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志的融合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2023-06-15刘嘉怡
刘嘉怡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统纸媒也在不断探索融合转型之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人物》杂志通过深耕长篇人物报道,提高了自身内容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并运用多渠道传播、联合产品共同发力、注重交互性体验等策略,在融媒体时代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人物》杂志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它改版之后的融合传播策略,旨在为其他杂志的融合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杂志转型;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6-0075-03
《人物》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创刊时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道为主,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之一,以权威、专业、人文与历史积淀著称,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1]。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纸媒逐渐式微的现状,《人物》杂志在坚持传统新闻写作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转型,凭借过硬的内容生产,以深度访谈报道为核心竞争力,顺应互联网发展浪潮,将传统杂志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在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互联网时代成功转型,为其他传统纸媒的融合转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一、《人物》杂志的传播特点
(一)内容以人物类特稿为主
《人物》杂志的报道以长篇人物特稿为主,选题内容主要包括人物、话题、群体三个大类。人物类选题的报道对象主要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比如,《第一个投中快手的人》讲述了快手投资人和快手创始人在快手平台创建之初的故事,并呈现了投资人的投资观点。话题类报道主要是通过分析特定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思辨性的探讨,比如,《那些被网贷拖垮的年轻人》关注的是因为超前消费而欠下巨额网贷的人的生活。群体类报道的视角多聚焦于具有某种共同特质的群体,比如,《她们是奥运冠军,也是妈妈》呈现出了女性运动员退出运动场成为妈妈之后,身体机能和职业生涯的变化。
特稿是一种具有较长篇幅和一定深度的纪实类作品,往往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剖析新闻人物与新闻故事,凸显时代命题。《人物》杂志所选择的新闻人物通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报道通过深入挖掘新闻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剖析他们所处群体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困境,体现出新闻人物对社会现象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因此,在与其他媒体的同题竞争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采用故事化語言,善于细节叙事
从2014年1月刊开始,《人物》杂志的口号从“人是万物的尺度”改为了“Nothingbutstorytelling”,注重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2]。《人物》杂志主打深度长文,强调报道要有深度并且语言优美,多运用故事化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方式,使得报道具有可读性,从而让读者产生画面感。一方面,报道不仅会呈现主要新闻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还会补充采访一些与主要新闻人物相关的其他人物,并加入语言、环境等精确的细节描写,从更广泛的视角还原整个新闻事件;另一方面,报道常使用小说式的叙述手法,采用故事化的语言,并在文章中设置悬念、还原场景,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得新闻故事更加丰满、立体,提升了可读性和影响力。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人物》杂志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报道中所呈现的现象和问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医患关系、性别歧视、家庭教育等;通过深入挖掘各个群体的生存困境,展现他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吸引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关注,使得读者不仅能在报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和油条、小电驴、金嗓子一起过年的人》关注的是无法回家过年的大润发超市员工、外卖骑手、支付宝客服等群体是如何在工作地过春节的;《这届年轻人怎么就睡不着了》探讨了学生、上班族等群体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睡眠问题。
二、《人物》杂志经营策略的特色
(一)重视报道质量,持续提供优质内容
《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曾说:“一个刊物的表现方式可以与时俱进,而内在的精神与编辑立场需要持之以恒。万变不离其宗,‘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3]《人物》杂志也一直遵循“内容为王”的基本路线,并坚持内容升级的发展思维,即在把控内容品质的前提下,创新内容生产思维[4]。一方面,从内容中提炼出有特色的主体,开发视频、“年度面孔”等产品,实现了产品链条的全面升级。比如,2019年6月,《人物》杂志创办“话题实验放映厅”栏目,推出了第一期视频“我的高考生时代”,这是视频开发的第一次尝试;2019年9月,《人物》杂志推出了“时间的力量”主题系列视频宣传片,邀请了7位不同领域人士进行拍摄,以视频方式讲述了每位嘉宾的故事;2020年12月,《人物》杂志推出了《时间的力量》线上跨年演讲会,并邀请了14位嘉宾录制《时间的力量》和《2020时间盲盒》系列视频,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另一方面,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物》杂志仍注重提供高度专业化、质量上乘的内容生产,发挥自身在人物报道领域长期深耕、积极创新的优势,提升了读者的信任度与期待值,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
(二)多渠道传播,联合产品共同发力
《人物》杂志在转型过程中把握机遇,及时打造新媒体矩阵,推出了多项联合产品,打通了线上、线下产品的融合渠道,实现了产品的流量变现。一般意义上的联合产品是指用共同的原料,经过同样的投入及生产过程,采用无本质差别的联合成本,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服务于企业发展的不同目的[5]。《人物》杂志的联合产品包括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账号、淘宝店铺等。线上产品通过广告、“周边”售卖等方式来获得收益,比如,开发的小程序“人物市集”开通了“杂志”“文创”“美物”板块,读者在其中能够分别搜索出杂志、书籍、文创产品等,购买非常便利。此外,《人物》杂志构建的新媒体矩阵不仅通过优质作品的广泛、快速传播拓展了杂志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也利用线上渠道进行引流,实现了自己的商业目标。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的文章内容仍来源于记者的采访和写作,与杂志共享资源成本,形成了具有不同平台特色的联合产品组合,获得了不同平台、不同阅读习惯和审美的受众关注,进一步为线上、线下产品提供了变现渠道。
(三)注重交互性体验,巩固用户群体
《人物》杂志重视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个平台均开通了“故事分享”栏目,定期会策划、发布某一主题的故事分享活动,读者可以通过填写在线调查问卷的方式与后台编辑进行直接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或参与深度创作,后台编辑收到读者反馈的内容后,会进行专业化的制作,最终形成适合传播的新闻产品。《人物》杂志的这种UGC(用户生产内容)与OGC(职业生产内容)相结合的创作模式,是国内特稿类公众号的开创性举措,它第一次将“用户生产内容”(UGC)、众包、众编等深度互动模式引入了特稿类运营,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6],既有助于杂志编辑把握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及时调整新闻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也能让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内容生产者和接收者形成良好互动。此外,这种内容生产方式能让UGC创作者的叙事得到其他用户的肯定,使收获正向反馈的创作者群体的地位不断巩固,从而吸引更多新的创作者加入内容生产。
三、对其他杂志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以优质内容生产为基础,推动融合转型
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专业化的优质内容更易在碎片化内容中脱颖而出,文本内容的质量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要素。《人物》杂志自创刊就以长篇人物深度报道为主,拥有一批具备深度访谈优势的记者,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人物特稿,深受读者的信任和喜爱。因此,其他杂志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质内容生产优势,提高杂志在内容质量方面的审核标准,形成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机制,彰显品质的价值和影响力,满足读者对有深度、有价值的报道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在优质内容生产的基础上,要创新内容发布形式,采用新的内容分发机制,灵活运用图片、视频等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推进杂志的融合转型。
(二)重视技术的作用,构建多元传播格局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在给传統纸媒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带来了机遇。《人物》杂志顺应时代浪潮,适当地改变了以传统期刊为重心的思路,将新媒体作为主要发展阵地,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了跨媒体的融合发展。因此,其他杂志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尝试并使用新技术,构建多元化传播格局,吸引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实现传统期刊与新传播方式的有效融合。比如,主动开发多种交流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为读者提供电子期刊,并积极开设网络店铺,线上提供杂志订阅服务,从而形成结合网络媒体、手机APP等多个内容分发渠道的多向度传播格局。
(三)重视用户反馈,优化传播机制
读者是杂志的生命力,也是决定杂志影响力的核心。纸媒在推进融合转型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完善杂志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机制,精准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7]。《人物》杂志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转变了内容生产机制,应用UGC与OGC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获得了更好的交互体验,巩固了读者群体。其他杂志在推进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也要及时改进和读者的互动交流方式,搭建好互动平台,完善与读者的沟通机制,确保自身能准确接收到读者的反馈意见、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及时为读者提供推送服务。此外,还要将杂志定位与读者的阅读口味相结合,从而为杂志确立独特的风格,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满足读者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杂志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人物》杂志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质内容生产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内容生产与分发机制,采用UGC与OGC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产出优质内容,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吸引了新用户的关注和参与,增强了用户黏性。此外,《人物》杂志重视开拓创新,以积极的姿态适应新变化,借助新技术与新平台的不同传播优势,打造新媒体矩阵,打通了线上、线下产品的融合渠道,促进产品的流量变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其融合转型的策略对其他杂志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其他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盛芳.转企改制背景下老牌杂志改版研究———以《人物》杂志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3(7).
[2] 杨鹏.新媒体时代人物特稿的采写———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5(24).
[3] 朱新亚.传统纸媒突围背景下《花城》杂志的转型之路[J].出版广角,2020(19).
[4] 崔香丹.《三联生活周刊》融媒体转型探索[J].出版广角,2019(24).
[5] 杭敏,罗伯特·皮卡特.数字时代传媒产品经济学特性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2).
[6] 甘嘉颖.融媒体视域下新闻特稿的创新性话语建构———以《人物》杂志为例[J].新闻世界,2022(4).
[7] 翟宁.新媒体时代《读者》杂志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20(13).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