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涉藏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径

2023-06-15夏吾交巴

新西部 2023年3期
关键词:草场牲畜牧民

近年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始终把“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及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甘德特点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中心目标,充分抓住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的有利契机,按照“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以草场、牲畜入股的方式,推进草场流转,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成功探索出符合地域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体建设水平,在涉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紧紧把握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契机,按照“划区轮牧、合力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以草场、牲畜入股的方式,推进草场流转,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成功探索出符合地域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体建设水平,在脱贫攻坚、帮助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果洛州“岗龙模式”基本情况

甘德县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县总面积7046.2平方公里,约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现辖柯曲镇、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江千乡、下藏科乡、青珍乡等六乡一镇。下设36个村,3个生态移民区,2个城镇社区,153个牧业合作社。全县总人口为4.1046万人,其中牧业总户数12440户34030人。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地处黄河流域500至550公里处北岸,平均海拔3950米,全村总面积41.7万亩,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村,精准脱贫建档立卡户51户184人,是甘德县较为典型的贫困村。

在果洛州甘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岗龙村2011年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连续项目的资金扶持,合作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紧扣“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草场牛羊入股、牲畜按类组群、草场划区轮牧、人员按技分工、统一集约经营、收益按股分红”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甘德特点的“岗龙模式”。2017年7月,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岗龙村合作社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正式启动。岗龙村全村共184户775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178户769人,剩余6户为五保户,牧民入股牲畜共2487头,政府投资购买牲畜共1313头,整合牲畜达3800头,整合草场128828亩。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总股份为51135份,入股资产达2556.766601万元。2017年以来,岗龙村成功探索出符合地域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岗龙模式”。

“岗龙模式”有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突显党支部主体性,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发挥党组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为出发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岗龙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路子,推行支部推动、党员带动、能人引领、结对帮扶的“四型”党建助推扶贫模式,建立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有效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党支部成员的带领下,先后制定了《章程》《理事长职责》《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牧户档案卡、减畜卡、草场管护合同等资料。同时,组织和引导合作社开展劳务经济、商贸经济、旅游文化经济等后续产业,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合作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构建。

(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变资产

以转变传统牧业经营方式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规模化经营。社员现金入股,牧户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经核算合作社股份折算合计折股51133股,入股金额2556.66万元。其中,牲畜入股为500元1股,入股牦牛2502头,折股金额1218.85万元;草场入股按照草地承包使用权折标准亩计算,可利用草地入股每100亩为1股,入股草场128828亩,折股金额64.41万元;国家投资的资金全部折股量化,每户折股71539.33元,折股金额1273.4万元。实现了全村178户牧民100%入社,全村草场100%入社,牲畜100%入社管理。牲畜分群饲养,实现高效养殖。牲畜组群分为四组:母畜63个群,每群50头;公畜2个群,每群100头;种畜5个群,每群93头;放生群为4个群,每群70头。逐步淘汰杂畜,统一经营种畜群。保证牲畜两季疫苗注射和驱虫药投服,促进牲畜健康发育,实现牲畜养殖技术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利用草场,牲畜划区轮牧。制定草场划区、牲畜轮牧的划区轮牧方案,明确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循环利用。全村草场面积284208亩,其中,黑土滩面积16796.998亩;夏秋草场112583亩(均为禁牧区)、冬春草场128828.002亩,载畜量为12229.84个羊单位,划分为63个轮牧小区,每区为2000亩,牛群规模为63群(每群为50头)。乡政府26000亩草场租赁给合作社,载畜量为2468.22个羊单位,划分为7个轮牧小区,6个牛群,每群105头,第七群115头。

(三)畜牧产品统一销售,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以产业精准脱贫和增加牧民收入为落脚点,明确岗位分工,实现牧民稳定增收。积极与州内金草原、五三六九和久治青南等加工企业对接,实行牲畜有序出栏统一销售,合作社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2处,建成全封闭畜棚15幢,可年饲养1000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建成岗龙牦牛鲜奶加工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饲草种植基地、土特产销售部等实体经济。围绕市场有效需求组织农牧业生产,充分利用果洛農畜产品高原、有机、无污染的特点,坚持有机、高端方向,以“鳌胤”为品牌推出了纯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取得QS认证,深得市场认可。在保障生产现有有机牦牛鲜乳、酸奶、乳酸饲料等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有机牦牛奶酒、纯净水等新产品开发,农畜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有效改善,促进合作社二、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社员分工分业,社员增收明显。入社前大部分牧民收入来源除政策性收入,仅依靠零散销售奶产品、蕨蔴等增加收入,但入社后收入来源还有劳务性工资和合作社股份分红收入。合作社借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契机,以县域内发展动力强、生态保护好、示范作用突出等强劲优势,以各种扶持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金,转移富余劳动力,积极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合作社每个社员按特长在一、二、三产业领域内进行重新分工,可在合作社从事藏族服饰、家具等生产,到县城宾馆、餐厅、公司打工,在县城内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工作,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畜群良种化、饲养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牧民收入的多元化,让岗龙村草原人家真正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目前,全村劳动力394人中,从事放牧挤奶等工作189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0.2%;转移二、三产业劳动力70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7.8%;外出务工人数126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2%。2012年首次户均分红873元,2018年户均分红9958元,人均2305元,牧民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四)合理有效配置生态资源,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发挥党组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为出发点,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显,济贫救困凝聚人心。岗龙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路子,推行支部推动、党员带动、能人引领、结对帮扶的“四型”党建助推扶贫模式,建立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有效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党支部成员的带领下,先后制定了《章程》《理事长职责》《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牧户档案卡、减畜卡、草场管护合同等资料。同时,组织和引导合作社开展劳务经济、商贸经济、旅游文化经济等后续产业,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合作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构建。2012年年初甘德县发生严重雪灾,合作社从饲草基地调拨15吨饲(草)料至偏远牧户家中,有效减轻牧民群众损失;2016年合作社分红时,单独拿出5.3万元给32户困难户进行补助。合作社累计交缴款30万元,统一缴纳全村医疗保险费。突出高原特色,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岗龙村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加快股份制改造的进展,把股份制改造前的7719头牲畜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均的原则减畜至目前的4010头,通过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调整畜群结构、提高草场产出效益,以草定畜等方式,使草畜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以“草业先行”为重任的草地生态保护机制,巩固草原禁牧面积112583亩,草畜平衡面积128828亩。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总面积200760亩,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40.32万元,发放率为100%,受益牧民178户769人。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2800亩,防治鼠害20000亩。初步形成了“划区轮牧、禁牧封育、农牧互补、借地增草、草畜联动”草牧业格局。

“岗龙模式”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一)加强资源整合统计,转移富余劳动力

为全面做好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基础调研和资源整合统计工作,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责任分工,自上而下制定了工作任务清单,建立了对合作社股份制整合质量评估制度,确立了“集中建设”“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建设方针,树立了“三个坚持”为内核的工作理念,通过以定畜入股的方式,合作社草山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休则休、宜禁则禁、宜补则补,通过母畜放牧、幼畜舍饲,引进高效养殖技术等方法,合理利用草原,着力减少草场载畜量,实现草畜平衡,解决生态畜牧业生态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有关问题,增加牧民群众收入。

合作社整合各类资金,截至目前建成岗龙牦牛鲜奶加工厂,规划日产量5000斤,并注册了“鳌胤”牌商标,可吸纳劳动力21人(酸奶加工员18人、司机3人)。投资303万元建设奶源基地,为牦牛鲜奶加工厂提供奶源,现有良种母畜3800头,可吸纳劳动力198人(放牧员72人、挤奶员126人)。另外分别各投资5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2座,建成餐饮店、粮油店、土特产销售部和饲草种植基地2000亩,年生产青干草600吨。有效解决了岗龙乡共有劳动力398人,其中岗龙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解决劳动力252人,岗龙乡环卫工10人,剩余136名劳动力外出务工。

(二)加强建章立卡制度,培养专业人才

为确保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正常运转,合作社先后制定了《章程》《理事长职责》《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建立健全了牧户档案卡、减畜卡、草场管护合同等资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生态化畜牧的需要,依法推进牲畜禁止放牧区、限制放牧区和适宜放牧区“三区”划分工作。通过“三区”划分工作,牧民们深刻认识到该举措对牧民草场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保护和恢复作用,为依法规范牲畜养殖行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使岗龙乡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向“高效化、标准化、规范化” 方向发展,岗龙乡通过“二个提高”工作模式,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地区创新高效的养殖技术水平和不断提高在岗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加强专业培训力度,引进高效养殖技术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转变传统生态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将岗龙村牦牛鲜奶加工厂转型升级为特色奶酒加工厂,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收入和知名度,推出了纯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在甘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效解决了全乡及周边乡镇突发雪灾、植被增长缓慢等气象灾害和现象时饲草紧缺的问题,为抗灾保畜提供有力保障。

(三)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并实践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新型生态畜牧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全县36个合作社,入社5318户19500人,牧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由单一家庭经营向多主体、多领域合作经营转变。以“岗龙模式” 为样板工程,全力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整县发展,打造了全省入社最多、规模最大的生态畜牧业专业联合社。2021年联合社经济效益达2489.2万元,人均分红1283.59元,户均分红4923.13元。

依托全县有机畜牧业资源及区位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体系。2021年,甘德县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牦牛藏羊)生产基地”和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2年被认定为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辐射带动县。依托科技技术手段,建成智慧畜牧业追溯体系平台、活畜互联网交易平台、“云上牧场”“我在阿尼玛卿雪山下养牦牛”等新型经营方式,不断改变营销模式,将有机绿色的农牧产品推向大众,打造建设成高原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底,甘德县已建成标准化千头牦牛养殖基地5个,种畜改良基地4处,推进全域内高标准千头牦牛养殖基地建设。通过良种繁育、先进养殖技术配套等手段,区分良种繁育场和优质种畜扩繁场,提高了供种能力,缓解良种供应不足的现状,进一步深化了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整合打基础、整合抓引导、整合添措施、整合出效益”的目标。

依托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等政策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项目,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建设牧区标准畜用暖棚3500座、引进牦牛种畜200头。整合州县及上海援建资金1.51億元,组建产业化牦奶牛养殖基地30处,标准化有机生态牧场4处。2022年,36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产生效益1134.2万元,分红568.27万元,户均分红0.1万元,人均分红0.03万元。其中,牧草产量2.02万吨,饲草种植经济效益达2634万元,户均收入1851.93元。

结 论

“岗龙模式”作为青海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模式,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甘德县始终坚持以生态安全为核心,以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根本,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青海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等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畜牧业和牧区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秉承“以草为本、强化基础、优化结构、依靠科技、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展政策匹配等手段,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整县推进生态畜牧业,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岗龙村以实现合作社的转型升级,推动全村经济快速增长,增加了牧民实际收入,牧民们看到眼前实实在在的收益,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参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产业化得到了发展,特色品牌得到了建设,畜牧业得到了增产,牧民群众达到增收的目的,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断推进涉藏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简介

夏吾交巴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发展战略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草场牲畜牧民
祁连草场
牧民的遗嘱
交换牲畜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牧民歌唱冬奥会
新草场有多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雪峰下的草场
农药毒死牲畜 为何诸多说法