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把关到过关:论编辑加工的难点与应对

2023-06-15秦婷婷

今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口语化出版关系

秦婷婷

摘 要:受图书差错率、码洋和读者监督三个方面的制约,编辑工作面临内容琐碎繁多、容错率低、业绩担子重等难题,不仅让编辑常常感到工作压力巨大,也让不少编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编辑加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难题,其中,手写稿、关系稿、行文不讲究的稿件、口语化严重的稿件等是编辑在职业发展早期特别容易忽视的重要“关卡”,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编辑加工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编辑要妥善处理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着书稿来服务作者,做好作者的预期管理,寻求编辑工作中的过程评价,不断培养自身的选题策划能力,努力以奉献精神和专业能力出版更多优秀图书。

关键词:编辑;出版;把关;作者;关系;口语化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6-0081-04

一、引 言

关于编辑是做什么的,众说纷纭,其中大众对编辑工作最常见的误解是,编辑就是改错别字和病句的。挑错、改错固然是编辑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琐碎事项,但是编辑工作却远不止于此。圈外人对编辑工作的误解不仅与编辑工作本身的幕后性有关,也与编辑甘居作者之后、标榜“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操守有关。因此,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编辑不能固守躲在书稿和作者身后的旧方法,应积极改变“一人一桌一笔”的编辑工作方式,以免助长外界对编辑工作的偏见,避免因被轻视而无法获得公平、公正的评价,努力争取更好地展示自己真正价值的机会。

二、把关:编辑工作的本质

编辑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编辑工作的本质是把关,且是全程把关。把关即编辑按照出版的要求对照手头的稿件,对于不合格之处要么指导作者进行修改,要么自己根据文章内容替作者改。稿件质量的根源在于作者,而编辑要为此负责。所谓全流程把关,是指一本书稿除了白纸以外,其他所有能上墨印刷的地方都需要编辑对它们进行把关负责。即便是供印刷的白纸,纸张的大小、材质、装订方式等,也是由编辑对接设计师、印刷厂方面以后,由编辑决定且负责的。编辑除了不产纸、不产墨,一本书的其余环节统统都得管,可谓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我国图书出版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图书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编辑工作既是“把关”“负责”,也是“背责”,一本书一旦出错,编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编辑工作受图书差错率的制约。“图书差错率”一词让编辑和出版单位望而生畏,“万分之一的差错率”是红线、死线、高压线。我国关于图书质量的法规规章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图书质量分为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其中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图书。《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1]。比如,一本10万字的书,超过10个差错就属于不合格图书。《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22”专项工作的通知》指出了对出版不合格图书的编辑和出版社采取的处理措施:对出版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零点九至万分之一之间的出版单位由上级约谈提醒;对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图书必须收回、修订重印后才能发行;出版不合格图书的责任编辑在2年内不得晋升出版职称,更严重的还将面临注销职业资格和禁止从业处罚[2]。对图书质量的追溯时效为十年,出版、重印或再版十年以内的书,都受约束。

为了消灭差错,编辑往往养成了一种“强迫症式”的工作方式,即反复检查核对。同样是看书,编辑审稿改稿时的“编辑阅读”和一般读者的“读者阅读”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出于工作职责为他人而看,是把关和挑错;后者是出于兴趣、学习等个人原因为自己看,是为了获取、欣赏和吸收。对于阅读对象,讀者阅读是通过字、词、句、段、篇来了解意思、获得思考;而编辑阅读却往往是“倒着来”,不仅要将阅读对象“拆解”为篇、段、句、词、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字眼”,检查字词错误,还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段、上下文,检查逻辑错误、含义错误等。由于编辑阅读的强度比较大,编辑对书稿常常采取指读、默读、唇语等“反阅读”的方法,刻意降低阅读速度,以此保持阅读的注意力。此外,编辑还会通过重复、多遍阅读的方法来消灭错误,这种“反复炒剩饭式”的阅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趣味。编辑加工费时费力,反复修改的次数越多,心理状态就越差,心理疲劳就越多[3]。如果说读者阅读是一种积累,那么编辑阅读就是一种消耗,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也容易导致编辑出现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职业病。

其次,编辑工作受出版行业KPI(关键绩效指标)———码洋的约束。随着20世纪初出版行业改制浪潮的冲击,绝大多数出版社从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制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编辑从有编制的人员转变成为合同制的企业员工,受此影响,图书的商品属性越发明显,其经济效益在“两个效益”的考核占比中越发突出。无论KPI考核指标是否会严格执行,绝大多数出版社都会对编辑进行KPI考核,有的出版社甚至规定责任编辑一年内必须出多少本书、审核多少万字的稿件才算达到标准,否则就会扣他们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然而,事实上,很少有新手编辑能够完成KPI考核,尽管出版社对培养期的新手编辑并不会严格执行绩效考核,但是出版社对工作任务的明确要求依然会对编辑构成“心理约束”。出版社对编辑的种种严格要求,不仅是出于雇主方的理所当然,也常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重重困境,一些没有好书傍身的中小出版社的生存处境会更加艰难,于是,这些出版社便会通过KPI将企业的生存压力转嫁到编辑身上,而编辑生涯的长久、稳定、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编辑注重图书的经济效益。

最后,编辑工作除了受“图书差错率”和绩效考核的制约,还会受到千千万万个读者的监督。图书最终要面对读者,读者有评说图书的权力,通过购买或使用能够对图书的质量进行侧面反馈。市面上不乏一些既满足“图书差错率”要求,又满足出版社KPI要求的书,但是读者却不买账。这些书的最终归宿,要么在出版社庞大的库存里变成“压库书”,要么直接化成纸浆。即使是大出版社里在业界很有名望的编辑,做书“看走眼”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仅2020年一年,全国出版的新版图书就高达21. 36万种,总印数23.22亿册(张)[4]。然而,读者最终见到的书、买到的书又能有多少种、多少册呢?出版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书是多么的难!

三、闯关:编辑加工的难点

了解作者、识别书稿质量是编辑做好书稿的关键,也是编辑行业的不传之秘。编辑工作是从书稿到成书的全程把关,书稿本身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编校工作的难易程度。尤其对于新手编辑,识人识书既是避坑要诀,也是生存指南。作者是编辑的衣食父母,很多稿件也常常是麻烦的源头,而那些给编校工作带来重大挑战的往往是不会使用电脑软件修改稿件的、靠关系投稿的、文字极不讲究的以及文稿口语化严重的作者,因此,新手编辑只有闯过种种关卡,才能最终将书稿变成一本好书。

首先,新手编辑要谨慎对待不能熟练使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作者。过去那种编辑在作者手稿上进行编校加工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出版行业中通行的是通过电脑并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校工作,这不仅能将编校过程清楚地留痕,也能让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时代,尽管手写稿已经极为稀少,但是仍有不少年纪较大的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熟练使用Word等软件而使用手写稿,因此,新手编辑应努力教会他们使用Word软件中的“审阅—修订”功能,并要求作者的每一次改稿都使用“修订”模式,以减少自己因过多使用Word自带的“文件—对比”功能而干扰对稿件的完整阅读和总体把握。

其次,新手编辑要谨慎对待关系稿,即没有经过出版社正常的审稿流程而进入出版计划的稿件。出版审稿制度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关系稿,但是在出版行业,人们对关系稿的定义往往非常模糊。出版方有时候需要关系才能拿到他们认为的好稿子,而作者有时候也需要关系才能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方。策划编辑当然认为他们找到了好选题,但作者在好选题下拿出的稿子未必是好稿子。编辑行业看重从业经验和资历,新手服从老手,正如初审编辑服从复审、复审服从终审一样。换言之,新手编辑的身份类似于学徒,话语权较低、议价能力较弱,被指定编校的文稿可能会是包裹在好选题名义下的坏稿子,导致新手编辑常常会低估坏稿子的破坏力,以及一份坏稿子对编辑生涯的沉重打击。因此,新手编辑既要学会区分好选题和坏稿子,避免因无法胜任关系稿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旋涡中,还要积极面对关系稿,化挑战为机遇,勇于承担,不断提高自身的稿件编校能力。

新手编辑尤其要注意那些“行文不讲究”的稿件,比如,口语化严重、逻辑颠倒错乱、非网络小说而段落极为破碎的文字。面对那些内容不乏一定的思想性但文字表述不讲究的稿件,编辑应充分认识编校加工的难度,及时了解图书差错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认识到图书差错率不仅与编辑相关,也与作者的切身利益相关———在我国现行图书管理体制下,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即使已经进入流通领域,也有被召回的可能性。同时,编辑还应向作者讲解图书差错率的相关知识,提高作者的认知水平,让作者了解编辑工作把好“文字关”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作者对“文字关”的重视程度。此外,编辑还可以要求作者按照出版标准对书稿中一部分“不讲究”的文字进行修改,并在“试改稿”过程中,注意考查作者对出版要求的悟性、对改稿的配合程度、打磨稿件的耐心程度以及返稿是否及时等问题,如果经过反复说明出版要求及改稿方法后,作者依然不能将文字处理得讲究,那么,这样的稿件即使放弃也不可惜。

口语化严重是所有编校加工难度较大的稿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之一,且常常容易被编辑忽视。除了部分小说、戏剧、访谈类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的书稿都要求以书面语进行表达。书面语和口语是两套接近的表意系统,而二者之间的差别却十分明显:书面语要求句子具有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结构,而口语表达却并不需要嚴格遵循语法规则;书面语讲究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口语表达往往存在重复、嗦的情况。在行文时,有些作者习惯于使用“拉家常”的方法,这对写作来说未必是好事,口语化的稿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它们读起来常常像谈话一样自然、好懂,但深究起来却存在种种问题,经不住仔细推敲。因此,新手编辑容易被迷惑而忽视对这类书稿“文字关”的把握。

四、过关:做好编辑工作

正确认识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既有助于编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又有助于编辑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提高自身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编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编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应对:

首先,正确认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努力让作者了解编辑的工作。编辑在初入行时,常常潜移默化地接受老一辈编辑们“编辑要服务作者”的观念,以与作者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为荣。天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也因替天才作者们处理财务危机、情感问题、家庭纠纷等而为人们所称道,成为服务作者的典范[6]。编辑要服务作者,但编辑与作者之间并不完全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主要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二者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任何一份值得长久投入的工作,都不能以牺牲人格、押上自我为代价。编辑对作者的服务应该紧紧围绕着书———发现书稿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指导作者改稿,根据出版标准对书稿进行“把关”。编辑与作者之间之所以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是以书籍为纽带的。与其说是编辑服务作者,不如说是编辑服务稿件。

其次,编辑要做好作者的预期管理,即让作者明确哪些属于自己的责任范围。从书稿到出版一般包含着大量的修改,修改稿件的主体应该是作者,编辑是稿件修改的指导者和把关者。然而,一些作者认为,一本书一旦签订了出版合同,那么稿件修改、配图等一切工作都是编辑的分内事,自己无须参与修改,实际上,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稿件不负责任的做法。正规出版合同一般都要求作者的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因此,由于作者不配合改稿造成的出版时间延误或无法出版的情况,不能将责任全部归给编辑或出版社。清代文人龚炜在《巢林笔谈》·卷下谈到“改文之法”,认为方法在于“申其未申之旨,达其未达之词,通其未通之线,接其未接之榫,传其未传之神,足其未足之气”[5],编辑可以借鉴该方法指导作者修改文稿。编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编校能力,更要培养作者的改稿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作者的写作水平。此外,对于那些反复修改仍然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出版社还应允许编辑退稿或中止编校工作。

其次,针对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编辑应积极寻求过程评价,迈出“被看见”的第一步。编辑工作的幕后性与对编辑考核的结果导向存在矛盾,现行的考核标准不足以评价编辑的工作,许多编辑明明做了很多工作却“不被看见”,更谈不上“被认可”,编辑的职业获得感少、职业荣誉感低。因此,要全面评价编辑的工作,就需要对编辑工作的过程进行评价。由于编辑改稿时常常是“一人一桌一电脑一整天”,具体的编辑工作往往是琐碎的、隐蔽的、繁杂的,过程评价成本太高,难以全程监督编辑在做什么,因而编辑自身需要迈出“被看见”的第一步。尤其是当一本书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无法顺利出版时,编辑更应积极寻找外界的反馈,譬如,虚心向更有经验的编辑前辈请教经验,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领导寻求业务指导和帮助。这不仅有助于编辑度过艰难的“学徒期”、解决当前的困难,还有助于展示编辑本人的个性和特点,更好地整合自身的价值。

最后,编辑应提高选题策划能力,主动寻找优质稿源,争取早日独当一面。编辑要成为杂家、通才,就要找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长处,比如,有些编辑擅长文字编校工作,有些擅长知识性和逻辑性的把关,有些擅长寻找选题,有些擅长做图书推广,这些优势既是编辑的“保命刷子”,也是他们与其他编辑合作的良好基础,还是他们职业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和职业独立性的重要保障。此外,编辑还要注重分析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长处,并不断培养长处,打造自己的“职业名片”,比如,一些编辑对选题和书稿来者不拒,对作者的要求逆来顺受,表面看来是践行什么书都能编的杂家路线,实际上是被动地等待他人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主动放弃了对编辑专业性和职业尊严的追求。因此,编辑在职业生涯早期应苦练编校能力和识人识书的眼力,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出版方向和主题,为早日做出兼顾“两个效益”、叫好又叫座的书而积蓄力量。

五、结 语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是现代出版环节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编辑是书籍的助产士,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编辑工作伟大而神圣,值得毕生追求,而具体的编辑工作又是琐碎、繁杂的。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要积极应对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通过多种方法做好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EB/OL].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770/103 255.shtml,2005-03-01.

[2]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22”专项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 812.shtml,2022-04-07.

[3] 段传极.编辑心理浅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91-93.

[4]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cb1263408943e406.pdf,2021-12-01.

[5] 龚炜.巢林笔谈[EB/OL].国学导航,http://www. guoxue123.com/biji/qing/clbt/010.htm,2006-01-01.

[6] 司各特·伯格著.天才的編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M].彭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5-195.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口语化出版关系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邢非的诗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