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点及成效
2023-06-15罡拉卓玛
青海省海北州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稳量、提质、补链、扩输”为路径,以“强特色、增绿色、创品牌、促转型、建体系、打基础”为路线,不断做优做精海北绿色有机农牧产业。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海北州建立《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实施意见》,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抓手,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五个三”行动,推动海北打造“三美”“四宜”“五振兴”乡村振兴试点村,探索形成具有海北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为青海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2022年以来,青海省海北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的“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指导思想,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態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率先打造海北州高质量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努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做好产业振兴大篇章,在青海产生示范效应。
海北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点
(一)以特色产业振兴,加快乡村振兴发展
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中藏药、冷水鱼、高原特有物种鹿、麝等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深层次加工业等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脱贫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林牧业生产基地,持续辐射带动脱贫地区和农牧户发展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如,门源县投资2441万元实施食用菌产业园(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项目,在门源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80栋及配套设施,四季在冬暖棚内均可生产出优质香菇子实体,培育出营养和药用成分很高的珍稀菌类(高寒冷凉菌),采取“统一菌种研发、统一制菌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方式,使得食用菌供不应求,年可上架香菇菌棒320万棒,实现产值1986.6万元,实现利润288万元,同时,可实现稳定就业160人。香菇产业成为门源县又一张“金色名片”。
为了全面推动海北州乡村振兴,海北州委州政府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州建设,持续打造“梦幻海北”品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民族风情游、宗教文化游、特色农业游、农事体验游、自驾游、户外游、养生游、红色游等复合型、多样型旅游产品,全力形成“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河、城乡互动”的产业布局,加快乡村振兴旅游试点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脱贫地区群众参与度,使生态旅游产业与传统农牧产业、特色农牧产业及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有机结合、相互驱动。刚察县投入衔接资金1495万元,实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在泉吉河新建湟鱼洄游观光玻璃栈道、旅游餐饮摊位等,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当地旅游、民族文化等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通过销售门票实现直接增收,依托摊位实现间接增收,并可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有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稳量、提质、补链、扩输”为路径,以“强特色、增绿色、创品牌、促转型、建体系、打基础”为路线,不断做优做精海北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奋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海北篇章。以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和肉牛肉羊、冷水鱼、蕨麻、蜂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培育海北“5+5+N”产业模式。同时,海北藏族自治州1770万亩天然草原和136.6万头只藏羊牦牛通过有机监测认证,首个草原碳汇项目落户刚察,门源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刚察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祁连县国家级藏羊特色优势区、海晏县循环农牧业发展区和祁连、刚察县有机畜牧示范基地建设纵深推进。
海北州委、州政府相继召开全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推进会、产销对接会、牛羊出栏专题会议等,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推进工作落实。启动实施青岛“海北城市会客厅”建设,组织参加“青海商品大集”暨“海北优品”进山东、刚察县青海湖草原冬肉节、电商直销、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成果丰硕的推介展销活动。大力实施“生态海北·绿色农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行动,积极申报小油菜籽、黄蘑菇、牦牛酸奶、牦牛绒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藏羊、牦牛和蜂产品3个系列绿色食品品牌,门源县“菌业兴农”呈现产业增效新活力,门源县泉口镇(香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以“四个突出”为抓手,全面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2022年,海北州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举措,聚焦“四个突出”抓落实,扎实推动乡村治理走深、走细、走实,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突出政治引领为核心,加强党委“领导”作用、“主责”作用、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将乡村治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平安海北考核,开展“矛盾纠纷大调处、风险隐患大排查、社会治安大整治”行动。
突出民主自治为基础,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形成了建强一个监委会班子、明晰一份权力清单、构建一套监督体系的“三个一”机制,强化村级权力监管,充分保障了群众权益。海北州纪检监察系统探索建立小微权力运行监督“334”工作机制,梳理涉及村级权利及服务事项232项,浓缩成村(社区)“小微权利”清单138条,将大到工程项目建设,小到印章管理等事项全部列入清单监管范畴,清晰划出村级权力“可为”范畴和“不可为”边界,同时,州县乡三级纪委摸清村(社区)干部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建立健全完善124项制度,有效避免权力徇私滥用、村干部推诿扯皮等问题。
突出法治保障为根本,积极推进“法律八进+”活动,结合乡村振兴等工作部署,采取“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劳动纠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培育“法治带头人”952名,“一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州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和25个社区全覆盖。
突出智治赋能为支撑,建强基层治理网格体系,探索“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模式,整合乡镇各类资源组建“一网统管”的全科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基本网格单元,将全州划分为1213个网格,落实1702名网格员,履行“八大员”职责,定期开展入户走访、隐患排查、信息采集上报等工作,实现“人到网中去、事在格中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成1个州级、4个县级、30个乡镇级和7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州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依托综治视联网,对重点工作、重要任务、突发事件等远程指挥、统一调度,形成上下“一盘棋”的组织指挥机制。
(四)夯实就业帮扶,助力脱贫群众稳岗增收
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公益岗位+就业帮扶”作为脱贫群众稳岗增收的重要抓手,对各种原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业可创”的半劳力、弱劳力,利用各类产业收益科学合理设置各类公益性岗位,补齐就业“短板”,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就业帮扶乡村公益岗位的台账信息,适量开发增加岗位数,力求海北州乡村公益性岗位整体规模不下降。
2022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445人,占全州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的46%以上。在此基础上,设立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护林员管护岗位助力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户转变为生态护林员,一方面使得困难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另一方面也让全州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已在全州建档立卡脱贫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504人,占比56%,月工资1200-1700元,实现了“巡山”“防火”增收并重,森林资源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的效果。
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北藏族自治州人社、交通、水利、发改等部门主动进位,为河道管护、村级道路管护、乡村治理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开发乡村公益岗位。统筹用好用活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公益性岗位等现有人力资源,每个乡镇至少保证1-2个就业服务协理员,确保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向乡镇、村社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延伸。同时,建立村级就业联络员动态调整机制,每个行政村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动态招募1名就业联络员,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每年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补贴。累计安置就业联络员、护路员、护理员、治安协管员等岗位300多名,进一步弥补了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农牧区基层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
海北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新成效
(一)加强工作思路,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北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州级方案和县级专项规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持续抓好“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落实落地,积极谋划编制州、县“十四五”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全面推进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金融贴息、稳岗就业等项目共计160项,资金安排率达100%。海晏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藏羊牦牛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全州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配套率达100%,一般规模养殖场配套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5%,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
按照“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思路,2022年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五大类41673.44万元。积极推进藏羊产业高地建设,抓好祁连藏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中国藏羊之乡”。门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运行,建成祁连县扎麻什乡特色产业强镇1个,建成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和门源县仙米乡大庄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2个。同时,统筹推进1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和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农牧区厕所革命,建设农牧区户用厕所2646座,重点村镇农牧区公共卫生厕所4座,整村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000户。全州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5项123.83公里,公路养护项目14项384.32公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65项,促进农村水电路提档升级。
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出门源“红色大党委+八联共建”、祁连“365”治理模式、海晏“一核七化”、刚察党建联盟“四库”建设县域治理思路,打造州直机关党建联盟服务队、阿柔红色管家、八宝蜂巢支部等一批政治引领亮点。全州创建文明乡镇30个,文明村社145个,星级文明户38269户。积极推动乡镇落实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证通办,整合农牧民党员、村警、生态管护员、网格员等试点推行村级公益性岗位“五员合一”模式。组建刚察县泉吉乡“摩托车巡逻队”、祁连县“草原护牧巡山队”等各类群众性社会治理队伍745个。全州共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州级龙头企业38家,创建农牧业产业园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国家级农牧业合作示范社2个、省州级示范社57个、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99家、家庭农牧场432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
(二)突出试点示范引领,聚力打造海北样板取得新成效
海北州创新举措,遴选8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采取“三上三下”方式申报确定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23年拟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村,各县政府组织乡村振兴、发改、农牧等行业部门深入到乡镇、村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摸清村庄需求,明确推进试点的发展定位、核心要义和工作重心,根据每个试点村不同的需求,细化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分工,逐项推进、逐一落实。
2021年以来,共向37个试点村投入衔接资金19436.3万元,实施产业类项目30项,实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补短板、污水垃圾处理等乡村建设项目18项。各行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优势,主动认领示范村、试点村建设工作任务,对口争取申报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推动项目资金向乡村振兴试点村整合聚集,培育了村级主导产业,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试点建设成果初见成效。加大统筹推进、凝聚共建共治工作合力。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层层压实责任,围绕强组织、固成果,谋振兴、助发展,抓治理、促和谐等方面,建立包联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建立合力推进试点建设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各行业部门优势,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建設工作,确保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三)加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取得新成效
2022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县规范、精准、有效落实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提前谋划做好2023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和州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衔接资金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储备项目与当年到县衔接资金规模比例达到3∶1以上和衔接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等比例的要求,全面完成2023年度储备项目申报、评审、公示和入库,扩大了入库项目数量,提升了项目库建设质量,实现了项目库的有序出入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2023年项目库列入项目318项,总投资151847.5万元。
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力度,各县按照联农富农产业发展比例不低于60%,并兼顾基础设施短板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初步拟定2023年计划重点实施项目140项,投资达51250.46万元,并于202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2023年计划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项目审批工作,工程建设类项目在2023年4月即可开工建设,争取最大提前量,有效提高衔接资金安排率和实施进度。为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海北州设立10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2023年衔接资金项目库建设,有效破解项目库建设扶持资金短缺的难题。
(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提高牛羊出栏取得新成效
2022年,海北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牛羊出栏专题视频会,强化安排再部署,压紧责任再落实,推动全州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把牛羊出栏作为当前紧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点对点解决群众牛羊出栏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以特事特办、紧抓快办的实际行动成果集中诠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成效。门源县用活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采取先出栏后奖励的方式,对出栏至县外的每头只牛羊分别给予23元和12元奖励。祁连县出台促进牛羊出栏奖励管理办法,按照每只羊1元、每头牛4元标准给予牛羊贩运经纪人牛羊出栏奖励, 对牛羊出栏大户分别给予5吨饲草和3吨饲料奖励。刚察县针对参与牛羊促销活动对象,出台优先享受双向贷款贴息、快捷贷款审批、最低贷款利率、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助企纾困补助政策、县级支农助农资金补助和适当享受场地租赁补贴、生产成本补助、牛羊销售补助9项优惠政策。海晏县出台组建销售专班、设立收购直销点、政府储备销售、鼓励经营主体购销、落实产销合作机制、开展电商助力行动、就地就近解决滞销等7条牛羊出栏助增收措施,开展海晏牛羊闯“江沪”、开办实体体验店等系列行动。截至目前,全州牛羊出栏124.6万头只,出栏率31.7%。其中,羊出栏103.88万只,出栏率为34.63%。牛出栏20.72万头,出栏率为22.27%。
结 论
2022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省委“四地”建设,紧紧围绕 “243”新发展格局,聚焦全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中心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狠抓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和牛羊出栏工作,强输出、拓渠道、抢机遇、出实招、采取务实有效的硬核举措,全力冲刺攻坚牛羊出栏硬任务,稳步推进全州农畜产品产销和牛羊出栏取得实效。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海北州建立《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实施意见》,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抓手,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五个三”行动,推动海北打造“三美”( 品德美、生活美、家园美)、“四宜”(宜居、宜业、宜游、宜学)、“五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试点村,探索形成具有海北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为青海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
作者简介
罡拉卓玛 青海省社會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