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6-15王冠英张文斌
王冠英 张文斌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构成了我国大学精神的基础,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精神渊源。从大学精神所包含的人文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精神、创新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元素角度,体现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精神的多维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对于推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等伟大实践,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独特文化优势和深厚文化根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受短期利益影响,大学教育往往对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精神上的价值认识不足,大学精神一定程度上出现缺失的状态。高校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工作重点。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精神的关联互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学文化概念传入我国,伴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开始萌生和发展起来。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冷余生(2004)认为:“归纳起来,可以说大学精神就是以大学为主体,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只有当大学的思想、情感和作风相统一的时候,大学精神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1]任世强等(2010)认为,大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精神,科学、人文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三个方面。[2]张志远(2009)认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自由、民主、科学、人文、创新精神等六个方面,并且相互联系。[3]陈忠群(2021)认为,大学精神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征,其共性表现为追求科学、学术自由、开拓创新、探索真理、人类关怀,而在不同的大学,大学精神又表现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4]由此可见,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精神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总结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在深刻认识其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逐步积淀而成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精神渊源。[5]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形态和内容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引领性和精神传承性与大学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具有关联统一性。首先,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精神相辅相成。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以人为本、艰苦朴素、革命创新等,与大学精神中所包含的民主性、科学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征,在内涵和外延上息息相关,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发展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弘扬和传承。其次,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显现通过新时代大学精神来实现。红色文化的积淀包涵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从井冈星火到遵义红楼,再到延安宝塔,它们所体现的精神不单是“革命的摇篮”“革命的转折”“希望的火种”,还孕育着信念、奋斗和向往真理的革命热情。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物质实体在精神文化上的集大成者,从红色资源中汲取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培养一大批真正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精神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资源不但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还蕴含着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要努力从新时代大学精神中所包含的精神元素角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多维价值。
1、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大学的民主自由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理想信念。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开始就提出了“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口号;中央苏区根据地实行的较为彻底的民主制度体现在革命运动和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使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制度体系,丰富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新时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等重要论断凸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所体现的“民主”原则。知识的创造都是在活跃、自由的思维中产生,大学精神的灵魂便是民主自由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中“民主”“自由”的价值取向对大学倡导的民主自由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着社会各方面压力,大学必须遵循探寻真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规律,拒绝一切世俗媚俗之风,保持学术自由的崇高性。
2、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大学的人文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是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当今时代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强调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精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学术创新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积淀和陶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求知求真。[6]正确认识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人文科学精神,需要从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来探寻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去理解。嘉兴南湖红船见证了在多种救国方案没有取得成功的情况下,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历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的历程;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演绎了我们党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历史轨迹。[7]新时代大学的人文科学精神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倡导学生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能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完整的人。
3、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大学的批判创新精神
批判创新精神是在向往真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主张,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体现的是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对权威的否定、反抗意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直伴随着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纠正了错误路线,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赢得了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扬革命到底的豪情斗志,先后彻底毁灭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将一枚枚鲜红的手印按在“大包干”协议上,为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也为中国农村迎来了新的曙光,展现了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拼搏豪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推进富国大業。[7]新时代高校发扬批判创新精神,就是要引导大学知识群体敢于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勇于否定错误思想,以科学的眼光对待教学和科研,树立知识的权威,为社会需要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4、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大学的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相传下去,就在于它们集中体现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到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并且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中。从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疫精神等都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和干群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红色资源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和心系人民的情怀,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维护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辉优良传统。当前,大学应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精神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先进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关联互融,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实践路向,可以有效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
1、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诸多特质鲜明、内涵深刻的精神谱系,是镌刻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精神支撑。红色基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多少仁人志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和观念的影响,理想信念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大学要想高质量发展同样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首先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之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信念,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新时代大学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独特标识。中国近代大学正是在中国遭受外敌入侵、战乱纷争、面对民族危亡的时期发展起来的,战乱的局势强化了大学爱国情怀,使得中国的大学精神在坚持治学报国和科学报国的实践中具有了爱国和救国的重大历史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进步仁人志士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他们为了追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上下求索,百折不挠,树立了力行笃学的精神丰碑,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激励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壮志豪情。新时代高校在塑造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职能中将爱国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教育学生深刻体悟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爱国、爱党、爱校的行动自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
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传承新时代大学精神
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思想。红色资源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体现在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阶段。党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形成的鱼水关系,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政权并且巩固政权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结合学生个人特长,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在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传承大学精神。要积极开展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和劳动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4、传承红色校园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精神
新时代我国大学要不断开辟新境界、攀登新高度,就必须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在传承、弘扬、创新文化中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大学中拥有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资源,需要不断挖掘和阐发,才能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源泉。譬如,高校校史是岁月的沉淀,汇聚着宝贵的育人资源,每一段校史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个感人故事的支撑,更是一段光辉历史的缩影。发挥校史育人,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奋斗历程,领会校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真正让历史的营养浸润心田。学校可定期组织当地历史文化进论坛、进课外活动,依托“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党员前往红色革命老区走访调研,开展志愿服务,寻访革命前辈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在实践中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筑牢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1):1-5页。
[2]任世强 等:《现代大学精神的消解与重构》,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0-104页。
[3]张志远:《解读大学精神》,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48页。
[4]陈忠群:《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内在逻辑及建构路径》,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194-198页。
[5]李长真、宇文翔:《红色文化价值资源与大学精神的互融性思考》,载《现代商业》,2014(11):269页。
[6]刘冰冰:《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刘晓哲、魏巍:《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载《人民论坛》,2022(1):85-87页。
作者简介
王冠英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文斌 石河子大学发展规划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