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其中专门安排118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民宿项目建设。甘肃省共有6个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截至目前,甘肃已有乡村民宿3500余家,国家级等级旅游民宿11家,国家级旅游民宿品牌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深入推进“数商兴农”工程。通过搭建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形成产销直联对接、城乡联通快捷的电商物流体系,加强智慧农业农村建设。近年来,甘肃全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索出了电商扶贫“陇南经验”“环县模式”“广河模式”,农村电商已成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和增收致富的“主阵地”。目前,已有72个县区与省级“臻品甘肃”平台对接,每个县(区)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承担同城配送业务。经营农产品品类已扩展到5万多种,初步探索出以县域为覆盖、以配送为手段、以服务消费农产品为主渠道的电商物流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22年1至11月,甘肃省实现网络零售额436.11亿元,同比增长8.99%。其中全省网络零售额中农产品网上销售222.76亿元,同比增长12.32%,直接带动全省农民群众人均增收约564元。⑦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务工就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022年,甘肃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着力推动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努力把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截至2022年4月底,甘肃省已转型认定2280个乡村就业工厂,累计吸纳就业8.4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5万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了基础。2022年,甘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165元,比上年增长6.40%。⑧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举措。
一是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2022年,甘肃坚持“1”张蓝图绘到底,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现乡村规划与县域、中心镇规划有机衔接,编制完成675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制定实施《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2017-2022年,共完成危房改造22.56万户。2022年,共建成农村卫生厕所40.66万座、普及率达到66.1%,开展三轮次问题厕所摸排整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提升完善农村道路。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万公里,居全国第十九位,基本建成“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202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再次确定了“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目标,并于当年9月顺利完成。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公路服务区、观景台、停车驿站、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等208个,打造美丽农村路3781公里。⑨2022年,甘肃新修订了《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促进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适应乡村振兴和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遵循。全省农村供水体系完备,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甘肃深化“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2022年建成50个省级示范乡(镇)、新建500个省级示范村。张掖、甘南、陇南、临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成效突出。
二是探索推进绿色农业。2022年,甘肃提前下达省级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进一步支持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以农村能源减排降碳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高效清洁、绿色发展”的原则,在13个市州35个县区开展农村绿色低碳村庄示范建设、“三沼”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和沼气沼肥高质利用水平,提升农村能源从业人员管理技术能力和科技支撑水平。
三是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政策文件要求,依托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农经信息网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农业信息服务网,建成了“三农”信息服务网站群。截至2022年底,甘肃全省15000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宽带介入,建成3.15万个5G基站,5G网络实现深度覆盖村级综合服务站、乡镇客运站、农贸市场、邮政网点、重点园区、4A级以上景区等农村重点区域,进一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2022年甘肃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补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一是狠抓乡村治理,打造善治新农村。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进一步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指标体系,继续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成功模式,推动解决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领群众树立新风尚、展现新风貌。2022年,甘肃乡村治理国家级试点任务稳步推进,成功创建15个省级试点县。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转变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甘肃省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96.7%的村镇成立红白理事会,甘肃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
二是注重保障民生。截至2022年8月,甘肃共下拨123.8亿元救助资金补助困难群众,享受农村低保人数为145.3万人,切实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救助相结合的帮扶监测机制,累计预警监测3.77万人,并及时落实相应救助政策。出资3.5亿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农村特困人员落实“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有效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2014-2022年共选派1.16万名支教教师赴全省64个“三区”县区开展支教工作。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向前,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2022年,甘肃省脱贫成果有效巩固拓展,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保障成果巩固提升。就业和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向前。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成效突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注释
①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公开数据。
②甘肃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公开数据。
③《抓实链长制 奋进十四五》,平凉市人民政府网。资料来源:http://www.pingliang.gov.cn/ztzl/zslzzfjssw/zxdt/art/2022/art_810b30e76dc84b828f38e0576b43b1df.htmL
④《甘肃上半年中药材出口大幅增长》兰州新闻网。https://www.lzbs.com.cn/zbxw/2022-07/23/content_5010273.html
⑤《村企攜手共建 赋能乡村振兴》中国甘肃网。gov.gscn.com.cn/system/2023/02/03/012901124.shtml
⑥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⑦甘肃省商务厅公开数据。
⑧甘肃省统计局公开数据。
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公开数据。
作者简介
王 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